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P9

  ..續本文上一頁爲師,又在經典中說,以苦爲師。清苦生活可使人有出離想,亦可作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樣。一切放下,一心在道,尤其此法門,成就無比的快速。如真肯修,經上講若一日若七日就能成就。此經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既爲諸佛所護念,則一切天龍八部護法鬼神自然一律護持。我們盡管放心,生活統統交給佛菩薩,不必操心。這種說法初機同修聽了可能不會接受,也不敢作。第一是對此法門認識不夠清楚,第二是善根福德不夠。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對我說,你這一生專心修學弘揚佛法,自己身體生活方面都不要顧慮,一律由佛菩薩去安排,再清苦也無所謂,反正自己不必操心。我對章嘉大師非常尊敬,認真依教奉行,我得到一點好處一點自在,皆是章嘉大師的恩惠。“攝諸口業”,不說人家是非長短,說話不要粗魯,不要花言巧語。“住一切正語中”,亦即本份上的言語。不僅是在淨宗道場,即一般寺廟出家人彼此問對皆以阿彌陀佛答之,乃一切宗派法門通用的正語。

  《解》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我們在造作時叫“事”,也稱行爲,其結果就叫作“業”,以因果看,行與事是因,業是果,業有善惡,起心動念思惟想像是屬意業,意在造業,言語是口造業,身體造作是身業。中國人講禮節,禮是製度,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節,維系社會秩序,但不能過份,要恰到好處。現在這個時代,儒家的禮沒有了,佛門的威儀沒有了。我們無力挽救,但是要警覺,保持自己的節操。對人禮讓,自卑而尊人,不造一切惡業,利用這個身體,口念佛,心想佛,身拜佛,按儀規專修禮拜,拜中有觀想,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有拜佛法,只有叁十二拜,在早晚課作亦甚好。

  《解》以無漏慧。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所謂“邪命”是爲了名聞利養,即以不如法事以維生活均謂之邪命。現在的話即打知名度,第一、詐現異相奇特。“詐”是欺騙,“現”是故意表現與衆不同,目的在求得他人對其恭敬供養。第二、自說功德。對自己的修持作不實的表現,亦是爲名聞利養。第叁、占相吉凶。以看相算命作手段接觸大衆,希他人恭敬供養,視其爲神明。第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聽說有出家人喜歡罵人,經常以長者姿態教訓人,善知識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師對任何人都是和顔悅色,一點架子沒有,他教訓一個人一定把學生叫到房間,對他一個人訓責。教訓一個人,乃是真正看得起他。第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以上五種在佛門中稱爲邪命,我們要以清淨心遠離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即正常生活維持我們生命謂之“正命”。最要緊的要勤儉,生活愈簡單愈好,所求者少,容易得到,故不必貪求。在此社會保持平安度過,不遭大小橫逆之事,必須不造惡業,縱然前生已造惡業,今生諸惡莫作,沒有惡緣,不會結果,這不是一句口號。一生中盡量修善,福德天天增長,冤家債主不得其便。爲善不必宣揚,免招嫉妒障礙。學佛人全心行善,應叁輪體空,一無所求,方是正道。佛在世時,佛的從弟提婆達多想盡方法害佛,自己欲取而代之,佛弟子中亦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者。在中國最明顯的例子是五祖傳衣缽與惠能時,許多人不服氣,不但要把衣缽奪回還要加害于惠能。唐朝時人心淳厚,尚且如此。我們無福無德,與人無爭,于世無求,世人所爭的名聞利養我們都不要。我們所要的老實念佛,他們不要,各不相礙。

  《解》以無漏慧相應。勤行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能作到淨念相繼自然能夠“都攝六根”。“念”字是“今心”二字組成,就是現前的心,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淨是清淨,清淨心中一個雜念都沒有,“不夾雜”即是沒有見思塵沙煩惱,“不懷疑”即是沒有無明,此即淨念相繼。在修學過程中用一句佛號作進修的手段,此句佛號是自性本具性德之總稱。換言之,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以把我們自性喚醒過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求生淨土”即是“修涅槃道”,此之謂正精進。

  《解》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蓮池大師說,信願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諸佛菩薩在本經、無量壽經及觀經中還有許多修行方法皆屬助道法,幫助念佛工夫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淨土五經一論已經夠用了。學的太多反而成了障礙。祖師大德開示教我們以經典爲綱,以祖師大德語錄爲目,就不會亂了。尤以近代印光大師文鈔最爲契機,因其距離我們年代最近,他所見社會的病態與現在亦相近。

