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容易了解。“诸见烦恼”即一般经论上所说的“见思烦恼”,或称为见思惑。此为烦恼的总称,亦为三界六道之根源,见思烦恼若断掉,则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见思惑分见惑与思惑二种。见惑是(1)身见、(2)边见、(3)见取见、(4)戒禁取见、(5)邪见。思惑是(1)贪、(2)嗔、(3)痴、(4)慢、(5)疑。后面有详细解说、兹不赘述。
净宗修学依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弥陀经经文不太容易懂,幸有莲池大师的疏钞与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二种不朽之作,对我们修学有莫大的帮助。只要念佛工夫纯熟,禅宗的境界与效果我们也能得到,他们用参究的方法,非一般人所能作到,我们用一心专念的方法,人人可以作到。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非常善巧,除诸虚伪,并不损真正善根,世间法三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假如把烦恼除掉,坏事当然不作,好事也不作了,就损害了真正善根,路子又走偏了。世出世法的断恶修善,天天要作,没有恶,故意作一点恶,没有善,故意作一点善,启发自己的觉悟,生活中还在表演,这就是善巧方便,无作是自利,作是利他。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条,就是精进。勇猛精进,无有疲厌,不损害真正的善根。“除诸虚伪”,个人的名闻利养以及享受皆为虚伪,世间人断恶修善有目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无利益他就不作。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能拔苦,慈能予乐,慈悲上加一个“大”字即是无条件,一切有条件的都是虚伪。
《解》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
舍是对外境说,亦即常说的身外之物,内放下见思烦恼,外放下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境是境界,眼所见者皆曰色,耳所闻者皆曰声,鼻所嗅者皆曰香,乃至于意,意即念头,念头所缘谓之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六大类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大类的境界虚幻不实。所谓真实是永远存在不会改变的,如会改变即是虚伪。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时时刻刻起变化,不是真实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称之为百法,相宗有一本百法明门论,大乘入门的书,一百法中又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无为法是无生无灭。无为法有六种,有为法中包括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有九十四种。无为法中有虚空无为,虚空似乎自古至今没有变化,变化就不是真的,不能执著,执著即生烦恼,乃是自找的,既然知其不是真的,也要知其所以然,然后才能真正放下。佛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本性的相分,本性是能变,相分是所变。可知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有。本性是真空,六祖说“本来无一物”,而能变现一切法,所以本性是体,相是现象。华严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有变化,因识在起作用。识是分别执著。例如本性现相,此相谓之“一真法界”,心中有见思分别执著即变现出六道轮回,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菩萨也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常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现在何尝不是唯心秽土,自性释迦呢?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此是“善能觉了”。何况佛在经上开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什么就变什么。大多数人死了就堕三恶道,他想贪、堕饿鬼。想嗔、堕地狱。想痴,邪正善恶利害辨不清楚,糊里糊涂,堕畜生。念佛想佛必定成佛,念天想天,一定会生天。基督教天主教生天堂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念佛想佛,而心中又想贪嗔痴,则三恶道仍然有份,西方去不了。这个道理搞清楚,就要一切放下,死心蹋地念这句“阿弥陀佛”,这一生真能超越三界,同时随缘随份帮助别人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自己的大慈悲心,没有任何条件,本分上应当要作的,因为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这里面产生“无缘大慈”,如父母之爱子女,没有条件。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既皆虚妄,把它舍了。舍了之后,永远没有追念,这叫“舍觉分”。
《解》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前面两种作到有真实效果即得禅定,“除觉分”使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舍觉分”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禅定自然现前。除舍工夫深,定功亦深。定是中途站,不是究竟的目标,而且禅定浅深,无量无边,绝不可得少为足,炫耀于人。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为什么不能达到九次第定,证罗汉果,超越三界?其病根即是“爱见妄想”。行者对定中境界非常喜欢,且误解为已入了涅槃。如果不生爱见妄想,禅定能生智慧。念佛人念到工夫成片即接近禅定,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此时绝不可生起爱见妄想,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常常与诸佛菩萨比,切莫与凡夫比,以防生起贡高我慢之心,永远保持谦虚,一切恭敬,此是定觉分。
