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貳、著解序文▪P2

  ..續本文上一頁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諸佛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爲數無量,他們能作到,我們也可以作到。

  蕅益大師把這個念佛法門解釋給我們聽,依其方法修學,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諸佛菩薩之成就。佛菩薩及曆代祖師大德,決無欺騙,他們對我們一無所求,騙我們作什麼?故對于他們的教導應深信不疑。佛佛道同,無量諸佛都是慈悲、真誠、清淨,憫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菩薩”譯爲“覺有情”,而覺的並不圓滿,至少仍有一分生相無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們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無條件慈悲憐憫一切衆生,全心全意照顧衆生,隨機施化,教導衆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憫念是慈悲義,如果沒有慈悲心,佛對于教化衆生的原動力就沒有了。世間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與利在背後推動。佛菩薩既不貪名,又不圖利,只是憐憫一切迷惑的衆生而隨機施教。在教學內容與方法,因衆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謂教化,教是由因上講的,化是由果上說的。接受佛教導之後,應有氣質變化,從前愚癡,現在聰明,從前覺得苦惱,現在感到快樂。佛教學的宗旨對一切衆生均相同,都是教衆生圓滿成佛。此之謂歸元無二,方法雖多,目標則一。

  中國隋唐以後佛教分爲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後人往往存門戶之見,認爲自己所修的法門是對的,其他均非。但佛說“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幸勿自贊毀他。佛在世時,有人向他請教,他一定指示一個正確的方法令其得到圓滿的成就。現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經修學。這些經典如同醫生對病人的處方,如藥方與病症不合,恐怕會發生嚴重後果。蕅益大師爲我們介紹的阿彌陀經是佛看衆生機緣成熟,無問自說,不是專對某一種人說的,而是對當時及後世一切衆生說的。自古以來修淨土法門得到成就者爲數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圓頓,可以躐等,不要經過漸修而可以頓超。從小學一年級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而且方法又極簡單,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議。

  符按:前面法師說:念佛法門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經過漸修,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十念成就在無量壽經中載有明文。但是初機同修不要誤會,學佛沒有取巧,所謂頓超也是由漸修而來。慧能六祖大師是賣柴的,不識字,一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還說了幾句開悟的話,五祖乃傳與衣缽。六祖修了多少劫誰知道呀!善財童子參五十叁位善知識而證入法界,但須了解,善財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出,故相師建議給此兒以善財之名,誰知道善財修了多少劫。一個下愚人一聽念佛法門即信而行,此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是有來曆的。我們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現在才肯來聽經接受念佛法門。今生既然遇到這個希有難逢的機會,可千萬不要再錯過。

  六道輪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必受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業。不造業、很難。不迷惑、更難。何謂業,業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惡,業亦有善惡。業分叁種:身、口、意。身體的造作,口中所發言語,意起念頭,身口造作聽命于意。要想超出輪回,須先斷惑。叁界六道之業因即見、思二惑,完全斷掉才能出叁界,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報比較容易,世間聖賢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輪回是世間人辦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現于世,便衆生能遇緣得度。

  符按:見思二惑是叁界煩惱之通稱,茲將其列表于後:

  見思惑 ┌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

  │

  ┤

  │

  │

  │

  └見惑(知識上的心理作用) ┌疑

  ┤慢

  │癡

  │嗔

  └貪

  ┌身見

  │(即我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

  ├煩惱障(迷事的惡

  │ 見俱生起的)

  │

  ┘

  ┐

  │

  ├所知障(迷理得惡

  │ 見分別起的)

  │

  ┘

  以上見思二惑各有五種,初機同修讀其名詞即能會其義。惟最後兩項略予說明:(一)見取見、見就是主觀的見解,取是執著。執持自己不正的主觀以爲是正確。如外道以升天爲永生,稱之爲“非果計果”。(二)戒禁取見、戒是性戒,如殺盜淫之類,禁是遮禁,如飲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過在執取一種偏差之成見,即以錯誤的觀念而持戒禁,徒勞無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見牛生天,以爲學牛的生活即可生天,于是學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頭而得不到結果。牛之謂“非因計因”。

  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帶業才有希望,不帶業就難了,其他法門未有帶業之說。前些年有人說:淨土宗帶業往生之說在經典中找不到根據。一九八四年沈家桢居士請我到紐約講經,在洛杉矶轉機時,周宣德老居士到機場接我,一見面他就說:“法師呀!不得了,有人說念佛法門帶業不能往生,我這幾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嗎?”態度非常嚴肅。我說:“帶業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我們去作什麼?文殊普賢大勢至觀音諸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都是帶業,如果不帶業,還會有叁輩九品之分嗎?”他聽了這些話才放心。

  淨土叁經古大德稱爲“往生經”,後來祖師們又把華嚴經之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叁經之後,稱爲淨土五經。五經中提到念佛法門分爲四種:第一、實相念佛。第二、觀想念佛。第叁、觀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視持名念佛,在大本無量壽經與小本阿彌陀經中,佛都教導我們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不但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諸佛都同聲贊歎。念佛究竟有什麼好處,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實難說出。古德如善導、永明、蓮池、蕅益諸師的著作,確實發揮得詳盡透澈,可惜我們業障深重,讀這些書之後依舊不能生起清淨心,必須要善知識開導解釋,還要自己認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則不過在八識田中種一點善根而已。