  《解》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定有邪正,有究竟不究竟,乃是比較性的。在大乘法中皆屬正定,佛家常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皆是修定。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是叁學,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在許多方法中之信願持名是無漏慧,此乃諸大菩薩文殊普賢真實智慧之選擇,真智慧的選擇,決定沒有疑惑,也絕無夾雜,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今天我們的大問題是選擇並沒有錯,但不相應,因爲與自己的心不相應,我們心不清淨。所以仍有懷疑。一生修行只依靠這一部經已足以保證我們一生圓滿成佛,如還要多搞其他經典,縱然仍能往生,品位亦不會太高。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谛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

  依據天臺宗的判教,天臺大師將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判爲“藏通別圓”四教,最早在印度的結集,只是把佛已往所說的記錄下來編成經典流通,並無詳細分類,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之間各宗各派祖師大德,爲了教學方便將經典加以分類,因各人根性不同,由淺而深。藏教是小乘,依佛所講的經律論,如四阿含經爲經藏,毗奈耶爲律藏,阿毗昙爲論藏,中文所譯小乘叁藏相當完整,且傳至泰國、錫蘭等國,所傳皆用巴利文,其經典與藏經中小乘經典比較,他們只比我們多了五十幾部,可見中國所翻經典相當完整。小乘經在唐朝時曾興盛一時,後即衰落,因其翻譯文字不佳,義理亦不流暢。其次一般出家人多已奠定儒道二家之基礎,近乎大乘,不屑于研讀小乘經典,且小乘所講的是生滅四谛,完全由事上著手。通教是大乘的開始,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別圓。別教是純粹大乘,圓教是究竟圓融。四谛與叁十七道品,爲一切佛法的綱要,通大小乘。叁十七道品即四谛的展開。四谛中有苦集滅道。前面曾提到過,“苦集滅道”是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佛所說一切法無他,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而已。世間人無人能說出,雖有不少宗教家對世間因果亦曾道及,惟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世尊不得不出現于世間,爲衆生說明真相,佛雖詳細說明,其目的還要叫我們親證。佛法修學有四個階段,信、解、行、證,絕不是只有信就算了事,尚須根據理論方法去作,以行持證明其效果。第一種藏教,依生滅四谛而修。若是講世間果報,有情衆生有生老病死,一般不善不惡的凡夫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內又托生爲人,生死輪回沒有止境。其他宗教所說的永生只是生到天上壽命長而已,終將五衰俱現,並非真正永生。“集”是起惑造業。對事實真相不明了,即生妄想煩惱,因而造業。業有善惡,于是有六種果報,上面叁種是叁善道,天、阿修羅、人。下面叁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皆迷惑造業所感得的果報,自作自受,此之謂“集”。

  符按:前談五衰一詞爲佛家術語。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涅槃經雲:“釋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略稱帝釋),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叁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有此五種情況,天人即將命終,隨業再入輪回。

  “滅”是要把叁界六道的因滅掉,滅煩惱、滅妄想,滅是出世間的果報,滅又譯爲圓寂或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意思就是死。“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圓滿寂滅了妄想與煩惱,以及生死輪回。小乘羅漢所證得的即謂之涅槃。叁界六道之因滅掉,果報當然沒有了,于是超越了叁界。但其滅尚未究竟,他只滅了叁大類煩惱之一的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無明未破,只是超越叁界,沒有明心見性,稱之爲小乘涅槃。如要達到滅的效果必須修道,道是滅之因,滅是道之果。簡單說道是叁十七道品,亦即佛所講的無量法門。對此無量法門,應依自己的根性、生活條件作爲選擇的標准。佛說了許多方法,由我們選擇,有許多人仍有小乘習氣,比較保守,重視事項儀規,大乘往往不拘小節,如南傳佛教與中國大乘佛法有很明顯的區別。小乘根性依生滅四谛修行即屬于藏教道品。第二種通教,大乘的開始,有些人對于小乘甚爲向往愛好,對于大乘亦甚羨慕,此種根性的人占大多數。故通教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其根性比前面的人聰明,領悟力強,他所依據的苦谛,可以隨緣放得下看得開;至于集谛,他起心動念均不可得,看世間法比一般人淡薄,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至于道谛,般若經常講“不二法門”,與集谛同樣如幻如化;滅谛也沒有生滅之相,因爲佛爲我們所說的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念佛人如是此類根機,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修學,通教與藏教道品須有好老師,承其指點易于成就。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流于狂慧。怕其無真實智慧誤入惡取空。第叁種別教是純粹大乘菩薩法,不通藏教亦不通通教,含無量無盡的法門,別教內容是無量四谛。苦谛有無量相,十法界果報不同。華嚴有四谛品,其內容完全講別教無量四谛,華嚴是圓教大乘菩薩法,圓教可以包括別通藏。果報既無量無邊,其因緣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一切衆生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各各不同,法門無量,故道品亦無量。藏教有藏教佛,通教與別教亦均有佛。惟其果位境界不相同。藏教佛比阿羅漢位高,還不如圓教…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