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是由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娑婆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依報正報都離不開心性,心性才是真正的造物主。禅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禅是用參究的方法,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事一心不亂即斷煩惱,念到理一心不亂即見性。明白這個道理,能不能往生一生成佛,能不能通達一切法門的疑惑就可以消除了。所以說“信根增長,能破疑惑”。
“破諸邪信,及破煩惱”。此處“邪信”包括一切信仰,甚至于包括佛教內的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與大乘比較都不是正,如再往上提升,提到絕對的標准,只有念佛法門信願持名是正中之正,至于其他大乘法門皆屬正中之偏。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信心堅固有力,自然就能破諸煩惱,煩惱破盡,可生到方便有余土。
《解》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
在大乘佛法中,大乘菩薩善根唯一“精進”,世間善根有叁種即“無貪、無嗔、無癡”,世間六道所有一切善法皆由此叁善根生出,一般人無論作什麼事,容易懈怠退轉。出世間法修的人多,而成就者少,其原因就是懈怠退轉。出世間大事都能精進不退,世間小事更不必說。自己常常怪自己工夫不得力,以念佛來說,有人念了叁、五年,一點效驗沒有。印光大師說,念佛時有妄念夾雜其間,乃正常現象,不必顧慮。隨它起來,不要理會,只注意佛號,從妄念亦可以測驗自己的工夫,一般人大約在一支香(一小時半)的時間有叁、五個妄念已是很好的工夫,這樣工夫需要叁年,若不認真叁十年也不行。若真把事實搞清,一定把求生淨土作爲這一生第一件大事。必然精進,沒有飯吃不要緊,沒有衣服穿不妨事,沒有工作不重要。不念佛就不得了。以此種精神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社會苦難太多,憂慮不能解決,一切妄想執著計較都解決不了問題。尤其生在這個時代,讓我們嘗到人世艱苦,不求出離,只有繼續受罪吧。
《解》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前面所說錯誤的想法與見解皆爲邪念,乃至于佛法亦會有同樣弊病,對修學有很大的阻力,念根得力,一切錯誤都沒有了。淨宗法門在修持方面比較簡單,愈簡單愈容易成就,一心專持彌陀名號,一心專求往生淨土,即是念有力量。其他妄念自然不生。一心有力,二心就分散了。智慧未現前,定慧未成就,其他正邪均與我無幹,暫時放在一邊。“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就是“信願持名”,也是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念根才能有成就。
《解》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禅定。名定力。
“定”能破煩惱。“亂想”指的是“貪嗔癡慢疑”。五大類錯誤的思想,定能破之。事與理包括一切世出世法,理明白了,即理得心安。事與理均甚複雜,有一理必有一事,有一事必有一理。不可能有理外之事或事外之理。“禅定”是外不著相,內不起分別。一切事皆通達,是照見,不是研究,研究是用意識,而佛法用參究,離心意識參,識是第六識分別,意是第七識執著,心是第八識,含藏種子,離開心意識即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
《解》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遮”是“止息”義,“惑”是“迷惑”,簡言之,所有一切迷惑均不出此見思、塵沙、無明叁大類。此叁大類變現出無量的錯誤思想見解行爲以至于不同苦樂的果報。唯有真實智慧才能止息這叁大類煩惱。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菩薩都不能離開這五根五力修學的原理原則。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名擇法覺分。
“菩提”梵語,“覺”義。其作用是防止行者在修學過程中發生障礙。智慧由根力中産生,前面五根五力最後一個皆爲智慧。如果無根無力即無法區分一切法之真妄。談到真妄,包括很多,如是非、邪正、善惡、偏圓,均在其中,必須有真實智慧才能簡別所要學的法門。對于自己的根性也要用智慧觀察,不能感情用事。因爲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諸法包括世出世法,叁十七道品中前面叁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易懂易學。此處難懂,難學,因爲我們沒有真實智慧,一切諸法真妄邪正不易辨別,往往選錯了法門,精力時間都浪費了。能早日回頭還好,如執迷不悟,一生難有成就。若無智慧而真有善根福德者,亦能成就。有善根之人能信,有福德之人肯修,老實忠厚人容易成就。淨宗自古至今念佛往生者,一大半以上均憑善根福德而能成就,心地真誠恭敬,聽此法門相信聖言量,佛菩薩祖師大德不會騙人,“老實”就是成功的密訣。說到知識份子就麻煩了。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否則他不能完全相信認真修學。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專爲這些人建立信心,破迷開悟。