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見性,而藏教佛未見性,藏教阿羅漢等于圓教的七信位菩薩,藏教的佛等于八信九信而已,故未見性。通教佛亦未見性。別教佛等于圓教十行第二行位菩薩。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只斷了十二品,並未完全斷,算已見性,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全斷了。
修淨土的大衆如果是別教根性,大多數依無量四谛而修,有的偏涉大乘經論,果真是利根,走了一段他會回頭。曆代祖師們如永明延壽大師,由禅宗回頭,相當于通教根性,但他對大乘涉獵甚廣,通教講空,別教講有,不是完全講空。又如蓮池蕅益以及印光大師年輕時均是涉獵許多大乘佛法,大半都是別教的根機,但是到了晚年根性成熟,把所學全部放下,專學念佛法門,這一專就變成圓教了。由此可知圓教根機是可以培養的。所以蓮池大師到了晚年,他說:叁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自己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蕅益印光亦複如是。回頭愈快愈殊勝,將來品位必高。真正知道這個世界是苦,必求出離,除一句佛號外,別無他事,乃是真正覺悟的人。
第四種是圓教,講叁谛圓融,圓修圓證,他看四谛法是無作四谛,真妄一如,性相不二,心地真正清淨,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看宇宙人生確實與他人不一樣,所謂“諸法實相”他看到了。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用最深的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五蘊皆空,一切萬事萬相皆是五蘊組合,亦即萬法皆空。“空”現的是性,“色”講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理事不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死,圓教菩薩看到是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滅,圓教菩薩看到是不生不滅。現在科學發達對于佛經中所講的境界有某些部份提出很好的證明,科學家講物質不滅,精神亦不滅。圓教菩薩看一切法是緣聚緣散,大乘法重視緣生,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其實緣聚也未生,緣散亦未滅,此是事實。譬如這本書,許多紙張訂成一本謂之書,書相現前,把它一張一張分散,書沒有了,其實未滅,現象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若執著書的相是錯誤的。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一”是基本的物質,佛經稱之爲“微塵”,相沒有生滅,心性亦無生滅。大菩薩神通示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明白這個道理,即能控製環境,可以隨心所欲變化,此之謂神通。現在科學家說能與質可以互相變換,能是質之能,質是能之質。心能可操縱物質,甚深禅定中可以得神通,隨心所欲控製質能,今天科學家尚未能研究到,未能突破到心能。說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無道可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滅谛,生死即涅槃,無證而證,證而無證。淨宗學人如圓教根性,會偏重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可知淨土宗包括藏通別圓,各種不同的根性與層次,圓滿包括所有一切法門。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爲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叁乘共禀。同居淨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淨土。皆得聞也。
“半字法門”是比喻,“半”是不圓滿,藏教只斷見思,並不圓滿,塵沙無明未斷。西方淨土本來無有五濁,即使在凡聖同居土五濁的現象非常輕微,可以不必用四種道品,惟小乘根性的人,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善知識用這個四種道品迎合他的根性,使他生歡喜心,可以暫時用之,如果不是小乘根性,不必用這個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叁乘共禀,聲聞緣覺菩薩都要修學的,是一個共修的普通科目。同居淨土是帶業往生的衆生所居,見思煩惱未斷,只是念佛工夫得力,把煩惱伏著。故通道品有修學的必要,幫助他們了解這些理論與方法。別道品名“獨菩薩法”,乃大乘菩薩法非叁乘共修的,同居土與方便土的菩薩有其專修的學科。而實報及常寂光土的菩薩並不需要別道品。圓道品名“無上佛法”,大乘經中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的音聲叫圓音,這四種不同行人同時聽佛說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乃至圓教人得圓教利益。此種情況不難體會,譬如學校老師上課,學生所領悟的各不相同。圓道品是無上佛法,無論在那一土皆能聽到,因西方世界四土圓融。一切經論贊歎西方世界就專對此一點而說。一切諸佛世界亦皆有四土,而不圓融,如圓道品,只有在寂光土及實報土可以聽到,此是他方世界的情況。在西方世界,圓教根性者往生西方生到凡聖同居土,亦能聽到無上佛法。釋迦佛初成道講華嚴也是圓道品,在菩提樹下說法,有兩個說法,一說二七日中,一說叁七日中,爲四十一品法身大士所講,在定中講華嚴,熱鬧非凡。而凡夫只看到佛在菩提樹下草堆上打坐,衆生沒有份。小乘人執著在事相上說大乘非佛說,佛滅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在龍宮裏取出華嚴經。現在人不承認,認爲潛水艇南北極都去到了,未發現龍宮。現在人皆知有鬼,人鬼雜居,而人見不到鬼,因我們住在叁維空間,他們是在多維空間。佛可以隨類化身,亦能變現六塵說法,皆爲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種情況就是經上所說,以生滅心測圓覺海,無有是處。