  四種念佛法門,以專持名號簡單易行。專是專一專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不可離開這句佛號。念的方法,四字六字,大聲小聲均無不可,不出聲默念亦可。只要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多少時間可以見效?我告訴各位:叁個月到六個月即見功效。業障可以消掉一部份,感覺頭腦清楚,比以前聰明。煩惱、憂慮、妄想、牽挂都少了,心地清淨。理論懂不懂沒關系,只要依法修行,確能見效。

  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必須有信心。佛的話句句真實,只要真誠懇信,真正發願,冥冥中立刻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以此原則念佛,功夫成熟時定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人在世間最大的福報不是財富長壽,真正福報是臨終時不生病,頭腦清楚,知道到那裏去,這是真正的福氣。這些年來在臺灣,坐著走的、站著走的約有二叁十人,臨終有瑞相的不在五百人以下。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五六位。甘老太太有位親戚移民到美國,年歲大了,與兒女同住,在家照顧小孩兼燒飯。有一天早晨她沒起來燒早飯,家人到她房間一看,她盤腿坐在床上已往生了。最奇怪的她把全家大小的孝服全做好了,後事預備的整整齊齊,可見她預知時至。此乃甘老太太親眼所見。

  人生在世是一場春夢,時時刻刻都在夢中。真正覺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間無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應無衰老病死。人之相處乃是緣,緣聚時莫喜,緣散時莫悲,乃正常現象。

  禅宗接引上上根人,中下無份,比大乘人還要高。教下如華嚴天臺法相叁論,其對象爲上中根性,大概上根利智者修學都能有成就,中根者即差很多,下根無份。惟此法門上中下叁根不識字的老太太老公公也都能修,也都能證。往生傳中衡州王打鐵是個鐵匠,一家四口,生活很苦。有一位出家人路過其門,王打鐵即請其到家接受供養,並請教離苦得樂方法,法師教其念佛。他依教奉行,打一下鐵,念一聲佛,如此叁年,有一天他說了一個偈子。他說:“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說了之後,打一下鐵錘,站著走了。民國五十七年臺南將軍鄉有位老太太站著走的,去年我在高雄講經時提及此事,有幾位都說知道有此事實。臺北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往生之事更不可思議。他在念佛團講開示,講了一個半小時,苦口婆心勸大家念佛。講完之後,他說我要回家了,下了講臺,坐在客廳藤椅上就往生了。他兩個月以前就有預感,得空時即出去看朋友,似有惜別之意。有一次與其夫人坐叁輪車參加法會,向其夫人說:我若往生,你會不會寂寞?夫人說:你若往生乃大好事,我不會寂寞,這可以證明他預知時至。

  念佛分理念與事念,理念是把道理方法境界統統搞清楚,念的當然專心。事念是對理論不明白,但專心念佛。事念念到心地清淨,智慧自開,亦可達到理念。

  自古以來,弘揚佛法最普遍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因此注解此經者爲數甚多,其中最具權威的即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尊稱蓮池爲雲棲和尚。在蕅益時代蓮池已圓寂,而其著作存在。蕅益以師事之,依蓮池教誨學習,即所謂私淑弟子,類似儒家孔孟。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蕅益是第九代祖師。蓮池爲彌陀經作了一個注解叫疏鈔,先作疏,“疏”是解釋經的,後來覺得太深,恐怕後人看不懂,所以又作鈔,“鈔”是注解疏的。此項疏鈔在臺灣流通甚廣。現在我們把疏鈔連同古德法師所著的彌陀疏鈔演義合印成一本,“演義”是注解鈔的。古德法師是蓮池的徒弟又是侍者。蓮池著作流傳于後世,得力于古德法師。我在臺北曾講過一次演義,留有叁百叁十五個錄音帶,內容豐富,稱之爲博大精深,甚爲恰當。

  幽溪是天臺山幽溪高旻寺傳燈法師,蕅益以地名稱之,表示尊敬。他與蕅益的師父是師兄弟,所以蕅益稱幽溪爲師伯。他晚年專修淨土,每次講彌陀經都感到天樂鳴空,大衆都聽到。他將阿彌陀經作了一部圓中鈔,以天臺宗真假中叁觀發揮,取圓融中道義。鈔是解釋疏的,疏是阮元朝大佑法師作的,其名曰阿彌陀經略解。此圓中鈔流通不多,蕅益言其高深洪博,文富義繁,或不便初機。

  蕅益大師爲便利初機作此要解有獨到之見解,故其內容亦無須乎與以上蓮池幽溪二位大師相同。側看成峰,橫看成嶺二句,借用蘇東坡遊江西廬山時所作詩中的話,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意義是他已經見到廬山真面目,親證西方淨土的境界。

  依天臺宗講經的方式,在開經之前先講玄義。玄義是以很短的時間把全經大義作綜合的介紹,使聽衆先有一個概念,然後繼續聽講經文易于理解。天臺用五個段落說明經中綱要,謂之五重玄義。第一解釋經題。第二辨體、說明此經理論的根據。如意義不明,信心很難建立。第叁明宗、說明此經之宗旨,修學的綱領與方法。第四論用、用處何在。宗是修因,用是結果。第五判教、祖師大德爲佛經整理分類,依淺深次第,契各類根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貳、著解序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