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P14

  ..續本文上一頁們尊重,他們也歡喜接待我,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上帝是天界國王。我們對其他國家的元首也要尊敬,乃是禮節。儒家說:“敬鬼神而遠之。”以前對于鬼神的情況並不很清楚,故對他們保持距離。佛法無距離,鬼神也是衆生,也是心中變現之物,所以就是自己,此處說:“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也就是自己叁身四德,毫無差別。如講到上帝,上帝的叁身四德也是毫無差別。心中一點界限都沒有,心量擴至盡虛空遍法界,心量寬大就快樂,氣量狹小,與這個鬧意見,同那個起沖突,苦不堪言,都是自己找的,佛與一切衆生萬物不劃界限,故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叁寶也。念叁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叁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悟證一體叁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此段經文內容是行樹演法,前面所說衆鳥是有情,此段所說的是無情,在極樂世界這個現象非常明顯,每人都容易得到聞法的利益。其實六塵說法,在娑婆世界亦不例外,而一般大衆,根性閉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根性聰利的人能察覺到。如曆史傳記中所記載,蘇東坡在廬山聽到流水聲音,在詩句中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聽起來頗有禅味。聰明人對大自然種種聲色能開悟,禅門如是開悟者有之。西方世界有情無情衆生流露出來的聲音皆是講經說法,甚至于我們心中有疑惑,無情衆生亦能給我們解答,而且皆是純正無誤的說法。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情是動物,無情是礦植物,所有一切萬物皆有性,有情的衆生有佛性,無情的衆生有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因爲同一個性,有情衆生能成佛,無情衆生也能成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除大乘佛法外,未聽說過。佛在經中說,有情衆生成佛,無情衆生也連帶成佛。禅家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迷的時候所見的是色相,覺悟時在相中能見到性。“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法爾稱妙,令一切人一接觸即能明心見性者始稱爲“妙”。妙法的內容即“四教道品”,“四教”是藏通別圓,“道品”是叁十七道品,爲一切佛法的總綱領。道品是理論屬解,法門是方法屬行。古人將其分爲“教理行果”四大類。同時演說也表演,作個榜樣給我們看。“隨類各解”,有人欲聽華嚴,有人欲聽法華,每人所聽到的均能各滿其願,此實妙不可言。西方世界無量經論法門,一切時,一切處,情與無情均給行者宣講,不但宣講還帶表演。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即是表演,五十叁位善知識,日常處世待人接物,把經典中理論境界皆變爲自己的生活行爲,可見經不在書本上,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要能把經中理論教訓境界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爲,所以佛法重在行與果,“果”就是享受。今天所說的個人修學、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皆屬于果,如修學得不到結果,就變成玄學,佛法是使人正確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一切萬法決定不迷,帶給人類最高的享受。

  “能令聞者,念叁寶也”。此“念”字是“今心”,指現在的心是覺正淨。真心本性全體顯露名果德,經中常說學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緣果報。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報,而不修因,如何能得到?富貴是果報,而其因與緣皆爲布施,過去生中行施是因,今生得財富,繼續行施是緣,故來生必富貴。作惡情況,依此類推。佛事門中有求必應。阿彌陀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凡生到西方者,一切受用,自然具足,是財布施。西方是平等世界,六塵說法也是平等普遍是法布施。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衆生,助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爲無畏布施。因其財、法、無畏叁布施皆圓滿,擺在我們面前,令人手舞足蹈。未到西方不過聽說,到了之後必親自見到。“與叁寶氣分交接”,此指自性叁寶,覺正淨,心裏念念覺悟,正知正見。用現代話說,即思想見解純正與事實完全相應,身心清淨。此時此刻即菩提心,亦即覺而不迷。覺亦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覺悟是把這個世界真正看清楚。佛說此世界苦空無常,如不覺悟,生生世世必定受苦,而且每況愈下。覺者與不覺者完全不同,不覺者迷在此境界,搞生死輪回。覺者修道,脫離苦空無常之路。世界各種學說、科技、宗教均是找這個道路。如果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就不會多事來到世間,因爲世人找不到脫苦之道,所以釋迦佛才降世,我們必須要警覺到人生一場空,生死輪回,無有止境。覺悟的人爲來生打算。佛說許多大乘經論都是爲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經典的理論與方法難易不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根性,生活環境時代背景均不相同,故修行方法不能針對我們自己的個性,這一生必定空過,唯一的辦法就是念佛。