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中四教經典均有,龍樹菩薩在龍宮裏所見到的華嚴經,其數量之大在地球上無法容納,中本亦大,只取下本,下本即提要。傳到中國,所譯者只有原文之二分之一,並非原來的下本。原華嚴下本有十萬偈,諸位欲知其詳可參考龍樹傳。他是八宗祖師。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經文有一“等”字,包括大小乘所有法門,前面叁科在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經文中沒有,前已介紹過,其他無量法門,也略舉幾種,如四攝六度等等。“四攝”即攝受衆生,亦即接引衆生之義,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叁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布施即予衆生以恩惠,慢慢感情深厚,再介紹與佛法,他即容易接受。也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之意。我最初拜章嘉大師學佛,他對我們初學之人非常關心,即用四攝法。他住在臺北青田街八號,叫我每星期天到他家去,如有一、二次未去,他即找人向我探詢何以未去,這一問我就不能不去。第二是愛語,言語之間對學生真誠愛護使接受的人深爲感動。第叁是利行,利是利益,世人看利甚重,如有好處,必願接受教誨。第四是同事,前叁項易行,第四同事,自己必須有高度的智慧與甚深的定力,否則必致失敗。如某人喜歡打麻將即同他一起去打麻將。此是大菩薩的作爲。同事是接引衆生最高的方式。“六度”是菩薩的行法,前面讀過。
“菩薩”是覺悟的衆生,古譯爲大道心衆生,新譯(玄奘的規範)爲“覺有情”。佛沒有情,情完全化爲智慧。在大乘佛法中,智與情是一個,覺悟了,情就變成智慧,迷了智慧就變成情識。覺悟者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遵行六度,“度”的意思是說從我們生死輪回的這邊度到不生不滅大涅槃的那邊,即所謂“超凡入聖”。此六條第一個是布施,與四攝法布施名詞同而意義不同。四攝法布施是與人結善緣,菩薩六度中之布施是度自己。諸位應知煩惱之根是悭貪。煩惱無量無邊,歸納之爲八萬四千,天親菩薩將其歸納爲二十六大類,其中有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再簡化之即六個根本煩惱,最後總結爲叁毒煩惱,貪嗔癡。六度就是度貪嗔癡,大乘斷煩惱比小乘來得高明。布施度悭貪,叁毒煩惱最後歸納爲一個就是“貪”,菩薩修學方法無他,只有一個“布施”而已。“布施”即“舍”,也是“放下”,若不肯放下心即不清淨,造成障礙。大乘法說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根據其放下多少而分等次,放下多,地位即升高,反之則低,如此而已。我們究竟是凡夫,這個煩惱習氣是無量劫養成的,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除掉,所以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實在太難,難也要作,且須從最難放下的下手。我最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把最喜愛的東西先布施,我愛書籍,也很吝啬,不肯借人,後來慢慢把舊書送人,新的留自己用。等我把書籍送光,我的出家因緣也成熟了。章嘉大師最初教我六個字,叫我好好的學六年,這六個字是“看得破、放得下”。我又向他請教如何下手,他說從“布施”下手。布施通常分叁大類:第一財布施,第二法布施,第叁無畏布施。金錢與一切物質均屬財,乃一切衆生所貪求者。世人求財而不知財由何處來。實在說,一生中有多少財富皆有定數,了凡四訓說之最詳。既然命定,想多求,求不到;不求,它自然會來。袁了凡先生被雲南孔老先生推算一生休咎,最初多年一一皆驗,所以他心中安定,不再有所求,後來與雲谷禅師對坐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問他如何用功,他說:“我的命運已經被孔老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聽後,哈哈大笑,說道:“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乃是個凡夫。”于是教他改造命運之法。如何修德修福,他克遵指教,一一行之。爾後了凡後半生的際遇與孔老所算大有出入。我這一生財富不多,生活節儉,有多余的盡量布施,愈布施所得財富愈多。布施也要有智慧,自己雖然發的好心,而錢被人騙去,他以這筆錢去作惡,他是罪魁禍首,施者也是幫凶。
布施要真正種在福田上,一是孝養父母,二是救濟苦難衆生,叁是供養叁寶。以現代話說,推廣佛教教育是種在福田上。我自從學佛以來,在叁寶中作了不少印經事業,用以布施,似無流弊。有人告訴我,我們印的書籍發現在舊書攤上販賣。我認爲能流通于世也是好事。此外還作些放生及救濟病苦,但以印經一項作的最多。近年來儒家的四書亦印了數次,其他如了凡四訓、閱微草堂筆記等敘述因果報應之書亦在印贈之列。接受經典善書者,閱後心安理得,變化氣質,棄惡…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