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P15

  ..續本文上一頁天到晚念佛,處世待人都是性德向外流露,末後叫我們深長思之。

  《解》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诮也哉。初依報妙竟。

  此系大師感歎的話,佛門中有些不知道事實真相,對于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並不十分明白,只是一知半解,好高骛遠,把念佛求生西方,抛在一邊,不肯認真修學而談唯心淨土,自甘墮落,如同老鼠叫,比喻不知妙有,鳥在空中鳴,比喻不知真空妙理,皆屬不切實際。诮音竅,譏诮義。

  《經》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佛在經中特爲衆生指示出持名念佛的妙行,舉出阿彌陀佛的名號究竟妙在何處?第一、只要念一句佛號,非常簡單,八萬四千法門無此容易。一句名號即能使人橫超叁界了生死出輪回。第二、本經與無量壽經均說臨終十念一念即能往生,此乃非常殊勝奇妙。第叁、只要往生,即圓證叁不退,如只說叁不退即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圓證叁不退如非等覺菩薩也是法雲地菩薩。通常修行人到此地位,從小乘證得初果須陀洹算起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圓證叁不退,此真難信。如果要問爲什麼只念幾聲佛號即能圓證叁不退?答案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而能否往生,其關鍵就在能否恪遵“一心執持,無複疑貳”這條教誡。若能作到,沒有一個不往生。

  “阿彌陀”是梵語,正翻“無量”,“阿”譯爲“無”,“彌陀”爲“量”。無量本不可說。釋迦佛用“光壽”兩義收盡一切無量。佛只說二種,“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此即等于今日所說的“時空”。但光壽二字優于時空,尤其“壽”字,一切無量,壽爲第一,如有無量財富,而無壽命,則財富豈不落空。整個宇宙即是法界體,光壽兩字足以代表。由此可以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偉大,身土不二,色心一如,“阿彌陀”即是依法界全體而起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即是念法界全體。有些同修問我,從前曾念大悲咒、心經、普門品、十小咒,如今專念“阿彌陀佛”聖號,其他菩薩豈不要怪罪?此種心態乃是看諸菩薩爲凡夫,實大不敬。現在我們了解,原來一句佛號無所不包。華嚴說,情與無情共一體。衆生與佛是一個理性,理是理體,性是真如本性。理體就是法界全體,也是阿彌陀佛,也是諸佛如來,也是一切衆生,也是我自己本人。真真的事實,念這句佛號,也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任何經咒均在一句佛號中。“持名,即始覺合本”,起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即是“始覺”。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本覺”。本覺即真如本性。始覺合本覺,即是真實修行,“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是于理相應,與事實相應,與法界全體相應,法界全體的德號即阿彌陀佛,念念喚醒自己與法界合而爲一,與諸佛如來合而爲一,與一切衆生合而爲一,就相應了。

  前面提到“氣分”,例如阿彌陀佛慈悲,我們心地也慈悲,即與阿彌陀佛慈悲的氣分相應,今天這一段經文真明白了,你就與阿彌陀佛的氣分相應。因爲始本不二,性相一如,生佛不二,理事一如,念佛時體會契入這個境界,即叫作得佛的氣分。理如搞清楚,疑惑斷掉,乃是真信,比正信又提高一層,乃契入佛的氣分。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下面兩段經文,從一切無量中提出兩個綱領,一爲光,一爲壽。光明是智慧,也是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佛的一切業障都消除幹淨,所以性德圓滿的透露,在相上即光明遍照,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他有攝受加持的功能,能幫我們清除業障,啓發智慧。但我們要有始覺,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假如不具備相應,佛光雖遍照,我們有障礙,拒絕他,排斥他,我們就享受不到佛的加持功能。一心稱念,業障必定天天消除,智慧日日增長,心地清淨,這是相應的樣子。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爲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叁身不一不異。爲令衆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衆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心性本來是寂靜,寂是定,靜是清淨之義,其作用是照,指本性而言,一切諸佛如來皆達到究竟圓滿的寂靜。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破此一品無明後即謂之寂靜,寂靜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分上中下叁品,上品乃真清淨是佛的境界,一塵不染,中品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下品即法雲地菩薩,尚有兩品無明。上品完全清淨,其光明是圓滿遍照,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就仁王經五忍位菩薩講,是上品寂滅忍,所起的大用即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我何以未有感觸,此問題不在佛,而在自己,其中以不信爲最大障礙。對事實真相完全迷惑,大聖大賢介紹的又不接受。如果深信不疑,老實念佛即能相應,佛力加持亦可接觸到。

