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P13

  ..续本文上一页尼佛与十方一切诸佛鼓励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原因在此。说实在的,往生西方比生天容易。我在台北住在沟子口,隔壁有一天主堂,神父是方豪先生,他只初中毕业,自修成就,他是宋史专家,中研院院士,政大文学院院长。常向我借大藏经阅读。他说:“佛经中所说天堂比圣经讲的详细,好像佛真的到天堂去过。”天的层次很多,生天的条件不容易,天的德行比人高。佛说生天的条件是十善业道,此是欲界天的标准,若想生到色界天必须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以及四禅八定。比往生西方难的太多了。

  《解》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或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白鹤孔雀等不是恶道之名吗?何以经中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世法与出世法之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例如善恶邪正,古人标准与今天不一样,古今不同。中外亦不同,所谓见仁见智。凡夫看法,白鹤孔雀是畜生道,而佛菩萨的看法,如华严、圆觉经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但畜生道,饿鬼地狱也是称性究竟的名号。尤其生在现代社会,交通资讯发达,整个地球仿佛一个国家,但是各国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均不相同。如不互相了解合作,则窒碍冲突在所难免。过去在中国弘扬佛法只限于佛学范围,至多涉及儒道诸子百家思想,如今弘法,对于世界六大宗教之内容,各国民族历史,如不了解,则必有隔阂、矛盾。我到美国先读美国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为利一切众生,弘扬佛法必须现代化、本土化。佛教传到中国在公元六十七年,与中国文化结成一体,完全不能分割。佛教一进入中国即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人的思想、生活习惯、道德伦理融成一片,所以为中国全民所接受。变成中国自己的文化。有一位美国牧师很感慨的对我说:基督教传入中国大约有一百三、四十年,并派许多人在中国工作,到如今才有一百多万信徒,殊为可叹。他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失败。因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他要与中国历史文化背道而驰,中国人以孝道为本,他不拜祖先,已经是忘本,不可能容纳他们的教义,让中国人学外国人,稍有知识者,绝不肯数典忘祖。佛教当初建立道场,采用中国宫殿式,假如用印度式的建筑,恐难推展。佛法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觉悟圆满、正知正见圆满、清净心圆满,叫作成佛。为何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说一切众生自性内的觉正净本来是圆满的。宗教家赞美上帝全知全能,大乘经上说,全知全能是每一个人的自性,性德即是全知全能。我们今天因有妄想执著,把全知全能障碍著了,虽有智能显不出来。佛没有东西给人,大乘起信论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无的自然可以去掉。明白这个道理,在修学方面必有信心。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现前,世间人所求的福报乃是鸡毛蒜皮。最可怕是迷邪染,觉正净是性德,迷邪染又何尝离开性德,所以说迷悟不二,染净一如,这个道理明白,这一段经文就容易懂了。任何一个名字,都是诠释如来究竟的功德,极乐世界一切设施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

  又有人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悉”是普遍平等,“檀”是布施。佛教化众生第一个条件是让接受教化的人生欢喜心。其次鸟都会说法,人不如鸟,可以警惕自己。本来轻视禽兽,它能说法,令人起敬,且可断除贡高我慢之心。鸟是阿弥陀佛自性变现之物,使人恍然大悟,明心见性,乃最殊胜的利益。佛说法先观机,其教学方法是最高明的,先观察众生的根机程度、爱好、生活习惯、思想背景,样样了解,然后说法契机必然恰到好处。我们在讲台上讲课或讲经,从佛的教学原则得到很大的启示,总结之有数项:第一、为什么要讲经?例如众生均在迷,佛为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众生知见不正,思想错误,为其纠正;其心地污染,令得清净。第二、为什么人讲?人有利钝,根性各有不同,必须对人了解。在社会上,读书人想明理,生意人想赚钱,众生之工作事业都不一样,同一部经典有种种不同的讲法,是活用的,无论用在任何行业均受欢迎。宋朝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很有名的典故。宋太祖用赵普作宰相建立政权,后来太宗即位,仍用他为相,他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以一部论语运用在军事上、政治上乃至于工商事业上。因为经典上所说的都是原理原则,而在应用方面,各有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第三是何时讲?社会治乱不一,国家兴衰亦异,小而至于一年四季,人之情绪亦有变化,必须契机,宜细心体会,应了解时节因缘,以应其机。第个是用什么方法讲?使众生欢喜接受,且能领悟,得真实利益。佛的教学类皆如此。经中提及白鹤孔雀等鸟类,乃是阿弥陀佛顺情而化,令欢喜故。所以佛教在各地区弘法,不破坏原住民的信仰、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仍保持其旧观,以此方法教学谓之“世界悉檀”。第二是“为人悉檀”,即教学的内容成果,助其修善断恶,中国与古印度风俗习惯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道统是建立在孝道上,孝亲尊师,佛法亦如是。地藏经是佛家的孝经,大地含藏无量宝藏,我们要靠它生存。“地”代表“心地”,心地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地不耕耘即无五谷杂粮之收获,不开采地下宝藏即不得其用。心地的宝藏是用“孝敬”开采,孝亲尊师才能将自己的性德发扬光大。“不于鸟起下劣想”是第三“对治悉檀”,不轻视众生。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动物是平等,植物矿物亦复平等,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禅家所说,未悟时,处处皆是障碍,悟了时,随拈一物皆是真如本性,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万法平等。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所变现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尽虚空遍法界那一样不是自性变现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与法是一,不是二,心是能变,法是所变,例如心是金,法是器,金与器,如何分开?通达此义,乃知生佛平等,情与无情平等,一切万法平等,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即六祖开悟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无不造”即六祖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明白这段经文,悟入这个境界,即与六祖大师无两样。

