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P6

  ..續本文上一頁,舍不得,死了之後當一個守屍鬼。在美國聽說有許多鬼屋,死了之後還舍不得離開這間屋子。此皆我執太重。念念爲自己幸福著想乃大錯特錯。

  四正勤有四項,茲分別述之。(一)“已生惡法令斷”。凡自利損人之事皆惡,一定要斷掉,從今以後不再作。惡念惡行,果報在叁惡道。如已作惡念惡行而從此不再作,惡緣沒有了,也不會再墮叁塗。因果不能抵銷,“因”不能掌握,“緣”可以掌握。惡緣斷掉,善緣令其增長,預期的果報即可得到。(二)“未生惡法令不生”。惡念惡行惡口時時刻刻防範,令其不生,必須事理兼顧,如理論不透徹,在事上盡量壓,很難作到。換言之,忍耐是有限度的,如理與事融化,則忍耐是無限的。理要讀經,事上最好是念佛。我們是凡夫,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斷,妄念惡念隨時會起來,有時控製不住。念頭一起,立時念佛,惡念即不會繼續。一句佛號就是覺。

  (叁)“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經中說了許多善法,我們未想到亦未作到。佛經要常讀,且須讀熟,記在心裏,遇到境界現前,佛的教訓油然而生。古時生活安定,人際關系好。讀聖賢書,把聖賢的教訓,牢牢記在心上,不至于違逆太多,佛法傳來中國已有二千年,民間亦以佛的教訓奉爲標准,民初五四運動以後,打椡孔家店,儒家書不讀了,佛法屬宗教是迷信也舍棄了,生活標准無所適從。在此時代,特別有效的是佛法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絕不是神道設教,也不是宗教勸善,實在是至高無上的教育。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非常寶貴亦甚多。民國四十年初期,臺大有幾位教授對于固有文化之保持並發揚光大皆甚出力。當時臺北有一個藝文圖書館,主持人是一位臺大教授,專印我國古籍,後來商務印書館也把四庫全書印出,世界書局亦將四庫荟要印出。大藏經亦印出數版,臺灣寶島對維護古籍工作確有貢獻。雖然出版甚豐,如無人讀與廢紙有何不同?四庫份量太大,一個人一生都看不完,我有一個設想,即將書中精要的文句摘錄下來,尤其我們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修身齊家,倫理道德,互相諒解,和平共存之訓誡,對整個人類都是迫切需要的。會集之後,編成小冊子,流通于世,對大衆有莫大的利益。

  (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已經在作的善事,令其繼續增長,不使衰退。

  “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自在,如意是“回頭”,佛家說回頭是岸,過去富貴人家手上常拿著一個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乃是表法,要懂得“回頭”。佛講了四件事,第一個是“欲如意足”。欲是欲望,無論物質精神均應知足,知足即得自在,生活享受不必過份追求,追求物質,沒有不造業的,縱然有福報,也要打折扣。如把念頭轉過來,爲社會大衆造福,則樂在其中。如只爲自己追求,必有得失,有失必痛苦,如爲大衆,不成就是大衆無福,于心無愧。第二“精進如意足”。此句以現代話解釋就是“常樂”,在修持上有領悟,無論進多進少,心中必感快樂。第叁“心如意足”,有的譯爲念如意足。即“心安”之義,凡事但求心之所安。第四“思惟如意足”,即“理得”之義。世間最有真實幸福之人,即是一生不空過,活的有價值、有意義,無過于念佛往生圓成佛道。問題在如何把心安住在念佛法門上。一般人聽後不能接受,以爲大乘經論中還有更殊勝的法門,何不盡量廣學多聞,有助于修行。此種構想實因他對理論尚未盡明了,在一生中如能遇到好老師,與好的同修道友,互相磋磨,還有希望成就,但是可遇而不可求。如遇不到善知識,又將如何?在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遇到邪師受它誤導,先入爲主,再遇正法,反生抗拒,無能力辨別是非真妄,要吃大虧,甚爲可怕。此時修學,不能不小心謹慎,第一必須認識佛法的本質,佛法是對九法界一切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其內容即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了,理得心就安了,唯一方法即是讀經,古人從讀誦經典入門,一般以五年爲期,由老師指導,各宗派不同,如學華嚴即讀華嚴經,不熟即無法觀照。近年來有人問我如何入門?我說,讀無量壽經每天叁遍,先念叁年,叁千遍念完,即知如何待人處世,在生活方面即能心安理得,法喜充滿。念這一句佛號才能得力。

