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善,有助于社會安甯,實含有叁種布施之功用。佛在一切經中常提到布施,四攝六度均以布施爲首,確有至理。布施目的在度悭貪,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人的命運五年一轉,一生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好運壞運自己可以掌握,走好運時不要享受,移之晚年。年輕時發財應布施作慈善公益之事。錢舍掉,財還在,等晚年再發,晚年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是持戒。不僅限于大小乘戒律,用現代話說,即遵守一切生活規範。我們獨處,一舉一動不放逸,儒家稱爲“慎獨”,屬小乘比丘戒。處衆與大衆相處,應守各種規矩,守禮守法,屬大乘菩薩戒。學佛人不僅遵守佛的教訓,在任何地區應遵守其法律規章,風俗習慣,以及道德觀念。以此行之,說法時必爲當地人士所歡迎。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第叁是忍辱。忍辱即忍耐義,譯經人換一個辱字,因中國人對于侮辱看得很重。古人說:“士可殺,不可辱。”大乘經論中將忍分爲叁大類:第一是人爲的侮辱加害,無論有意無意。第二是自然的災害,天氣酷寒炎熱,要能忍受。第叁是佛法。佛法的修學需要很長時間,佛教我們許多道理方法,令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毛病習氣,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忍辱最主要的是對治嗔恚。經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于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可不慎。
第四是精進。精進對治懈怠,懈怠爲一般人之通病,別人幫不上忙。尤其是現在民主開放時代,特重人權,稍一不慎,即惹出麻煩。我自己是過來人,在學校讀書,騙老師的本領很大,幼時記憶力強,所讀之書,看一遍即能背出。所以在學校不讀書,考試前十分鍾再預備。每次考試能及格就算了,有空時到圖書館看書,所以我的常識很豐富。後來知道講經也是對治懈怠之一法,于是即學講經,目的在克服我的懈怠毛病。最初講一個半小時,要用叁十多個小時預備。對付一位老師容易,對數百聽衆無法欺騙,所以必須力求甚解。過了一年,預備時間減少一半,十年以後可以不要預備。但是經還要看看,恐怕其中有生字,要先查字典。懈怠確是一個很嚴重的毛病,不比貪嗔癡輕。菩薩善根唯一精進。
第五是禅定。用廣義解釋,心中有主宰,不輕易爲外界所動搖。如在世間必須要專學一、二種技能,以維生活,能專能精必可出人頭地,佛法亦如是。在許多法門中專學一門,縱然智慧高強,多學幾門無妨,但欲有大成就,仍然要專。心專則心無二用,除某一件事外,沒有一點雜念,意志精神集中,專精就是禅定。
第六是般若。般若是真智慧,非世間聰明才智,此爲尊重不翻,仍保持梵文音譯。世間智慧謂之“世智辯聰”,世智是由意識思惟推闡出來的,般若真智慧是由禅定生出來的。換言之,由清淨心中生出,不需要研究推斷思考,自然明了,一接觸就通達。整個佛法就是求開智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
古德教我們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讀誦大乘經典,二法同時並進。從前我在李老師會下,他告訴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用研究經典的方法幫助開慧。他舉例說:單獨修定要開慧需用十年時間,如同時研究大乘經論,可以把開慧的時間提前到五年或六年,此佛家所講的正助雙修。讀誦大乘有二法:一、完全讀誦不求解,如很多人讀法華經,一天念一部約需五小時,讀時絕不可研究其文字,一研究就破壞了。若要研究須另外找個時間,但以讀經修定爲主。研究的再好,講的天花亂墜,依舊智慧不能開,所得的是世智辯聰,非真智慧。
六度是菩薩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的綱領,以布施對治悭貪,以持戒對治惡業,以忍辱對治嗔恚,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禅定對治散亂,以般若對治愚癡。此六大綱領非度別人而是度自己。貪嗔癡是我們的病根。世尊教我們用六度是藥,如果用的如法,藥到病除。說的最詳細的是大智度論,用很大的篇幅說六度。華嚴經單講布施有一百種,財布施分內財外財,內財是頭目腦髓,非常詳細。同修們如想多學一點,可參考江味農的金剛經講義與周芷庵的心經铨注,內容均甚豐富,對大小乘術語名詞解釋極詳,可作佛學常識讀,甚有價值。
“十力無畏”,“力”是“能力”,大乘經中講佛有十種果地上所證的特殊能力,如華嚴所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即是能力,也是衆生的本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兩種障礙,一爲所知障,一爲煩惱障。佛對一切衆生之教導不外除二障而已。能力無量無邊,爲便于解說略舉十項。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說明因果相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何因得何果,謂之“是處”,如作善得惡報謂之“非處”。印光大師在民國初年說,在此天下大亂之時,要想挽救群黎,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因緣果報的事實教導衆生,使其了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貧富榮辱,均系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應各安其分。
