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一定成就。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果報就是往生,一定要把往生淨土作爲唯一希求的目標。在現前這個社會,生活環境一切隨緣,今生本來是酬業而來,唯有一心求生淨土。西方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上善人”非普通人,指等覺菩薩,西方等覺菩薩不計其數,皆由念佛叁昧得生。“叁昧”譯爲正受,正常的享受,又譯爲禅定。念佛人心中只有阿彌陀佛,無其他雜念,心中快樂,無煩惱憂慮牽挂,功夫即能成片。果能老實念下去,叁昧工夫自然不斷的提升,必有成就。因果如影隨形,絕無虛棄。
信事者、西方極樂國在十萬億佛土外,確實有,非莊生寓言。我們有善心、有惡心,有真心、有妄心,有清淨心、有染汙心。這個娑婆世界是我們貪嗔癡慢心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是我們一念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淨土穢土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都不是外來的。淨土是佛的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也是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變現出來的。佛的心與衆生心是一不是二。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特別注意一念心,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真心無內外,楞嚴經一開始就說七處征心,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妄心有分別執著,所以有界限。分別執著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實際上亦無真正的界限。
西方有依正主伴。主、阿彌陀佛。伴、佛的學生,主伴是師生。皆是自己一念真心變現出來的。全事即理,整個現象就是理體。全妄即真,妄是相,真是性,真是能變,妄是所變。如作夢,能變夢境的是心,所變的是夢境。所以說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全修即性,全他即自”,均是事實真相。淨宗所修的即執持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原來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多少人不曉得,也不了解,在修學中是最高的法門。但如何修才能全修即性呢?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如是則與性相應,與事實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全他即自包括依正主伴。以上所舉諸端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如同一室之中有一千盞燈,光光相照,不相妨礙,乃是事事無礙。華嚴說四無礙,本經亦講四無礙,可見本經是小本華嚴。
如今地球汙染嚴重,科學家說,如不改善,五十年後此地球即不適合人類居住。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今天衆生的思想、見解、精神的汙染比環境汙染更嚴重更可怕,如何淨化人心爲當務之急。用“老實念佛”方法對治之當有成效。一方面弘揚佛法,使人了解六道輪回,因果報應以及人生是苦等基本理論,令其棄惡向善。另一方面,勸人念佛,使其心地清淨,妄想減少,上敬下和,奉公守法。果能上下同心協力,認真去做,亦未嘗不能挽回世運于萬一。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前面曾說過,虛空法界皆是我們自性所變之物。現前這個世界,十方諸佛刹土以及西方淨土也無例外,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的真心是很單純的,所現的是常寂光淨土。心性迷了以後,迷有深淺之別,遂現九法界。西方有四土,除常寂光土外,每土均有叁輩九品,全是帶業往生。實報莊嚴土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都帶了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帶業往生。其他諸佛世界四土叁輩九品分的很清,每階層彼此都有隔閡,唯獨西方四土叁輩九品沒有障礙,所以古德說一生一切生。大菩薩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同時他也能見到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大衆。西方如此殊勝,能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求願往生之心自然生起。信願是往生之關鍵,世人聽了淨宗法門,心亦向往而仍不能立志發願求生,實因不自覺悟。真正覺悟的人要知道:第一、人生是苦。佛在大小乘經中已詳細開示,天人樂多苦少,人道幾十年壽命,苦多樂少。從造因上觀察,身口意叁業造作,大多數人都是惡多善少,來生果報一定更苦。第二、人生是空。人生如夢如幻,幾十年光景,無論貧富貴賤,到了斷氣時才知道是一場空已非聰明人。晚上睡覺,眼一閉,睡著了,與死有何分別。那件東西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果然覺悟,能開智慧得大自在,得失之念減輕,損人利己之事自不會作。第叁、人生無常。滄海桑田,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時時都在變化,物質環境如此。世人似乎並未覺察,在感受上近乎麻木不仁。第四、人生無我。所有一切罪業皆由我執而生,如真知我身是四大假合,則煩惱至少可以減少一半。
