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除忏悔外,後面的勸請、隨喜、回向、發願四種都有忏悔的意思,如非真忏悔,這四種方法不會有的,所以均列入忏悔法內。如以十大願王比照觀察,第四忏悔業障屬五悔之第一,隨喜屬五悔之第叁,請轉法錀、請佛住世屬五悔第二的勸請,常隨佛學、恒順衆生屬五悔第五的發願,普皆回向屬五悔第四的回向。可見普賢自己修的是十大願王,教人修的是念佛法門。此外還有六念,佛在許多經中曾經說過,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前面叁種是念叁寶。第四是念戒,第六是念天。此二種有密切關系。生天要有生天的條件,佛講天道的狀況,比任何宗教都詳細。不是信了上帝就生天,千萬不要誤會。佛說五戒清淨,來生可得人身,十善業道成就才可以生天。僅修十善只能生欲界以下的天即四王天及忉利天,再往上要修定,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佛爲我們製定五戒、八戒、十戒及經中教誡均在戒的範圍。
第五念施。施是布施,其功德使我們斷煩惱。無量煩惱歸納爲一○八類,再歸納爲二十六個,包括六個根本煩惱與二十個隨煩惱,再歸納之即爲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之爲貪、嗔、癡叁毒,叁毒歸總就是一個貪。布施專治悭貪,貪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布施是便宜自己,把根本煩惱徹底的拔除。學布施自己有多余的才願意給人,如有兩個東西,好的留自己用,壞的給人。進一步先把好的給人,壞的留自己用。再進一步,如人家需要,我也需要,我先幫助他,我自己慢慢再說。一般人都顧慮到我的財物若全部施出去,我自己沒有怎麼辦。尤其是時下生活艱難,錢得來不容易。雖然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布施出去,來的更多,我們實在不敢相信。我勸人學佛要把了凡四訓先讀叁百遍。人的一生,富貴貧賤,皆有定數,前生作財布施,今生發財。財富是果報,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施是因。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修叁種布施,自然得好果報。佛菩薩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後倒駕慈航來到世間,沒有別的事,就是布施。中國近代出家人淨土宗印光大師與禅宗虛雲大師,他們一生都作布施,財法無畏布施絲毫不保留,作得圓滿。
觀無量壽經特別提到有叁種人得生淨土。第一種、慈心不殺,具足戒行,即淨業叁福中第一、二兩條。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即淨業叁福中之第叁條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第叁種、修行六念,回向發願,求生淨土。心清淨與佛本願有感應。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應發心認真念佛,正助雙修。正修是信願持名,助修是十大願王、福慧、六念。處今日之社會,以此種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乃佛教徒之正行。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這段話,意爲淨宗許多經論所說的都是綱領原則,細細體察,涵蓋了無量法門,其中以念佛法門最爲殊勝。大師說出這幾句話相當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將所有一切法門研究透徹,這些話說不出來,而且也沒有這個膽子說。因此我們想到,爲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勸我們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之機,指“根機”而言。機有上中下叁根不同。例如禅宗六祖大師說的明白,他接引上上根人。神秀接引大乘根性之人。教下如華嚴賢首宗,其對象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經論法門以專度某一類人爲對象,唯獨淨土法門對所有不同根性的人皆能接受,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平等度之,實在不可思議。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得度,下手非常容易,誰不會念?問題在肯不肯念,願不願念,而其成就又是無比的圓滿,不但一般人不相信,宗門教下的菩薩羅漢都不相信,所以諸佛如來稱之爲“難信之法”。
佛觀察當時衆生善根福德成熟,乃無問自說。所謂善根就是佛說出這個法門,聽者能信能解。所謂福德就是聽了之後能願能行。此法門無人知道,當然沒有人能問。至于宣說的對象特別選出舍利弗,他是智慧第一,沒有智慧絕不相信此法。成佛之機緣成熟,必須有成佛的經典。阿彌陀經是九法界衆生一生圓滿成佛的根本,如此說來,我們也有份了。所有一切修行方法中念佛法門乃第一方便,行住坐臥都能修行。如果有人討厭我念,我就默念。不拘形式,什麼場所都能念。
佛在“四依法”中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凡講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出叁界者爲不了義。小乘經以斷見思、出叁界、證羅漢果,不能成佛,亦爲不了義。大乘經雖斷叁惑、了生死,比羅漢高而未到究竟佛果,亦是不了義。一乘了義是一生成佛。一生成佛只有華嚴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最後成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裏龍女八歲成佛,均屬極少數,希有難逢。此經一切衆生在一生中都能圓成佛道。可以說此經在比重中已超過華嚴法華。佛度九法界衆生用此法門,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也是用這個法門,所謂“無上了義第一方便”專指這一部經。
圓是圓滿,頓是頓超,不涉次第。小乘成佛須叁大阿僧祇劫,依天臺家說,須經曆藏、通、別、圓四教,此乃漸修。大乘修菩薩道,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子,在華嚴經說,成佛要無量大劫,不是叁大阿僧祇劫。佛說叁大阿僧祇劫是怕一般衆生聽了畏縮,不敢學佛。大乘菩薩心量大,有耐性,不怕時間長遠。唯識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爲彌陀經作了一本通贊疏,其中也說明此法門屬于頓教,因經中說一日至七日即成功,成功指成佛而言。
濁水比作染汙心、雜亂心,將佛號比作清水珠,對付雜念最有效的就是念佛。如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彌陀要解仔細參透了,念佛即可如理如法,句句相應,確有效果。佛法道理聽過很多,而煩惱習氣仍然很重,這是因爲我們無始劫來,與貪嗔癡慢衆多煩惱太熟悉了,而對于佛法覺得很生疏,所以古人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必須用一百八十度把汙染的煩惱心轉變成清淨的念佛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爲心所現。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不屬于普通因果,大乘是菩薩,一乘是成佛。四種淨土在極樂世界是同時證得的,一證一切證,故稱爲妙果。因與果離不開,特別此法門稱爲蓮宗,蓮花是因果同時,故以信願持名爲正宗。四種淨土是天臺宗所創立,如想多了解,可參考觀經妙宗鈔及梵網經玄義。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叁、明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