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P3

  ..续本文上一页时说:“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直下诘问,一猛提醒,希望在这一句话下,使大家忽然开悟,绝不是叫你找念佛的是谁。自己念佛还要问念佛是谁,岂非笑语。“何止长夜复旦”,“长夜复旦”是比喻,众生无始劫来一念不觉,搞生死轮回,祖师这一句话使人猛然惊醒,破了无明,见了本性,谓之“复旦”。何止破迷开悟,假如只是破迷开悟,岂不等于参究,此乃直接指给行者求生净土。真正见性觉悟者无一不求生净土,文殊普贤马鸣龙树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尚求生净土,因为求生净土来得快,不生净土,明心见性之后,修到成佛,华严经说还要无量劫,是真话。世尊说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乃是权说,说多了怕众生生退缩之心。真正明白的人,谁愿意走冤枉路。像我们见思烦恼一品未破,到西方后不会超过四劫即可成佛。因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不过十劫,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可见上善人数,超过半数,均是在十劫内成就的,占西方人数之大多数,故到西方成佛不会超过四劫。

  我们今天还不肯死心蹋地念佛,还想研究其他法门经典,乃大错特错。“敲门瓦子”是用以叫门之用,俗称“敲门砖”。抗战前还有此习惯,富有人家的房子有几进,外边叫门里边听不见,客人用小石头敲门。释迦佛彻底悲心是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学佛的人原本应照著老师的教导专心念佛,并非在念佛中加以参究,如今学生误解老师的意思,即等于以敲门砖打房主人。

  《解》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肯者”是肯死心念佛,若有不肯者若何?肯念佛者,何必诃斥。就是因为不肯死心念佛,祖师才对他们说出种种诲谕。“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有目者”比喻已生正信,真心切愿,一心持名。“无目者”正信未开,最要紧的是死心蹋地念佛。净宗往生者十之八九正信未开,如无知无识之斋公斋婆,对理论事实均无了解,而他们能成功。应知念佛法门乃无上大智慧法门,有无量的福慧与妙义,又何必再求其他的理论与方法,如白昼之觅灯炬。大师又引楞严经一段文字,证明不必参究。“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参究观想等其他法门来帮助,只是这一句佛号就行了。如同大火聚,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地藏经上说,世人临命终时,看见已亡的家人眷属,不是真的,皆是冤家债主冒充家人来接引此人到恶道中去,以作报复。念佛人临终时佛来接引,会不会是魔变的?大师说:“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多指参禅之人,他们平常不念佛,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如果临终佛来接引,并非其所期,恐是魔事。念佛人不然,念佛见佛乃是相应,临终佛来接引是佛的本愿。楞严经讲有五十种阴魔,每种又有若干,时时刻刻环绕在修行人身边,但是对念佛人,魔亦无可奈何。

  《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间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我们平常打佛七,克期取证,求一心不乱,有人怀疑,如得到一心不乱之后,又复起惑造业,该当如何呢?大师解释说,果能得到一心不乱,是永远得到,不会再失掉,否则功力脆弱,经不起诱惑,心又乱了,乃是当初并未得到一心不乱。又有人问,无量寿经讲十念,宝王经讲一念,究指平时还是临终?大师答复是“十念通二时”,工作忙之人早晚课用十念法,每日早晚不缺,亦符合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临命终时念佛的心恳切,忏悔心重,力量特大,所以临终一念十念得以往生,如张善和之类。或有人说十念一念均可往生,何必平时念佛?大师说,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一念十念?一般人最后十念决定往生,但此机缘不多。有人临终时业障现前,即不能念。不得善终乃是福薄,平时要修福。临终忽然遇到佛法,闻后即发心求愿往生,乃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现前,绝非偶然。所以我们不可存侥幸之心。何况临命终时遇到善缘,必须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临终神智清楚。第二、遇善知识,劝其念佛求生净土。第三,他一听就接受,同时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此事万中无一。净土或问一书在净土十要中,对此事讲的非常清楚。希望大家阅读,才不会存侥幸之心。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此疑西方与此地距离遥远,何能即达。大乘经讲十法界均是心性变现之物,心性是能变,十方诸佛刹土是所变。能变的心性无量,所变的刹土也是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距我们娑婆世界,佛说只有十万亿佛土,若比无量心性乃是很短的距离。所以经上说,念佛人往生西方在一弹指间就到达了。阿弥陀佛也是我们自性之内的阿弥陀佛,绝非自性外还有一个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再加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威神加持接引,往生有何困难。如把此根本道理搞明白,大小乘经典所有的道理都可迎刃而解。又如以一面镜子照外面山水,不会近的先照,远的后照,镜中景物,实无远近。诸佛菩萨尽虚空遍法界,想到那里立刻即到那里,华严经将此事说得清楚,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不能契入这种情况,若无妄想分别执著则远近大小都没有了。

  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讲往生,佛与圣众,不来而来,不去而去。说去来是从事上讲,说不来不去是从理上讲。“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此经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海”比喻广大,外面境界都照在海面上,比喻心性,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形容森罗万象与景观均照在大海之中。从事上说,大圆镜圆光普照,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法不现。“海印三昧”表心性之体,“大圆镜智”表心性之用,其用无所不知,无法不现,说明本经字字句句均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此二句总结,说明此经在整个佛法中之崇高地位与重要性。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精华,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详说。所以我建议大家专念无量寿经。现代人根性劣,阿弥陀经单看文字,如神话小说,尝不到味道。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持名判行行”是蕅益大师所判,“信愿”判作“慧行”,“行”判作“定行”,所以念佛中有定有慧。不少人对净宗没下工夫,毫无认识,说念佛是小乘。其实念佛是大乘的大乘,明理,念这一句佛号是大乘;不明理,念这一句佛号也是大乘。他的成就所有一切大乘菩萨都比不上,极圆极顿。信愿是慧,持名是行,就是定慧等学,句句佛号充满了定慧。而且是圆定圆慧。“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为了说话方便起见,说信愿行。此三资粮在一心当中,在一念之中,一句佛号与信相应,与愿相应,与行相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此之谓相应,如念佛号其中无信愿,不具足三资粮,即不相应。无愿行非真信,无信行非真愿,无信愿非真行。若一心持名,一心即真心,真心即圆满具足信愿行。一心念佛的人少,而三心二意念佛的人多,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此为三心。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此为二意。凡夫若用“三心二意”之心念佛、持咒、研究教理,均不相应。

  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心”。每一声佛号圆满具足三资粮、三学、三慧,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说,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果善根福德不多,如何能除罪如此之多。读此经后,如觉此说似有过分,则看念佛时用何心态,若用三心二意去念,当无显著之效。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称洪名。万罪灭。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