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貳、著解序文

  貳、著解序文

  淨空法師講述

  《序》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爲日課。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叁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爲不可思議也哉。古來注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爲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土。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複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爲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有些經題冠上“佛說”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皆未加佛說,而此二經確是佛說。在一般慣例上,經典從正宗分開始,第一句是佛說的即加“佛說”二字,如非佛說則免加。

  佛所講的經,從內容性質將其分類稱爲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種是無問自說。佛看衆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層次的教化即無問自說。阿彌陀佛是梵語,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即“無量覺”。佛本來是一切無量,惟經中特別說出兩個意思,即“無量壽”與“無量光”。壽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指無量空間,十方世界。時空包括一切,光壽雖代表時空,而光壽二字遠比時空二字來得活潑,意義深遠。在一切無量中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壽命有限,則一切智慧才藝德能財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稱爲十二部,就是按經典體栽分爲十二類別。有偈雲: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1)長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長文。

  (2)重頌、將長行的義理,用偈頌方式重新說一遍。

  (3)孤起、單獨的偈頌,與前後經文無關。

  (4)譬喻、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5)因緣、敘述某種事發生的因緣。

  (6)自說、平時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阿彌陀經,無人請法而佛自說。

  (7)本生、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曆。

  (8)本事、菩薩羅漢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從來沒有見過的神通變化。

  (10)方廣、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

  (11)叫論議、佛弟子研究經律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的紀錄。

  (12)授記、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淨土等等的預言。

  中國古代聖賢,對宇宙人生真相有相當的認識。例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其一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薩的名號是由其教化衆生的宗旨而定,用現代話說就是口號。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其教學的方針,須對症下藥。這個世界衆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執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義,“牟尼”是“寂滅”義。化導衆生以慈悲爲懷,心地清淨。如阿彌陀佛來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釋迦牟尼”尊號,才能醫治我們的毛病。若釋迦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釋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淨,不需要仁慈寂滅之藥。佛無固定名號,亦無永久名號,乃是應機說法,亦無定法可說。佛教化衆生,隨類現身,無一定相貌,隨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現。如楞嚴經講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經,其第一章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句話實爲全部道德經之綱領,殊不易解。茲爲便于初機,略作補充。第一個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體。第二個道字即“說”的意思。就是說真常之道,無相無名,一說便錯,動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說的“道”即佛家所說的“真如”。哲學家稱之爲“本體”,這個本體在佛經中隨處可見,但其名稱變化多端。在下平日讀書,將此真如同類異名之詞彙登記有七十二個之多,尚不齊全。老子又說:“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本無名,如勉強給它一個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並不能完全代表道之體。他又想到,道既是無相無名,然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變化出來的,所以他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是體,有名是用。無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觀至此,其哲學思想在我國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總認爲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薩再來。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隊,佛叫他們來中國,給華人先打好一個哲學底子,然後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雖然觀察到本體的輪廓而究竟沒有登堂入室,常謂吾有大患,爲吾有身。頗似二乘,虛無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實,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終不能徹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機緣受教于佛陀,可能經佛一指點,即成爲有修有證之法身大士。

  佛經萬古常新,適用于各時代,叁千年前在印度所講的經典對當時的印度人有受用。叁千年後這些經典對今天的衆生一樣有受用,無有差別。然而人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適用于各時代,就要有注解。注解就是將佛經現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蕅益大師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講此要解又要以現代化的方式以解釋之。至于何人能譯、能講、能解,皆是嚴肅問題。翻譯經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實,義,可能翻譯錯了。古人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必須如開經偈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必須知道,中國近代受盡了屈辱,好像樣樣不如外國人,其實中國人乃是最幸運最有福的人。佛教傳到中國,曆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證果的人。證果的意義是對于佛在經中所講的理論,他完全明白,如不能親自把它證實,只是聽佛所說而自己未能親證,他翻譯經典或講經說法一定會發生錯誤,所以古來大德翻譯經典講經說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們願意繼承這份寶貴遺産,我們的祖先只要求我們一個條件,即熟中國的文言文。我們祖先聰明,知道言語是會隨著時代變的,而文字不變,把語言與文字分成兩條道,因而文言文傳了千年而無變化。現在論語等于同孔老夫子交談,讀孟子即與孟子見面。

  佛經最晚的翻譯是在南宋時代,爲數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時翻譯的。經典的文字是譯經時代最淺顯的,也是就當時的白話文。例如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時代陶淵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對于文言文有造詣,即能接受古聖先賢的寶貴智慧遺産。學文言文應由背誦古文下手,盡量從古文觀止裏選擇,背熟五十篇即能閱讀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寫文言文。我常勸勉同修要教你們的子女背古文,現在他們雖然感覺有些困難,將來他們會感激你們父母一輩子。如年歲稍長,礙于工作,無此精力時間,最好背誦無量壽經,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華的經文均予納入,包含五種原經,最早的是後漢時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讀熟,則閱其他經典即無困難。

  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翻的。中國以秦作國號的有四個朝代,曆史學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區別之。第叁個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堅。他的大臣姚苌發動政變,推勫符堅而自立爲王,稱爲姚秦。當時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遠、道安、僧肇、謝靈運、陶淵明都在同一時代。叁藏法師是學位之稱,對佛所說經、律、論叁藏無不通達,方可稱爲叁藏法師。蕅益大師生于明末,殁于清初。大師的生平在其傳記中有詳細記載。另外在彌陀要解講義與親聞記中亦均有詳述。要解講義是圓瑛法師著的,彌陀要解親聞記是寶靜法師著的,這是兩部很好的注解。大師晚年專修淨土,所以他取了一個別號叫西有,其含義是指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

  佛所說的娑婆世界,從前大家均認爲是銀河系,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銀河系是佛經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由此推算,叁千大千世界包括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可見宇宙之大幾無法想像。

  佛最初講無量壽經,次講觀無量壽經,最後講阿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阿彌陀佛也真有。怎樣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發願肯去。第叁、專念阿彌陀佛。專念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一齊滅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來生一定更苦,因爲我們從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衆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則來生定是苦多樂少,每況愈下。

  “沙門”爲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稱,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傳到中國之後,沙門即變成佛教出家人專用的名稱,並含有在學習期中之稱謂。蕅益大師自稱爲沙門,乃自謙之意,不敢自稱法師。有人以“大師”稱謂出家人實屬過份,觀音普賢大勢至等覺菩薩與彌勒後補佛尚且稱爲“大士”,“大師”乃對佛之尊稱,今人不了解佛學常識,竟以此名號稱呼凡夫,近乎譏嘲。蕅益是大師的別號,智旭是大師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題語,乃虛詞,無何意義。佛是梵文音譯,全文爲“佛陀耶”,義爲覺者,乃尊重不翻。華人喜簡,只采用佛字。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謂之覺者。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誰認識自己?由何而來,將來往何處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小則個人家庭,大則社會國家,甚至于廣大的虛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會受環境之支配與壓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貳、著解序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