(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業”是“造作”,正在造作時叫“事”,造作完了叫“業”。業有叁類,即善、惡、無記。佛能遍知衆生叁世業緣果報之能力。如念佛一事,佛在本經叁次勸導,其目的是希望衆生在一生中圓成佛道,乃是善中之善,反面言之,不願修淨業之人,就很難脫離六道輪回。
(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佛法中有世間禅定與出世間禅定,佛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深淺次第如實遍知。凡夫內有無量煩惱,外有無量誘惑。甚難修得禅定,惟諸佛常贊歎念佛叁昧,念佛方法甚多,但以持名所得之叁昧屬上上乘大定。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佛知一切衆生之根性,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最爲契機,佛說幾句話就能令其開悟,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說的習性,即衆生過去生中的生活習氣,各有不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能契機,羅漢亦有此智力,但只能看到五百世,佛則能知衆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性根機,故對症下藥,恰到好處。
(五)知種種解智力。佛對衆生之欲望善惡知見,如實遍知。每人嗜好喜愛不同,如知其今生及過去生中之欲望知解嗜好,即可投其所好,予以指點,必能契機。欲望是時時起變化的,頗不易了解,自己都不知道,與前面所說的業與定同樣的複雜,與過去生生世世的習氣有密切關系,只有佛看得清楚。
(六)知種種界智力。“界”是界限,即能力的極限,不能超越。例如小乘根性,如是初果的界限,佛可助其證初果。如其有四果的極限,佛助其修至阿羅漢。佛對一切衆生種種差別界限,知之甚詳,教化各人均能達到其願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指果位說。有何業因,將來至何道果,如來均能如實遍知。如世間人未出六道,教學的目標是防止一切衆生造作惡業,墮入叁途。因惡道甚苦,易入難出。如系人天根性,即說五戒十善,以隨其願,此皆應機施教。由此可以看出,大經所說佛不度衆生,佛只作增上緣,指導一個修行之路,只是因材施教,並不加勉強,實在還是自度。
(八)知宿命無漏智力,即智通達行圓滿,鬼神亦有神通,其能力極爲有限。中國有扶乩之說,靈鬼附乩,能知幾個月或一、二年內之事。如來對衆生種種宿命,能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生死狀況,如實遍知。
(九)知天眼無礙智力。佛的天眼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羅漢亦有天眼通,但須作意,且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以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因其尚有塵沙無明障礙,只是見思煩惱斷了。惟佛之天眼可看到無盡世界以及久遠的過去未來。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此即“漏盡通”。“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自己知道見思塵沙無明皆斷盡,不必再問別人,已成就了圓滿的大覺。此十類是自己的本能,本來有的。本能以外無有一法可得。
下面“無畏”是如來對一切衆生的教學,說成四種無畏,即自己的智慧德能圓滿,教化衆生即能融融自在。第一是一切智無所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任何人都難不倒他,實際上也是自己的本能。有人當時擬測驗釋迦牟尼佛,問他這一棵樹上的樹葉共有多少,佛立刻答覆,令人清點,果然不錯,類似此種事,經中記載很多。第二是漏盡無所畏。第一個是智慧圓滿,第二如來煩惱斷盡,德行圓滿。佛有大德在一切大衆之中沒有畏懼。第叁是說障道無所畏。世間常說邪知邪見皆屬障道,世人無知,邪正不能辨別,所以我們修行時間很長,即因障道的事太多,障礙了自己修持。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能啓發我們的道心,人家爲什麼能成就,而我爲什麼不成就,如把障礙消除,即有成功之望。佛深知此事,在經中常提到障道的因緣。第四是苦盡道無所畏。叁界是苦,叁界以外亦有苦,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此亦是苦。用什麼方法把苦消除的幹幹淨淨,佛知此方法,即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教導衆生離苦得樂,包括等覺菩薩在內,佛教等覺菩薩各種法門,其中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在華嚴經上勸等覺菩薩念佛求生淨土。說實在話,我早年學佛對于淨土法門興趣不大。李老師是學淨宗的,我在他會下十年,我尊重他,對淨宗不毀謗而已,叫我一天到晚念佛,不肯幹呀!一直讀到華嚴會上佛教等覺菩薩修成佛的方法有這個法門,我這才醒悟過來,回頭再看這個法門與以前看法不一樣。佛教諸大菩薩各種理論與方法,我們凡夫作不到,教念佛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的方法,我們也可以作得到。我們采取這個法門,豈不是一步登天。然後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這個法門,真正大慈大悲呀!
這個念佛法門只要你肯信,肯念,願意去,萬修萬人去,其理很深。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已透露無遺,方法巧妙,信願持名,一生成佛,此是苦盡道無畏。
《解》叁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叁寶…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