  以上叁科在此經中未提,就習慣說,說後面即包括前面,不說亦在其中。其次此叁科十二條西方人早已修行圓滿。大師注經仍然要提到乃是爲了後世衆生。此十二科對念佛人有很大的幫助,念佛工夫不得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疏忽了這十二個科目的修學,所以念佛人對此十二科要特別留意,把利己的念頭斷掉,把利他的念頭,時時提起,造福社會,放下身心世界,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信願持名,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解》五根者。僧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此是叁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根”是比喻,如草木之有根,有能生長、能保持義,故稱爲根。共有五條即“信、進、念、定、慧”。下面五力,其名稱完全相同。佛在彌陀經上說,西方世界的人,無論由何處往生,品位高下,均須修學此五條。(一)信根。信是信正道,佛所說許多法門都是正道,但並不能適合一切人的根機。如入藥鋪,千百種藥劑均屬良藥,對症下藥,可以藥到病除。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們要選擇法門,一門深入。至于廣學多聞,是爲別人。如要作醫生必須樣樣懂,你開的藥方是給別人吃的,不是自己吃的。修淨土的人是以信願持名爲正道。淨土叁經一論,其中有許多斷惡修善的方法,如觀經之叁福,均屬助道法,幫助我們成就一心不亂,念佛叁昧。如對此深信不疑,則爲有根,聞此法門,也生歡喜心,而未下決心,信即無根,或者禅淨雙修,密淨雙修以至于密淨禅叁修,均爲無根。如信有根,則帶起精進。(二)進根。精進是真修。精者精純,進者不退,如有進而不精則是雜進,力量就分散,精神不能集中,信進若無根,考其原因,還是缺少前面叁科十二條的良好基礎。仔細分析今天念佛不得力,精神散亂,要想身心清淨工夫得力,不得不對前面叁科加以認真勤習,不疲倦,不懈怠,在學習中得到法喜發出智慧。(叁)念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二六時中常念佛名即正道法,常念佛的教誨,是助道善法,完全沒有閑雜妄念,這個念才能産生力量,自有感應。煩惱妄念少,心清淨,智慧增長,此即相應的效果。讀經比從前明白,愈念愈覺得有新的意義,新的法味,工夫愈深,體會的愈廣。(四)定根。攝心在正道及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菩薩位上都離不開這個修學方法。

  (五)慧根。正道助道同樣重要,蓮池大師把信願持名看作正道,也視同助道,正助雙修都是信願持名,其他祖師大德有將觀經觀想觀像看作助道,這些開示對于善根非常深厚者有莫大利益,對我們並不太對症。因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身心的狀況,並且對觀經的叁福,以及要解前面的叁科,解行並重,才有實效。

  至于有些人,對于專念一部經似嫌不夠,還要多學。黃念祖老居士教人學佛要念許多經論,他曾指定一、二十種。不過我教人要專,因爲我看到有許多人到臨終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他們平時一部經都沒念過。可見一部經足夠,多了就雜了。我們看到浩如煙海的佛法,怎麼會不羨慕?一羨慕就迷了,所以我常講佛法是迷宮,學佛的人不能不當心,釋迦佛無意騙人,他要普度衆生,不是專度你一個人。何況大乘經中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如禅宗惠能大師,他一部經都沒念過。壇經第一篇說他的曆史,他是賣柴的,他給人送柴,偶然聽到有人讀金剛經,他一聽就開悟。後來到黃梅見五祖,五祖叫他在廚房裏作苦工。老和尚要傳法了,弟子神秀首座作一首偈。他聽了之後把它改了,以此因緣五祖就把衣缽傳與他,他當年才二十四歲,五祖叫他逃走避難,途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向惠能請教涅槃經,有叁十六卷之多,他說他不識字,叫無盡藏念給他聽,他聽後就給無盡藏講解,講了一部。在曹溪類乎此事者甚多,如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叁千遍未開悟,法華有七部,念叁千遍須十年工夫。請教惠能,惠能說,你念給我聽,他念了二品,第二品是方便品,六祖即把經中的意義說給法達,法達聽後也開悟。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何必找麻煩。就憑這一句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叁昧,定慧現前,定現前不爲外界所動,慧現前對世出世法一切通達,聰明人不作笨事。我講經已快四十年,我在臺中從李老師學經已有叁十多種,我真正用功,只有五部經,如華嚴經我只聽了一卷,一部華嚴我也會講,法華經及地藏經均未學過,但亦講過法華大意及地藏經。禅宗經典金剛經未學過,永嘉證道歌、信心銘、大珠和尚語錄我也講了很多遍,但我都未學過。如一門深入可以得到其中精髓,尤其是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均是不可思議的大經,份量不多內容幾乎無所不包,一切法門均不能超越其範圍,若一門深入可以用最少的時間真正得到定慧。通達事理,一定要專要精,方能相應不散。“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于苦等四谛,名慧根”。凡夫有聰明而無智慧,聰明是由意識心所生,智慧是要離心意識。慧是由定生,心地清淨,能生智慧,智慧現前,對正道與助道均能認識清楚,四念處觀即是對于宇宙真相有正確的人生觀。

  《解》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

  力是修行有了工夫,樹木到了長成的階段即有力量。信中有真實的智慧,觀經所說的是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系最根本的理論,對此肯定相信不疑,今生往生即有把握。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信講了六個,第一要信自,所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