佛經說四大,用地、水、火、風爲代表,四大是物質。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乃由基本物質所組合。它有四種現象:第一是物質,雖小而有體積。第二它有溫度,帶陽電,稱火大。第叁它有濕度,帶陰電,稱水大。第四是動的,非靜止的,稱風大。四大是指基本物質之性質。任何東西均由基本物質組合,聚則成形,散則消滅。例如這只粉筆由粉末聚合而成,把它碾碎,它就沒有了,只是粉末聚散而已,聚時未生,散時未滅,實爲不生不滅,任何物質均如此。人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精神就是心經所說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屬于心理作用,心理念頭生滅無常。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受想行識,這是身心真相,佛經中稱之爲“人無我”。換言之、人身爲四大、五蘊之假合,無長久之我體,故曰人無我。佛又說“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中本無有我,應知所謂我者即主宰之義,亦存在之義。衆生不覺,于一切法中妄生分別之見,況一切法性本來空寂。金剛經雲: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苦、空、無常、無我,在現生活中要時時體悟其意思與感受,對于厭棄這個娑婆世界有很大的幫助。西方淨土沒有這種現象,第一它沒有苦,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第二不空,真有而且永恒,十方世界刹土是八識的相分,相分就是物質,所以它是苦空無常無我。西方不同,是心性的相分,是無漏的,是真常的。
“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要舍須舍得幹淨,如認爲舍是什麼事情都不作,專心念佛,就把舍的意義完全弄擰了。凡事皆作,而且作得比別人更積極更圓滿。積功累德,心裏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佛號外,所有執著牽挂憂慮皆無,這才算舍至究竟。求取西方極樂世界之心必須極爲強烈,只有一個西方世界,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此古德所謂有淨土。妙宗鈔所說“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易轍”。妙宗鈔是智者大師作的,觀無量壽經疏也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作的,注解智者大師的疏。智者大師臨終念佛往生。他修觀想念佛,修十六觀經往生者。四種念佛皆詳載于觀經,以持名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佛菩薩應化世間,所作所爲皆可作世人的榜樣。華嚴五十叁參各位大善知識在此世界,各行各業,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他們都是佛菩薩再來。郁香長者每天逛市場,心中如如不動,定慧等修,這是最高級的參禅,初學之人作不到,不如念佛,守著一句佛號,可以不間斷。工作不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如衡州王打鐵,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礙工作。求生淨土乃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在此時代師道無存,全靠認真自修,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專心念佛,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雞毛蒜皮。
禅宗主張不著相,如不取也不舍,也是著相,著了不取不舍的空相。我們今天說不著相辦不到,真能作到對任何人一律平等對待才行,若是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以及批評議論,就不能說不著相。蓮池大師說:執事、如念佛念念相續,可以帶業往生。執理、偏于理論,舍去事修,並未明心見性,還是要搞六道輪回。明心見性,談何容易。若執理廢事,理亦不圓。因理事是一,不是二。全事即理,取舍無非法界,此乃真是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名號不可思議,淨宗書籍內常常提到名號之重要性而學人每每忽略,不知其真實義。黃念祖居士爲無量壽經所作注解中,引用許多隋唐高僧大德的說法,對佛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那一部經第一?各宗派公認華嚴、法華、梵網爲一乘大經,但與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第一,因華嚴到最後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卷,華嚴才究竟圓滿。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總結與歸宿。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
再深入觀察,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分爲四十八品,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爲全經之中心,四十八願中,古德說以第十八願爲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把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明明白白寫出來。這一句佛號展開來即四十八願,再展開即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展開即華嚴,華嚴再展開即大藏經。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佛四十九年所說法藏之總綱領。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等于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念到了,名號功德實不可思議。
關于觀像念佛,在般舟叁昧經中講到觀像念佛修行方法。另外十六觀經中也講到觀像念佛,但只有第十叁條述及,其余有十二條皆說觀想念佛。前面介紹過觀經的注解有兩種,一個是天臺宗的妙宗鈔,智者大師注的,還有一個是善導大師注的觀經四帖疏。這兩種本子都很流行,我都講過。我最得受用的是四帖疏,在古今觀無量壽經注解中推爲第一,可與彌陀要解相比,其中許多建議,古德未曾說過。有人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黃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曾經提過,也可以說四帖疏是阿彌陀佛自己爲我們說法。
禮拜、供養、五悔都可用華嚴作一個例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即屬于禮拜。廣修供養即此地所說的供養。五悔是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五種…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叁、明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