由智慧觀察世間,了解世法的真相,就不會浪費時間作些不相幹的事情,無論造善業或造惡業都是造六道輪回之業。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此善非善惡之善。善惡是相對的,兩邊都離掉謂之真善。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好事也有壞事。起念造作必落一邊,縱然作一切善事,心中不要落印象,世間利益衆生之事盡量去作,心中保持清淨,作到叁輪體空。學佛一切法門皆善,佛所說一切大小乘經典都能使人圓成佛道,理上說如此,而在事上個人根性不同。佛當年教化衆生,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沒有教科書,也無經本,在大會中隨問隨答。當機者聽了就獲益,根基厚薄與其得益深淺成正比例,如有幸值佛,親聆法音,可能聞後開悟而證果。後世衆生與佛的緣即差一等。佛滅後弟子們結集佛所說法成爲經律論叁藏,後世人讀之,冷靜思惟,自己的根性與佛所說的法門契合否?如自己沒有選擇法門的能力,佛特別慈悲教我們修念佛法門。佛在大集經中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等于給衆生授記。佛在無量壽經中說,末法到最後一切經典滅盡,還保留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無量壽經稱爲“大本”,阿彌陀經稱爲“小本”。非常適合于法滅盡時,只要肯修,一生即能成就。故稱爲“當生成就”的佛法。古來祖師大德根據經文,由佛滅後分爲五個時期,每個時期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戒律堅固,第二禅定堅固,第叁多聞堅固,正值我國隋唐時期乃佛法的黃金時代。大家均在理論上研究,著述甚多。第四塔廟堅固,真修行者少,只是蓋廟。第五鬥爭堅固,在此時期多有鬥爭,所以蕅益大師叫我們“隨順諸佛真實教誨”,“諸佛”就是“阿彌陀佛”,“教誨”就是“信願持名”。不但阿彌陀佛,乃至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異口同音護持贊歎,普勸後世衆生求生淨土。
我們要知道世法的真妄皆不可取,如不修善,與諸佛度生的本願就有違背,我們斷惡修善,認真努力去作,而一無所求,在佛法中專修念佛法門,可謂善于擇法。
《解》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
“精”是純而不雜,“進”是不退,精進一定要在佛法淨念上求覺了。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真精進。六根門頭,內外交通的管道,主要是意識,五根的作用是了別,無分別。第六意識起作用,分別善惡好醜,眼能見但不分別,心是定的。對外面六塵相當清楚是慧。不起心不動念是定。永遠住在定慧中是真精進。定慧是一不是二,定慧平等,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也可以說慧是定之體,定是慧之用。明白此事實而很難作到。我們如要分別執著就用念佛的方法,分別執著阿彌陀佛。功夫用的純熟,再把阿彌陀佛去掉,以這句阿彌陀佛名號作手段,能達到理一心不亂,達到此種境界,仍然在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佛只作個榜樣是他受用,無念是自受用。念、不落空,無念、不落有,稱之爲“中道”。這句佛號實在不可思議,佛說華嚴,最後是念佛。佛說法華最後也是念佛,乃至于性相各宗到最後仍是念佛,在中國最盛行的禅宗,禅門日誦,到晚上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這是祖師們徹底的覺悟。凡是學佛不願意求生淨土的,祖師說,他的佛法沒有搞通。“善能覺了”是由修學工夫體驗出來的,讀經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悟處,而且愈悟愈深,此之謂善能覺了。不要修無益的苦行,例如不過中食,小乘人對此非常重視,午後可以飲糖水、牛奶等流質,其有沈澱者皆不可食。大乘法贊歎吃素,目的在培養慈悲,間接不殺生,況且現在的肉食帶給我們許多疾病,在美國青菜還可以吃,農藥少,臺灣青菜看起來漂亮,但不是味道,可能噴的農藥太多。大陸的青菜味道確是不同。
《解》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
“法喜”在世間法中亦有,如論語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此“說”字即法喜,法喜是由內心發出來的。以真誠恭敬心讀經,覺有悟處,意味無窮,即是法喜。從前小學生入私塾,七、八歲讀四書,到了七、八十歲仍然念的津津有味,因其確有領悟,即覺快樂,讀書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大師說:“不依顛倒之法而喜。”儒家的經典,與世俗書籍比是正,若與佛法比,佛法是正,儒家修學的目標不外修齊治平,不能出叁界,小乘法與大乘法比,大乘法是正,大乘佛法與持名念佛比,持名念佛是純正,超越一切大乘法門。如再修學其他法門就把精力時間浪費掉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今天遇到了,認真修學,愈學領悟愈深,愈學對往生西方世界信心愈真切。
《解》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
此是七覺支的第四除覺分,與第五的舍覺分很接近,“除”是對內的,“舍”是對外的,如此區別,…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