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容易了解。“諸見煩惱”即一般經論上所說的“見思煩惱”,或稱爲見思惑。此爲煩惱的總稱,亦爲叁界六道之根源,見思煩惱若斷掉,則六道輪回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見思惑分見惑與思惑二種。見惑是(1)身見、(2)邊見、(3)見取見、(4)戒禁取見、(5)邪見。思惑是(1)貪、(2)嗔、(3)癡、(4)慢、(5)疑。後面有詳細解說、茲不贅述。
淨宗修學依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彌陀經經文不太容易懂,幸有蓮池大師的疏鈔與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二種不朽之作,對我們修學有莫大的幫助。只要念佛工夫純熟,禅宗的境界與效果我們也能得到,他們用參究的方法,非一般人所能作到,我們用一心專念的方法,人人可以作到。當斷除諸見煩惱之時,非常善巧,除諸虛僞,並不損真正善根,世間法叁善根即無貪、無嗔、無癡,假如把煩惱除掉,壞事當然不作,好事也不作了,就損害了真正善根,路子又走偏了。世出世法的斷惡修善,天天要作,沒有惡,故意作一點惡,沒有善,故意作一點善,啓發自己的覺悟,生活中還在表演,這就是善巧方便,無作是自利,作是利他。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條,就是精進。勇猛精進,無有疲厭,不損害真正的善根。“除諸虛僞”,個人的名聞利養以及享受皆爲虛僞,世間人斷惡修善有目的,並不是無條件的。無利益他就不作。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悲能拔苦,慈能予樂,慈悲上加一個“大”字即是無條件,一切有條件的都是虛僞。
《解》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
舍是對外境說,亦即常說的身外之物,內放下見思煩惱,外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境是境界,眼所見者皆曰色,耳所聞者皆曰聲,鼻所嗅者皆曰香,乃至于意,意即念頭,念頭所緣謂之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六大類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大類的境界虛幻不實。所謂真實是永遠存在不會改變的,如會改變即是虛僞。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時時刻刻起變化,不是真實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天親菩薩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稱之爲百法,相宗有一本百法明門論,大乘入門的書,一百法中又分爲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法是有生有滅的,無爲法是無生無滅。無爲法有六種,有爲法中包括心、心所、色、不相應行,有九十四種。無爲法中有虛空無爲,虛空似乎自古至今沒有變化,變化就不是真的,不能執著,執著即生煩惱,乃是自找的,既然知其不是真的,也要知其所以然,然後才能真正放下。佛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心本性的相分,本性是能變,相分是所變。可知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有。本性是真空,六祖說“本來無一物”,而能變現一切法,所以本性是體,相是現象。華嚴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有變化,因識在起作用。識是分別執著。例如本性現相,此相謂之“一真法界”,心中有見思分別執著即變現出六道輪回,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諸佛菩薩也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現在何嘗不是唯心穢土,自性釋迦呢?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此是“善能覺了”。何況佛在經上開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什麼就變什麼。大多數人死了就墮叁惡道,他想貪、墮餓鬼。想嗔、墮地獄。想癡,邪正善惡利害辨不清楚,糊裏糊塗,墮畜生。念佛想佛必定成佛,念天想天,一定會生天。基督教天主教生天堂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念佛想佛,而心中又想貪嗔癡,則叁惡道仍然有份,西方去不了。這個道理搞清楚,就要一切放下,死心蹋地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一生真能超越叁界,同時隨緣隨份幫助別人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自己的大慈悲心,沒有任何條件,本分上應當要作的,因爲一切衆生與我同體,“同體大悲”,這裏面産生“無緣大慈”,如父母之愛子女,沒有條件。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既皆虛妄,把它舍了。舍了之後,永遠沒有追念,這叫“舍覺分”。
《解》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前面兩種作到有真實效果即得禅定,“除覺分”使內心清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舍覺分”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禅定自然現前。除舍工夫深,定功亦深。定是中途站,不是究竟的目標,而且禅定淺深,無量無邊,絕不可得少爲足,炫耀于人。四禅八定是世間禅定,爲什麼不能達到九次第定,證羅漢果,超越叁界?其病根即是“愛見妄想”。行者對定中境界非常喜歡,且誤解爲已入了涅槃。如果不生愛見妄想,禅定能生智慧。念佛人念到工夫成片即接近禅定,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此時絕不可生起愛見妄想,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常常與諸佛菩薩比,切莫與凡夫比,以防生起貢高我慢之心,永遠保持謙虛,一切恭敬,此是定覺分。
