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P13

  ..續本文上一頁尼佛與十方一切諸佛鼓勵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原因在此。說實在的,往生西方比生天容易。我在臺北住在溝子口,隔壁有一天主堂,神父是方豪先生,他只初中畢業,自修成就,他是宋史專家,中研院院士,政大文學院院長。常向我借大藏經閱讀。他說:“佛經中所說天堂比聖經講的詳細,好像佛真的到天堂去過。”天的層次很多,生天的條件不容易,天的德行比人高。佛說生天的條件是十善業道,此是欲界天的標准,若想生到色界天必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以及四禅八定。比往生西方難的太多了。

  《解》征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問。化作衆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或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白鶴孔雀等不是惡道之名嗎?何以經中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世法與出世法之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都沒有絕對的標准,例如善惡邪正,古人標准與今天不一樣,古今不同。中外亦不同,所謂見仁見智。凡夫看法,白鶴孔雀是畜生道,而佛菩薩的看法,如華嚴、圓覺經所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不但畜生道,餓鬼地獄也是稱性究竟的名號。尤其生在現代社會,交通資訊發達,整個地球仿佛一個國家,但是各國的曆史文化、道德觀念、生活習慣均不相同。如不互相了解合作,則窒礙沖突在所難免。過去在中國弘揚佛法只限于佛學範圍,至多涉及儒道諸子百家思想,如今弘法,對于世界六大宗教之內容,各國民族曆史,如不了解,則必有隔閡、矛盾。我到美國先讀美國曆史、風俗習慣文化,爲利一切衆生,弘揚佛法必須現代化、本土化。佛教傳到中國在公元六十七年,與中國文化結成一體,完全不能分割。佛教一進入中國即中國化,本土化,與中國人的思想、生活習慣、道德倫理融成一片,所以爲中國全民所接受。變成中國自己的文化。有一位美國牧師很感慨的對我說:基督教傳入中國大約有一百叁、四十年,並派許多人在中國工作,到如今才有一百多萬信徒,殊爲可歎。他不知道爲何會如此失敗。因其不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他要與中國曆史文化背道而馳,中國人以孝道爲本,他不拜祖先,已經是忘本,不可能容納他們的教義,讓中國人學外國人,稍有知識者,絕不肯數典忘祖。佛教當初建立道場,采用中國宮殿式,假如用印度式的建築,恐難推展。佛法的總綱領就是覺正淨。覺悟圓滿、正知正見圓滿、清淨心圓滿,叫作成佛。爲何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佛說一切衆生自性內的覺正淨本來是圓滿的。宗教家贊美上帝全知全能,大乘經上說,全知全能是每一個人的自性,性德即是全知全能。我們今天因有妄想執著,把全知全能障礙著了,雖有智能顯不出來。佛沒有東西給人,大乘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的當然可以恢複,本無的自然可以去掉。明白這個道理,在修學方面必有信心。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現前,世間人所求的福報乃是雞毛蒜皮。最可怕是迷邪染,覺正淨是性德,迷邪染又何嘗離開性德,所以說迷悟不二,染淨一如,這個道理明白,這一段經文就容易懂了。任何一個名字,都是诠釋如來究竟的功德,極樂世界一切設施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又有人問:“化作衆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悉”是普遍平等,“檀”是布施。佛教化衆生第一個條件是讓接受教化的人生歡喜心。其次鳥都會說法,人不如鳥,可以警惕自己。本來輕視禽獸,它能說法,令人起敬,且可斷除貢高我慢之心。鳥是阿彌陀佛自性變現之物,使人恍然大悟,明心見性,乃最殊勝的利益。佛說法先觀機,其教學方法是最高明的,先觀察衆生的根機程度、愛好、生活習慣、思想背景,樣樣了解,然後說法契機必然恰到好處。我們在講臺上講課或講經,從佛的教學原則得到很大的啓示,總結之有數項:第一、爲什麼要講經?例如衆生均在迷,佛爲使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衆生知見不正,思想錯誤,爲其糾正;其心地汙染,令得清淨。第二、爲什麼人講?人有利鈍,根性各有不同,必須對人了解。在社會上,讀書人想明理,生意人想賺錢,衆生之工作事業都不一樣,同一部經典有種種不同的講法,是活用的,無論用在任何行業均受歡迎。宋朝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很有名的典故。宋太祖用趙普作宰相建立政權,後來太宗即位,仍用他爲相,他對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以一部論語運用在軍事上、政治上乃至于工商事業上。因爲經典上所說的都是原理原則,而在應用方面,各有不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叁是何時講?社會治亂不一,國家興衰亦異,小而至于一年四季,人之情緒亦有變化,必須契機,宜細心體會,應了解時節因緣,以應其機。第個是用什麼方法講?使衆生歡喜接受,且能領悟,得真實利益。佛的教學類皆如此。經中提及白鶴孔雀等鳥類,乃是阿彌陀佛順情而化,令歡喜故。所以佛教在各地區弘法,不破壞原住民的信仰、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仍保持其舊觀,以此方法教學謂之“世界悉檀”。第二是“爲人悉檀”,即教學的內容成果,助其修善斷惡,中國與古印度風俗習慣頗多相似之處,例如中國的道統是建立在孝道上,孝親尊師,佛法亦如是。地藏經是佛家的孝經,大地含藏無量寶藏,我們要靠它生存。“地”代表“心地”,心地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地不耕耘即無五谷雜糧之收獲,不開采地下寶藏即不得其用。心地的寶藏是用“孝敬”開采,孝親尊師才能將自己的性德發揚光大。“不于鳥起下劣想”是第叁“對治悉檀”,不輕視衆生。佛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動物是平等,植物礦物亦複平等,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禅家所說,未悟時,處處皆是障礙,悟了時,隨拈一物皆是真如本性,頭頭是道,左右逢源,萬法平等。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所變現的,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盡虛空遍法界那一樣不是自性變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與法是一,不是二,心是能變,法是所變,例如心是金,法是器,金與器,如何分開?通達此義,乃知生佛平等,情與無情平等,一切萬法平等,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即六祖開悟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不造”即六祖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明白這段經文,悟入這個境界,即與六祖大師無兩樣。