  一切諸佛皆無量光無量壽,在因地上每人學佛願力不同,目的何在,將來希望得到什麼,亦每人不同。在果地上雖然智慧德能全同,而度衆生的緣不一樣。一切諸佛在因地上修行,佛在大小乘經上說過許多,若作個比較,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的願確與衆不同,不但大而且具體。不但要成佛而且希望超過諸佛。他之所謂超過不是智慧德能而是在度生方面。“隨因緣立別名”,諸佛的名號亦隨因緣而有差別。如在學校教國文的稱之爲國文老師,教數學的稱之爲數學老師。因此同名同號之佛菩薩無量無邊。彌陀在因地發願時,曾發光明遍照、壽命無量之願,如今成佛,故四十八願皆圓滿。“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二者佛佛道同。“法身”即真心本性,一切法的理體,其智慧光明本來具足無量無邊,並無分別與邊際。“報身”是自受用身,無量壽無量光,佛佛道同。佛叫我們修行證果無非是恢複自己性德本具的受用而已,並無其他,也不可能有什麼給我們。“應化身”是他受用身,一切佛各不相同。差別大小懸殊,此完全是緣,而非諸佛能力有大小。例如一位學位智慧圓滿者在大學授課,稱爲大學教授,而他若教小學,即稱小學教員。佛度衆生在緣,何謂緣熟?某人看透人生苦空無常,急想離開叁界,有此真切意念,諸佛皆能見到,與此君有緣之佛必以化身前來救度。如人數甚多,須長時教化,佛以應身前來教化。成佛之後,一尊佛有一個教化範圍,稱爲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有的願大,推至多數大千世界,只要發願,均能辦到。惟獨阿彌陀佛所發之願不同,他在因地中曾經攝受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此二十一是密宗表法的名稱,不是數字,乃圓滿義,如彌陀經用七,華嚴用十,均是表法。密宗通常用十六與二十一。可見法藏比丘在因中與衆生結的緣,乃盡虛空遍法界,深廣如此,其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給他講經說法,將十方諸佛刹土依正莊嚴善惡因果都與他說。而且以佛神力,使十方世界刹土變現給法藏比丘親眼見到。他成佛之後,所有一切刹土皆是他的教區。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勸衆生求生淨土。

  叁身,法、報、應,是一體的,一而叁,叁而一,法身是本體,報身是自受用,應化身是他受用。前已詳言之。“令衆生得四益”,此“四益”即前面四悉檀之益,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現代科技進步,使我們知道光有許多種,稱之爲光度,眼睛能見的度數有限,光度長見不到,光度短也見不到,佛光是圓滿的,在任何光度均能達到,故稱無障礙。衆生與佛緣深,在一生中即能得度,其緣淺者,助其加深,無緣者與其結緣,偶爾聽到一聲“阿彌陀佛”,就結上緣了。我們今生幸遇佛法,與佛有緣,而且似有相當深度,已否成熟,尚不敢說,如欲此生成就,應努力加強信願持名。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見到佛光,亦不能體會佛的真實功德,皆因自己業障深重,不能體會。消除業障方法很多,大乘經典內所說的種種法門與修持,無非助我們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念佛。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著作等身,在觀經直指書中說,世人業重,所有經忏不能消除者,最後憑一句佛號,能夠消除。我們今天若想消業障,斷煩惱,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經咒,念阿彌陀佛就夠了。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之而行即能收效。只要作到淨念相繼,自然六根就都攝受了。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爲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顯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叁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

  此段經文述說西方世界佛與人民之壽命甚長,均爲無量,故稱阿彌陀。解文說:“心性照而常寂,故爲壽命。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