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叁十七道品是總綱領包含一切法。佛菩薩教化衆生時,根性與助緣不一樣,因此佛說的法因人、因時、因處而異,作種種展開與歸納,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每人習性不同而本性相同,衆生本來是佛,爲什麼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無論什麼法門均指歸于自性,而念佛法門就是自性中之事。所以令衆生念叁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叁寶是自性性德之寶。學佛入門即歸依叁寶,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叁寶之反義是迷邪染,我們現在生活在迷邪染中,學佛從迷惑中回頭,依自性覺,謂之歸依佛;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自性正,正知正見,謂之歸依法;從一切心理、思想、見解、精神的汙染回過頭來,依自性淨,謂之歸依僧。叁寶是真正歸依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佛弟子最簡單的早晚課即是念叁歸依,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今天一天處世待人接物有無錯誤,思想有無偏差。自己檢點自己過失,這樣作才管用,非念叁歸依給佛菩薩聽。
發菩提心,即是覺心。大乘佛法時時刻刻勸勉衆生發菩提心,衆生皆在迷,因想法看法作法都錯了,作錯了有結業感果,麻煩在此。把本性所現的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乃是由迷邪染變現出來的,迷的輕是四聖法界,迷的重即六道法界,愈重愈下。佛叫我們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上說,第一是至誠心,第二是深心,第叁是回向發願心。至誠心是體,有體必有用,用分“自受用”、“他受用”,深心好善好德是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大慈大悲心對待衆生是他受用。對己要清淨,對他人要慈悲。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的名詞不同,意思一樣。他說,菩提心是直心是體,即至誠心。深心同觀經講的一樣,他受用是大悲心。時時刻刻要想到伏滅煩惱,先要伏然後再滅。依要解標准,等覺菩薩都是伏,到如來果地上才是斷。小乘羅漢斷見思,而塵沙無明仍在,大乘菩薩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幾品,只是伏著。我們煩惱斷不了,要有能力將其伏著。就通途而言是用定力,在念佛法門是用佛號,淨念相繼,煩惱不現前,比用定功容易。
《解》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能念即叁觀。所念叁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叁谛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此系解釋念叁寶的因緣,前面已將西方淨土生活狀況及說法的情形作了一個扼要的介紹,最後說出教學的成績即是念叁寶。首先要知道爲什麼結歸在叁寶,叁寶代表了全體的佛法。在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即僧寶,平等心即法寶,覺心即佛寶。又是叁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叁寶、叁學包括了全體佛法。全體佛法即是自己性德。我們對佛非常仰慕,有一天能夠清楚的見到阿彌陀佛一定非常歡喜。在此世間亦能見到,楞嚴經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有感必有應,感非用妄念,心清淨才有感應。既然能見佛,必能見到一切不同法界之人物,亦即在不同維數空間皆能見到。印度有不少宗教家在定中確能見到天上以及六道情況。定能生神通,其深淺程度不同。虛雲老和尚一打坐就是十天半月,定中有境界,虛雲年譜記載甚詳。他有一次在定中到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說法,這絕非虛構。佛法最特殊的是令行者依照經中理論方法去作,自己可以親自證到。念佛功夫成片乃初級的定,有人在功夫成片時,見到佛及西方極樂世界。修到事一心不亂,其境界等于阿羅漢、辟支佛。到理一心不亂,定功深了,沒有入定出定。
老師教學生,既有慈愛,又有威嚴,不可偏廢。所以學生對老師既恭敬又畏懼。阿彌陀佛是一位最好的老師,因十方一切諸佛與本師釋迦牟尼佛都贊歎阿彌陀佛。世尊贊他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供佛像之意義有二:第一是不忘本。中國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中國儒家以及大乘佛法均建立在孝道上,生命得之于父母,故父母的恩德至大。其次是慧命,慧命是教育,教育得之于老師。父母過世,古禮守孝叁年,老師過世,心喪叁年,不穿孝服而已。老師的兒女與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要時時照顧。所以供佛像與供奉祖宗牌位一樣是紀念之義,供佛乃是供養第一位老師表不忘恩師。第二是見賢思齊,見到佛像即記起佛在經典上的許多教訓。我們平常爲人處世,有無遵守佛的教導去作。“法喜入心,法味充足”。佛現已不在世,而其教訓仍留在人間,想接受佛的教訓,得到真實利益,必須讀誦經典,追憶不忘。對老師必須有信心,你的成就大小與對老師的信心成正比例。如對老師無恭敬心,不如不學,學亦無益。真有智慧之人,不重視名聞利養而重視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求學必須向我最仰慕的老師去學,才會得益,因其所說,必百分之百的去作。古人參學尋師訪友,在高僧傳中可以看到,有學人參訪老師,老師同他談過之後,就對他說,你的因緣在某處向某師受教,當可獲益,此人尊囑而往,不出數年即開悟。
