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到晚念佛,处世待人都是性德向外流露,末后叫我们深长思之。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此系大师感叹的话,佛门中有些不知道事实真相,对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并不十分明白,只是一知半解,好高骛远,把念佛求生西方,抛在一边,不肯认真修学而谈唯心净土,自甘堕落,如同老鼠叫,比喻不知妙有,鸟在空中鸣,比喻不知真空妙理,皆属不切实际。诮音窍,讥诮义。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佛在经中特为众生指示出持名念佛的妙行,举出阿弥陀佛的名号究竟妙在何处?第一、只要念一句佛号,非常简单,八万四千法门无此容易。一句名号即能使人横超三界了生死出轮回。第二、本经与无量寿经均说临终十念一念即能往生,此乃非常殊胜奇妙。第三、只要往生,即圆证三不退,如只说三不退即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圆证三不退如非等觉菩萨也是法云地菩萨。通常修行人到此地位,从小乘证得初果须陀洹算起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圆证三不退,此真难信。如果要问为什么只念几声佛号即能圆证三不退?答案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这个法门,而能否往生,其关键就在能否恪遵“一心执持,无复疑贰”这条教诫。若能作到,没有一个不往生。
“阿弥陀”是梵语,正翻“无量”,“阿”译为“无”,“弥陀”为“量”。无量本不可说。释迦佛用“光寿”两义收尽一切无量。佛只说二种,“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此即等于今日所说的“时空”。但光寿二字优于时空,尤其“寿”字,一切无量,寿为第一,如有无量财富,而无寿命,则财富岂不落空。整个宇宙即是法界体,光寿两字足以代表。由此可以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之伟大,身土不二,色心一如,“阿弥陀”即是依法界全体而起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即是念法界全体。有些同修问我,从前曾念大悲咒、心经、普门品、十小咒,如今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其他菩萨岂不要怪罪?此种心态乃是看诸菩萨为凡夫,实大不敬。现在我们了解,原来一句佛号无所不包。华严说,情与无情共一体。众生与佛是一个理性,理是理体,性是真如本性。理体就是法界全体,也是阿弥陀佛,也是诸佛如来,也是一切众生,也是我自己本人。真真的事实,念这句佛号,也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任何经咒均在一句佛号中。“持名,即始觉合本”,起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即是“始觉”。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本觉”。本觉即真如本性。始觉合本觉,即是真实修行,“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是于理相应,与事实相应,与法界全体相应,法界全体的德号即阿弥陀佛,念念唤醒自己与法界合而为一,与诸佛如来合而为一,与一切众生合而为一,就相应了。
前面提到“气分”,例如阿弥陀佛慈悲,我们心地也慈悲,即与阿弥陀佛慈悲的气分相应,今天这一段经文真明白了,你就与阿弥陀佛的气分相应。因为始本不二,性相一如,生佛不二,理事一如,念佛时体会契入这个境界,即叫作得佛的气分。理如搞清楚,疑惑断掉,乃是真信,比正信又提高一层,乃契入佛的气分。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下面两段经文,从一切无量中提出两个纲领,一为光,一为寿。光明是智慧,也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佛的一切业障都消除干净,所以性德圆满的透露,在相上即光明遍照,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照,他有摄受加持的功能,能帮我们清除业障,启发智慧。但我们要有始觉,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假如不具备相应,佛光虽遍照,我们有障碍,拒绝他,排斥他,我们就享受不到佛的加持功能。一心称念,业障必定天天消除,智慧日日增长,心地清净,这是相应的样子。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心性本来是寂静,寂是定,静是清净之义,其作用是照,指本性而言,一切诸佛如来皆达到究竟圆满的寂静。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破此一品无明后即谓之寂静,寂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也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乃真清净是佛的境界,一尘不染,中品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下品即法云地菩萨,尚有两品无明。上品完全清净,其光明是圆满遍照,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就仁王经五忍位菩萨讲,是上品寂灭忍,所起的大用即光明无量遍照十方。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我何以未有感触,此问题不在佛,而在自己,其中以不信为最大障碍。对事实真相完全迷惑,大圣大贤介绍的又不接受。如果深信不疑,老实念佛即能相应,佛力加持亦可接触到。
一切诸佛皆无量光无量寿,在因地上每人学佛愿力不同,目的何在,将来希望得到什么,亦每人不同。在果地上虽然智慧德能全同,而度众生的缘不一样。一切诸佛在因地上修行,佛在大小乘经上说过许多,若作个比较,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发的愿确与众不同,不但大而且具体。不但要成佛而且希望超过诸佛。他之所谓超过不是智慧德能而是在度生方面。“随因缘立别名”,诸佛的名号亦随因缘而有差别。如在学校教国文的称之为国文老师,教数学的称之为数学老师。因此同名同号之佛菩萨无量无边。弥陀在因地发愿时,曾发光明遍照、寿命无量之愿,如今成佛,故四十八愿皆圆满。“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二者佛佛道同。“法身”即真心本性,一切法的理体,其智慧光明本来具足无量无边,并无分别与边际。“报身”是自受用身,无量寿无量光,佛佛道同。佛叫我们修行证果无非是恢复自己性德本具的受用而已,并无其他,也不可能有什么给我们。“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一切佛各不相同。差别大小悬殊,此完全是缘,而非诸佛能力有大小。例如一位学位智慧圆满者在大学授课,称为大学教授,而他若教小学,即称小学教员。佛度众生在缘,何谓缘熟?某人看透人生苦空无常,急想离开三界,有此真切意念,诸佛皆能见到,与此君有缘之佛必以化身前来救度。如人数甚多,须长时教化,佛以应身前来教化。成佛之后,一尊佛有一个教化范围,称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的愿大,推至多数大千世界,只要发愿,均能办到。惟独阿弥陀佛所发之愿不同,他在因地中曾经摄受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此二十一是密宗表法的名称,不是数字,乃圆满义,如弥陀经用七,华严用十,均是表法。密宗通常用十六与二十一。可见法藏比丘在因中与众生结的缘,乃尽虚空遍法界,深广如此,其师世间自在王如来,给他讲经说法,将十方诸佛刹土依正庄严善恶因果都与他说。而且以佛神力,使十方世界刹土变现给法藏比丘亲眼见到。他成佛之后,所有一切刹土皆是他的教区。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劝众生求生净土。
三身,法、报、应,是一体的,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体,报身是自受用,应化身是他受用。前已详言之。“令众生得四益”,此“四益”即前面四悉檀之益,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现代科技进步,使我们知道光有许多种,称之为光度,眼睛能见的度数有限,光度长见不到,光度短也见不到,佛光是圆满的,在任何光度均能达到,故称无障碍。众生与佛缘深,在一生中即能得度,其缘浅者,助其加深,无缘者与其结缘,偶尔听到一声“阿弥陀佛”,就结上缘了。我们今生幸遇佛法,与佛有缘,而且似有相当深度,已否成熟,尚不敢说,如欲此生成就,应努力加强信愿持名。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见到佛光,亦不能体会佛的真实功德,皆因自己业障深重,不能体会。消除业障方法很多,大乘经典内所说的种种法门与修持,无非助我们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念佛。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著作等身,在观经直指书中说,世人业重,所有经忏不能消除者,最后凭一句佛号,能够消除。我们今天若想消业障,断烦恼,灭罪业,不必求其他经咒,念阿弥陀佛就够了。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之而行即能收效。只要作到净念相继,自然六根就都摄受了。
《经》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显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此段经文述说西方世界佛与人民之寿命甚长,均为无量,故称阿弥陀。解文说:“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