《解》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叁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七菩提分應用于平常修行工夫上,用的妥當,于修學有很大幫助。任何宗派法門,毛病有二種,一爲昏沈,常覺疲倦,精神提不起來,念佛未久一止靜即打瞌睡。工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多了即昏沈,慧多了即覺心中浮躁,妄念七上八下,如果有這種情況,即用前面擇法、精進、喜叁覺分以調整之。打坐時有此現象,即起來繞佛或拜佛,或想阿彌陀佛在因地上努力精進修行,見賢思齊。念佛堂古時依衆靠衆,有好的修學環境。現在大的道場都變爲觀光區,遊覽車川流不息,難得清靜,今天真正用功還不如在家裏,現有錄音帶錄影帶念佛機,比從前方便。邀幾位志同道合者互相共修。我們達拉斯道場內分叁個區,繞佛、拜佛、靜坐念佛,各不相擾,無法師領導,放念佛機,佛聲不斷。進到佛堂一句話不說,見人不打招呼,完全根據佛號念佛,沒有任何壓力。
如果心中妄念很多、浮動掉舉,此乃無始劫來的習氣,在日常生活中修練,用除、舍、定叁覺分以攝持之,時時調和適中,作到不夾雜,雖一時不能除盡,切不可操之過急,不可勉強,一定要身心舒暢歡喜,愈學心愈清淨,煩惱日減,智慧增長,就對了。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名正見。
叁十七道品最後一科是八正道,又稱爲八聖道。八正道是佛門中重要科目,標准很多,小乘也有八正道,大乘每一宗派亦各有八正道,標准均不同。大師在此處所說乃是原則性的,“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四谛”是世出世間法的總稱,“苦、集、滅、道”,苦是世間果報,集是世間因緣,說明世間法的真相。滅道是出世間法,滅是滅煩惱,滅生死。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之因。“苦集滅道”是兩重因果,亦是宇宙人生之真相。若想見道,要修無漏行觀,此句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學方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與真心本性相違背的名詞。此乃比喻真如本性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本性中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功德有所漏失,與本性相應者謂之“無漏”,所以要修無漏法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小乘聖者斷了見思煩惱,謂之無漏,與大乘比,斷了見思,尚有塵沙無明未斷,不能稱爲真無漏,必須把見思塵沙無明斷了,在大乘圓教是十地菩薩的品位。地上菩薩又稱“大阿羅漢”亦稱“無學”,已經畢業了。通常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的菩薩,也把他列入真實無漏行觀,即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別教登地菩薩。所以八正道之標准很高,在一般宗派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淨宗是平等成佛法門,一切衆生修平等法,等覺菩薩與凡夫修同一個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平等的修學與證得。如對于西方依正莊嚴能信得過,不懷疑,乃淨宗之正見,與諸佛如來見解相同。
《解》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爲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無漏心”是“真心”,妄心是有漏不清淨的。觀經講至誠心,大乘起信論講直心,儒家講誠意正心,亦與此無漏心相似。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無漏心即實智,起作用即權智。“動發覺知籌量”是指起作用,即心經所說的“照見”。此處所說“思惟”並非我們平常所說的研究考慮落在意識中,此思惟是代表一切通達明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即通達明了,能增長進入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大涅槃,此即“正思惟”。在淨土宗即用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就是正思惟。果報是往生淨土,往生後一生中必證得大涅槃。
《解》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此“四邪命”即知見思想以及謀生方法不正。第一、方口食。“方”指“四方”,交際應酬,到處遊玩,對豪門權貴谄媚巴結,貪圖供養。第二、維口食。以咒術治病占蔔吉凶,算命看相看風水。第叁、仰口食。仰觀星象,作吉凶預言,均屬迷惑衆生。第四、下口食。自己耕種維生。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此四種仍存在。中國與印度不同,印度對出家人非常恭敬。出家人托缽乞食,民衆供養,而在中國對出家人乞食多易存輕蔑譏笑之心,恐衆生造罪業,故行不通。前面曾經提到憍梵波提是一位得道者,他有個毛病嘴巴常常動,恐怕人家譏笑造罪業,佛不准他乞食,受天人供養。樹下一宿在中國也行不通,印度高僧來華是我國帝王朝庭禮請而來,中國人尊師重道,那能叫老師在樹下度宿。所以中國對高僧飲食起居應受到優遇,豈可令其樹下宿。所以印度生活方式一律廢棄。中國道場之建立皆有山有田,租與農民,按期交租,寺廟生活,頗爲安定,心安則道隆。今日要依靠信徒供養,故不敢得罪信徒,所以這四種邪命難以盡除。我們離開這四種邪命,過簡單生活,也可以過得去。如不能吃苦,則道業難以成就。佛最後叮囑以戒…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