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二、辨體

  二、辨體

  淨空法師講述

  《解》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爲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複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讀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佛說此經根據什麼理論與事實說的,要先明了,然後才能真正産生信心,依教奉行。大乘經皆以實相爲體,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環境。大乘經對我們是如何的重要,不能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明即迷惑,迷必顛倒,以真爲假,以邪當正,以惡當善。因而處世待人接物以及思想觀念上均發生錯誤。大乘經指導我們一條正確修行之路是其殊勝處。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這一段話是很難懂,而確是事實真相,簡單扼要的說出來了。實相,哲學家稱之爲本體。佛在大乘經中解釋說,從體上講“無相”。宇宙萬法如何生的?世界如何來的?動植物如何有的?都是由一個根源生出來的,這個根源即是本體。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均探討本體問題而未得到結論,有所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唯識諸說,佛在叁千年前已在大乘經中說出來了。佛說萬有的本體是心,天地萬物皆由它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一個,所變的無量無邊,這就是大乘經講的真如本性。楞嚴經阿難找真心找了七個地方,佛皆說不對。這個真心無形象,無色彩,非過現未,非香味觸法。但它是有,不是無。佛法常用一個“空”字形容它。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講現象,空講本體。空是能變,色是所變。諸位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一定有一個能現夢境的東西,比作心性,夢中現的境界是色相,是由能現的體變現出來的。色相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所以心叫真心,性叫本性。相是假的會變的,能現相的體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禅家有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我們現在是在迷,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造業受報,感受六道輪回,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第二念就錯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是妄想執著。如能把一念保持著就成佛了。第一念沒有分別執著,對外面萬法都是平等的,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真妄、利害,此之謂一真法界。第二念分別執著就起來了。譬如我拿著一件東西在手上,你第一眼看見,很清楚,但你第二念想想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旁人給它起的,是假名,叫一張紙,白色的,就是起了分別執著。從此引起貪嗔癡慢。我們不能保持第一念不變,遇到任何境界立刻就迷,而且迷上加迷,輪轉六道,無有出期,此乃佛法的根本理論,不可不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會變,金不會變。相會變,體不會變。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可惜我們的妄念一個接一個,永無休止,因此見到的相是妄相。如果有一天真正得到一心,就真見到實相。實相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佛經中稱爲“無生法忍”。

  我們是用生滅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諸佛菩薩用不生不滅心,看一切法不生不滅。學佛就是要功夫達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學以此爲中心。禅宗稱爲禅定,念佛法門稱之爲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也是實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與禅宗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在教學方面,必須建立名相術語,便于使人體悟。名詞是假設的,不可執著。世間法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我們研究心性,談到以上真如本性種種名相,自己不能執著,也不能叫別人執著,佛法修學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此。佛說法四十九年,而在金剛經上說,他一句法也沒說。他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我們對于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這一點要深深體會,一執著就迷了。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一句話說破了。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眼前的生活。佛法沒有別的,只是破執而已。我執破除,證小乘阿羅漢果位,大乘法執破除就圓滿成佛,成佛即破二執而已。我執是煩惱障之根源,破了我執,見思煩惱就斷了,破了見思就出了六道輪回。法執是無明之根源,破了法執無明就斷了。大小乘經典均爲此講,所以許多宗派無量法門,其方法理論都是幫助學人破執與明心見性。今天我們選擇的是念佛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以自己真實工夫,再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加持,根性利的,肯放下分別執著,容易開悟。

  “覓之了不可得”指心性而言。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不到一個可傳法的人。後有慧可來求法,對達摩真誠恭敬。達摩打坐不理他。慧可爲表示誠心,以刀斷其左臂呈上供養。達摩感而許之。慧可向達摩說:“我的心不安,求大師替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予汝安心竟。”慧可聞下大悟。他們二人對話,達摩是說而無說,慧可是聽而無聽。心是有,不能說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宇宙萬法百界千如都是它變的,但是不能說宇宙萬法是真有。我們看是真有,乃是用分別心看,真相是“當體即空”。開慧的楞嚴經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還說了一個生滅,不說生滅,我們沒辦法體會。生與滅是一,不是二。它的相是假相,經上說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心要清淨到相當程度才能領略其中意義。例如看電影,底片是一張一張的,放映時速度太快,只看到連續相,一秒鍾開關二十四次,心粗定功不夠不能辨別。佛說宇宙萬有假相之生滅,只在彈指間。一秒鍾可彈指四次,一彈指有六十個刹那,一刹那有九百個生滅,所以一秒鍾的生滅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你怎麼能察覺它是假的呢?大乘八地菩薩,定功深,可以看得清楚。

  符按:楞嚴經卷二有“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詞,指世間一切幻化之相,皆由吾人一念妄覺幻現。此明因緣生法,既無實體,徒有假名假相,故當體即空。幻化之相雖假,而其性本真,此性體無相而能現諸相,且爲諸相所依,一切相都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性是真實而非虛妄,故取名曰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性雖非相而能現相,一切相皆緣性而起,故又曰無不相。這正是表明性體的真實相狀,所以它是空有不二,性相圓融,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所以法師說:心要清淨到相當程度才能領會到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初機同修或對實相一詞不盡明了,特補充數語,以供參考。

  念佛念到“工夫成片”是第一步,進一步“事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見到這個生滅境界,相都是幻相,非真相。如確能體會到或者能肯定,即了解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乃是真實話。有爲法在百法明門論中說,所有一切法歸納爲一百法,其中分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五大類。除六個無爲法之外,其余九十四個皆叫有爲法。有爲法皆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是事實,若真能相信即得到清涼自在,此乃大乘佛法之真實受用。百界即十法界之展開,每一法界又俱足十法界,故爲百界。千如、每界均有十如是,出自法華經。“十如是”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有十如是,一百個法界就有千如是,故稱“百界千如”。

  大乘菩薩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空。大乘以下,凡夫執有,二乘執空,偏在一邊都錯了。執有輪轉六道,執空不能見性,惟大乘菩薩知道事實真相,兩邊都不執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亦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如認爲可得是錯覺。我們這個身體與一切萬法皆是刹那變化生滅,無有一法可得。若真能深深了解此項事實,則得失之念即淡薄,煩惱憂慮可以減少百分之八九十。此是境不可得,事亦不可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不只五陰、六入、十八界不可得,連能證的智與所證的菩提涅槃皆不可得。因爲心性是空的,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焉能可得?入此境界乃真相大白,悟入實相,對一切事物可以盡情享受,不可以爲是真的而想占有,在世間生活可遊戲神通。

  本性絕無虛妄相,緣慮是思想,分別是見解,心性中無此緣慮分別。古德教初學先從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無知,求清淨心,不准你有見解有思想,離一切語言文字,長時在定的境界。今人學佛從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見解,乃大錯特錯。學佛學的再好,只能稱爲大佛學家,而不能斷煩惱,得清淨心,了生死,出叁界,超凡入聖。淨宗修學比較特殊,人人可學,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學人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中除“阿彌陀佛”外,沒有一點東西,此謂之有淨土,有淨土必生淨土。

  學佛同時對于世間事還是要作,而且作得更負責,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華嚴說:理事無礙,…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二、辨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