  “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如将以上诸义领会透彻,此一小段解文即无须解释。上段文字说鸟是有情众生,此处说无情众生。亦即前面“无不具”、“无不造”的一段事实,“微风”是大气的流动也是我们自性所变现。佛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物质现象,正报是心。心是主宰,一个人一生命运都有一个定数,由心之善恶而来,心善行为必善,必得善报,一生幸福。身是正报,身外之物以及环境、太空皆属依报。太平之世,人民丰衣足食,人心淳厚。动乱之时,人心诈伪,感召天灾人祸。此中有共业与别业。共业中有别业,大众虽均处于恶世,而个人所感受之祸福不同,西方极乐世界纯善无恶,皆修净业,心净则土净,何况有一位修觉正净究竟圆满的阿弥陀佛,在西方主持教化,我们的清净心与佛的觉正净感应道交,所以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假”是指所变的万法,,“实”是指能变的心性。阿弥陀佛的“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从理上说即真心本性,从事上说,即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自己,这个意义非常难懂。比喻作梦,梦中有我自己以及山河大地人物,全是由我意识心中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宇宙一切万有就是一个自己,你如果认识清楚,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之后,对于一切人就爱护了,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所以爱护众生没有条件。所谓“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的,慈悲即是爱护,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爱护自己。报身是智慧,应化身是用,以应化身实行大慈大悲。三身是一体,佛具足三身,我们也具足三身,但是迷了,没智慧,法身虽在眼前,一无所知,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业报身。“四德”是“常乐我净”,“常”是“不生不灭”,我们在迷,所感触的都是生灭法,我们用生灭心观察宇宙人生,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佛的心是真心,真心无念,不生不灭,以真心观察宇宙人生皆为不生不灭,所看到的是事实真相。我们心定下来,将妄想执著去掉,所看的境界也与佛菩萨所说的一样。佛所讲的一切境界,都可以叫我们亲证。佛经讲“我”的定义是“主宰”,如自己有主宰应为年年十八岁,自在更不必谈,在生活中万事称心满意,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不自在。到了明心见性就真得自在,“乐”是真乐,永远没有苦。没有烦恼,永远清净,决定无一丝毫污染。常乐我净,西方人人圆满具足。回看我们六道,不但人没有自在,天也没有自在。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大劫,寿命到了,还是要堕落。所以六道中没有四德。其中最重要的精义是生佛不二,与佛平等,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现在有一个不平等的假相乃迷悟不同。他是觉,我们是迷,除此之外,无不同,所以佛对众生尊敬,因为他知道众生与佛并无差别。而众生对佛,并非全然恭敬,众生中有贡高我慢者,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对人要尊敬,人家对我们不尊敬是应该的,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对人不敬就是对自己不敬,也就是对父母师长佛菩萨不敬,特别是遇到不同的宗教。我在美国曾拜会天主教基督教教堂,进教堂要行礼,对他…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