  “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如將以上諸義領會透徹,此一小段解文即無須解釋。上段文字說鳥是有情衆生,此處說無情衆生。亦即前面“無不具”、“無不造”的一段事實,“微風”是大氣的流動也是我們自性所變現。佛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物質現象,正報是心。心是主宰,一個人一生命運都有一個定數,由心之善惡而來,心善行爲必善,必得善報,一生幸福。身是正報,身外之物以及環境、太空皆屬依報。太平之世,人民豐衣足食,人心淳厚。動亂之時,人心詐僞,感召天災人禍。此中有共業與別業。共業中有別業,大衆雖均處于惡世,而個人所感受之禍福不同,西方極樂世界純善無惡,皆修淨業,心淨則土淨,何況有一位修覺正淨究竟圓滿的阿彌陀佛,在西方主持教化,我們的清淨心與佛的覺正淨感應道交,所以一切物質環境,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假”是指所變的萬法,,“實”是指能變的心性。阿彌陀佛的“叁身”即“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從理上說即真心本性,從事上說,即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就是自己,這個意義非常難懂。比喻作夢,夢中有我自己以及山河大地人物,全是由我意識心中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宇宙一切萬有就是一個自己,你如果認識清楚,你就證得法身。證得法身之後,對于一切人就愛護了,一切衆生就是自己,所以愛護衆生沒有條件。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慈悲即是愛護,愛護一切衆生就是愛護自己。報身是智慧,應化身是用,以應化身實行大慈大悲。叁身是一體,佛具足叁身,我們也具足叁身,但是迷了,沒智慧,法身雖在眼前,一無所知,我們現在的身體是業報身。“四德”是“常樂我淨”,“常”是“不生不滅”,我們在迷,所感觸的都是生滅法,我們用生滅心觀察宇宙人生,一切法都是生滅的。佛的心是真心,真心無念,不生不滅,以真心觀察宇宙人生皆爲不生不滅,所看到的是事實真相。我們心定下來,將妄想執著去掉,所看的境界也與佛菩薩所說的一樣。佛所講的一切境界,都可以叫我們親證。佛經講“我”的定義是“主宰”,如自己有主宰應爲年年十八歲,自在更不必談,在生活中萬事稱心滿意,有一件事不順心就不自在。到了明心見性就真得自在,“樂”是真樂,永遠沒有苦。沒有煩惱,永遠清淨,決定無一絲毫汙染。常樂我淨,西方人人圓滿具足。回看我們六道,不但人沒有自在,天也沒有自在。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壽命到了,還是要墮落。所以六道中沒有四德。其中最重要的精義是生佛不二,與佛平等,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現在有一個不平等的假相乃迷悟不同。他是覺,我們是迷,除此之外,無不同,所以佛對衆生尊敬,因爲他知道衆生與佛並無差別。而衆生對佛,並非全然恭敬,衆生中有貢高我慢者,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人要尊敬,人家對我們不尊敬是應該的,因爲他不明了事實真相,對人不敬就是對自己不敬,也就是對父母師長佛菩薩不敬,特別是遇到不同的宗教。我在美國曾拜會天主教基督教教堂,進教堂要行禮,對他…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