《解》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七菩提分应用于平常修行工夫上,用的妥当,于修学有很大帮助。任何宗派法门,毛病有二种,一为昏沉,常觉疲倦,精神提不起来,念佛未久一止静即打瞌睡。工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多了即昏沉,慧多了即觉心中浮躁,妄念七上八下,如果有这种情况,即用前面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调整之。打坐时有此现象,即起来绕佛或拜佛,或想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努力精进修行,见贤思齐。念佛堂古时依众靠众,有好的修学环境。现在大的道场都变为观光区,游览车川流不息,难得清静,今天真正用功还不如在家里,现有录音带录影带念佛机,比从前方便。邀几位志同道合者互相共修。我们达拉斯道场内分三个区,绕佛、拜佛、静坐念佛,各不相扰,无法师领导,放念佛机,佛声不断。进到佛堂一句话不说,见人不打招呼,完全根据佛号念佛,没有任何压力。
如果心中妄念很多、浮动掉举,此乃无始劫来的习气,在日常生活中修练,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时时调和适中,作到不夹杂,虽一时不能除尽,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勉强,一定要身心舒畅欢喜,愈学心愈清净,烦恼日减,智慧增长,就对了。
《解》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三十七道品最后一科是八正道,又称为八圣道。八正道是佛门中重要科目,标准很多,小乘也有八正道,大乘每一宗派亦各有八正道,标准均不同。大师在此处所说乃是原则性的,“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四谛”是世出世间法的总称,“苦、集、灭、道”,苦是世间果报,集是世间因缘,说明世间法的真相。灭道是出世间法,灭是灭烦恼,灭生死。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之因。“苦集灭道”是两重因果,亦是宇宙人生之真相。若想见道,要修无漏行观,此句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学方法。“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与真心本性相违背的名词。此乃比喻真如本性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把本性中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无量功德有所漏失,与本性相应者谓之“无漏”,所以要修无漏法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小乘圣者断了见思烦恼,谓之无漏,与大乘比,断了见思,尚有尘沙无明未断,不能称为真无漏,必须把见思尘沙无明断了,在大乘圆教是十地菩萨的品位。地上菩萨又称“大阿罗汉”亦称“无学”,已经毕业了。通常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菩萨,也把他列入真实无漏行观,即圆教初住菩萨以上,别教登地菩萨。所以八正道之标准很高,在一般宗派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净宗是平等成佛法门,一切众生修平等法,等觉菩萨与凡夫修同一个信愿持名,求愿往生,平等的修学与证得。如对于西方依正庄严能信得过,不怀疑,乃净宗之正见,与诸佛如来见解相同。
《解》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无漏心”是“真心”,妄心是有漏不清净的。观经讲至诚心,大乘起信论讲直心,儒家讲诚意正心,亦与此无漏心相似。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无漏心即实智,起作用即权智。“动发觉知筹量”是指起作用,即心经所说的“照见”。此处所说“思惟”并非我们平常所说的研究考虑落在意识中,此思惟是代表一切通达明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即通达明了,能增长进入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大涅槃,此即“正思惟”。在净土宗即用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想阿弥陀佛,就是正思惟。果报是往生净土,往生后一生中必证得大涅槃。
《解》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此“四邪命”即知见思想以及谋生方法不正。第一、方口食。“方”指“四方”,交际应酬,到处游玩,对豪门权贵谄媚巴结,贪图供养。第二、维口食。以咒术治病占卜吉凶,算命看相看风水。第三、仰口食。仰观星象,作吉凶预言,均属迷惑众生。第四、下口食。自己耕种维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此四种仍存在。中国与印度不同,印度对出家人非常恭敬。出家人托钵乞食,民众供养,而在中国对出家人乞食多易存轻蔑讥笑之心,恐众生造罪业,故行不通。前面曾经提到憍梵波提是一位得道者,他有个毛病嘴巴常常动,恐怕人家讥笑造罪业,佛不准他乞食,受天人供养。树下一宿在中国也行不通,印度高僧来华是我国帝王朝庭礼请而来,中国人尊师重道,那能叫老师在树下度宿。所以中国对高僧饮食起居应受到优遇,岂可令其树下宿。所以印度生活方式一律废弃。中国道场之建立皆有山有田,租与农民,按期交租,寺庙生活,颇为安定,心安则道隆。今日要依靠信徒供养,故不敢得罪信徒,所以这四种邪命难以尽除。我们离开这四种邪命,过简单生活,也可以过得去。如不能吃苦,则道业难以成就。佛最后叮嘱以戒…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