我從小的思想就相當獨立,不大受外界影響,在南京求學時,曾在基督教教會學二年,新舊約全書讀過兩遍,又在依斯蘭教學一年。基督教教會叫我受洗,我不接受。因我對于許多疑問無法求得解答。來臺之後,親近方東美先生,他是我心目中非常仰慕的一位。他說,佛經哲學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學,學佛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到廟裏看經,有許多文句不易解,必須有人指導,何況重要經論,多爲意在言外。後遇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承其指導叁年,奠定了我的佛學基礎。後來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師,又跟他學十年。拜師必須至誠恭敬,依教奉行,修學才有心得,脫胎換骨,變化氣質,法喜充滿,煩惱輕,智慧增,自然歡喜。
在高僧傳中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一個道場,稱爲東林念佛堂,叁十年未曾離開,雖未閉關,實同禁足。他一生見到叁次極樂世界,與經上所說無二無別,到臨終時才對弟子們說明。所以“, , , 行”才會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複清淨心。若光求解,障礙不會去掉。
“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在阿彌陀佛會下,同修皆屬諸上善人,即是念僧。“能念即叁觀”,此處說出能念所念不同。“能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作不到。他們修學的成果,我們可以略略領悟一點。天臺宗所講“叁觀叁谛”,在西方世界完全證得了。我們對于天臺宗的思想理論境界,可以說所知有限。祖師大德所引用的不過是幾個名詞術語而已。念佛法門特別,只要一心稱念,其理論方法境界均在其中,不但天臺宗,禅密亦均包含在一句佛號之內。
有人問我,我們現在學佛,而家裏老人不肯學佛,怎麼辦?我說:這只怪你學佛不認真,沒有成就。香港何東爵士夫人念佛,其家人全信基督教,對母親很孝順。老太太臨命終時對兒女說:“我們家信教自由,相處非常融洽。我今天要去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母子一場,你們念幾聲佛送送我。”說完不到一刻鍾就坐著往生了。從此時起其子何世禮將軍一家都信佛了。此事在香港曾經轟動一時。
佛法自始至終是求開智慧,能念是叁觀,叁觀是真實的智慧,叁觀是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從叁方面去觀察:一、空,二、假,叁、中。“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本體是存在的,但是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講不出來。六根無法接觸它,而它是存在的,它能生有,“有”是森羅萬象,一切萬法,皆由本體變現出來的。空是性,性是空的,相是有的。行事應用“中”,儒家謂之中庸,佛法謂之中道。既不偏有,也不偏空。凡夫犯的錯是執有,著相,不知本體,落入六道輪回。有是假有,不可執著。體是不生不滅,相是刹那生滅,萬法無常。所以說“能念即叁觀”。在此現象中應用中。所念的是叁寶,叁寶有別相,是從現象上說的,煩惱妄想斷盡,智慧圓滿現前,謂之成佛。佛有大智,成就了圓滿的智慧覺悟謂之佛寶;所說一切法,流傳下來的經典謂之法寶;出家弟子依經論修行謂之僧寶。“一體”是從性上講,即覺正淨。正覺是佛寶,正知正見是法寶,清淨無染是僧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謂之“自性叁寶”,亦稱“一體叁寶”。“四教意義”即天臺家所講“藏通別圓”。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段經文是恐怕有人聽到介紹西方世界還有白鶴孔雀畜生道,則西方與此世差別何在?西方的如是衆鳥,並無生命,皆爲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整個西方的構造,是由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承佛威神,參考十方諸佛世界的狀況,集其美好之大成。不但衆鳥說法,乃至寶樹流水均能說法,悉爲阿彌陀佛所作。我年輕時喜閱聊齋志異之類的書。鬼未見過,狐狸見過,抗戰時期我住在湖南衡山一大戶人家,已經沒落,樓上無人住,聽說有狐狸,很多人見過,但我所見是一男性,穿藍布長衫,惟面目模糊不清。另外,在我家家鄉出米,有一位親戚,裝一船米,擬運至南京去賣。在啓運時有人看到好像一只黃鼠狼跑到船上,但遍尋無著。遂仍按時啓運,到達南京,一船米盡失所在,只遺空袋,乃掃興而返,到家後發現所運之米,仍存在倉庫中。可能此米商得罪它,致有此惡作劇。此是親耳所聞。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印度很多宗教家有定功,能見到類似事實,對于六道看得清清楚楚,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事情如何發生,後來如何結果,他不知道。惟獨佛經說其事理因果至詳。阿彌陀佛以慈悲大願幫助帶業往生之人,生極樂世界良好的修學環境與殊勝善緣中,不使其生一妄念,所以極樂世界即等于一個偉大的教室,本師釋迦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