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對于大乘經教用很長時間研究修學,到最後歸到這個念佛法門,其他全丟掉了,幾乎沒有一位不成就。“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伏”是初步的工夫,煩惱雖有而不起作用,“事一心”是伏煩惱,“理一心”是滅煩惱。事一心不亂往生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雖有此階級之分,而西方四土是平列的,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此淨土中最特別殊勝的境界。念佛固然是直接的工夫,而在日常行持方面,念念要想幫助他人,在我們能力所及者盡量去作。看看這個世界大衆需要什麼,我們盡心盡力助人一臂之力。英國有一位曆史哲學家叫湯恩比,在二、叁十年前有一次在歐洲舉行的國際會議上,作學術演講,他坦白的說,將來若想世界真正得到和平,唯有中國儒家學說與大乘佛法才能負起這個責任。這幾句話震撼了人心。當時于斌主教亦在座,他回到臺灣提倡祭祖是受湯恩比演說的影響。天主教前任教宗在晚年時特谕令各教區與佛教加強聯系,研究佛教經典。于斌主教在臺灣創立一個亞洲精神生活研究所,由亞洲主教團主辦,在輔仁大學後面多瑪斯修道院,多年前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我與他們神父修女相處甚洽。“悟證一體叁寶,是入理益也”,“悟證一體叁寶”就是成佛。此是最後的目標,這必須真正悟入法界是一體,佛門中講的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沒有一絲毫的欠缺。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爲影質。如衆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在佛門中稱“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亦稱爲“本師”,此處是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切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種智所現”,說明其所以能有如此偉大成就者乃種智所現。佛法講智有叁種:第一、一切智,第二、道種智,第叁、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知宇宙萬法之本體,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道種智”,“種”是種種,現象無量無邊,“道”是道理,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什麼道理發生的,什麼過程發展出來的,這些事完全明確的了解,爲道種智,道種智是知有。第叁種是最圓滿的“一切種智”。前面二智達到究竟圓滿謂之一切種智。所以這一切莊嚴乃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智慧所成的,亦即阿彌陀佛一切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我們去了之後,也爲阿彌陀佛添了一層光彩,因我們的心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故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煩惱盡,智慧足,我們雖然是凡夫,今天所修的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覺正淨,是佛教的叁個門,禅宗由“覺”門入,必須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算有成就。禅宗以外的各宗派,稱爲教下,從正知正見入手,依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與想法,教下由“正”門入。淨宗與密宗是由清淨心下手,由“淨”門入。此叁乃一而叁,叁而一。得到一個,其余兩個也都得到了。修淨土者重在清淨心,所修的稱爲“淨業”。淨宗只有一句佛號,此外一無所有。其次是助緣,念念絕不想自己,實際上沒有自己,一切無常,不但身外之物一樣也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也不可得,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爲均爲大衆,用一切能力,幫助大衆離苦得樂。如爲自己,必有得失成敗,有所欲求,必有煩惱。如此作雖不能與阿彌陀佛的偉大相比,而我們的願行是爲了一切衆生,其氣分與阿彌陀佛相似,實是淨業所感,西方世界固然是阿彌陀佛衆願所成,種智所現,與我們也有密切關系,阿彌陀佛是種智所現,我們是唯識所變。迷的時候叫識,悟了識就變成智。“佛心生心,互爲影質”,此即所謂感應道交。佛心是圓滿的智,我們的心雖然是識,而已開始覺悟了,並非完全是識。對于念佛法門還是歡喜接受,並不是全變爲智。佛的智是本質,我們帶了智的識是影,如燈下之影。例如衆燈在一室中,光光互射,阿彌陀佛之光,周遍法界,我們這一點螢火之光也周遍法界。“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事,事一定有理,理是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種智所現”,“種智”就是真心本性,圓滿證得真心本性即是種智,這個是理。“全理成事”,變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六塵說法。“全事即理”,把字換一下,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即相,全相即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此即一切種智所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現在正助雙修,依據的理論就是這兩句,用念佛的方法修覺正淨,以淨爲主,一而叁,叁而一。用清淨心真誠心幫助一切衆生,處世待人接物真誠恭敬是助修。我們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