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贰、著解序文▪P2

  ..续本文上一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诸佛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为数无量,他们能作到,我们也可以作到。

  蕅益大师把这个念佛法门解释给我们听,依其方法修学,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诸佛菩萨之成就。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大德,决无欺骗,他们对我们一无所求,骗我们作什么?故对于他们的教导应深信不疑。佛佛道同,无量诸佛都是慈悲、真诚、清净,悯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菩萨”译为“觉有情”,而觉的并不圆满,至少仍有一分生相无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们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无条件慈悲怜悯一切众生,全心全意照顾众生,随机施化,教导众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悯念是慈悲义,如果没有慈悲心,佛对于教化众生的原动力就没有了。世间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与利在背后推动。佛菩萨既不贪名,又不图利,只是怜悯一切迷惑的众生而随机施教。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因众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谓教化,教是由因上讲的,化是由果上说的。接受佛教导之后,应有气质变化,从前愚痴,现在聪明,从前觉得苦恼,现在感到快乐。佛教学的宗旨对一切众生均相同,都是教众生圆满成佛。此之谓归元无二,方法虽多,目标则一。

  中国隋唐以后佛教分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后人往往存门户之见,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对的,其他均非。但佛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幸勿自赞毁他。佛在世时,有人向他请教,他一定指示一个正确的方法令其得到圆满的成就。现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经修学。这些经典如同医生对病人的处方,如药方与病症不合,恐怕会发生严重后果。蕅益大师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经是佛看众生机缘成熟,无问自说,不是专对某一种人说的,而是对当时及后世一切众生说的。自古以来修净土法门得到成就者为数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圆顿,可以躐等,不要经过渐修而可以顿超。从小学一年级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而且方法又极简单,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议。

  符按:前面法师说:念佛法门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经过渐修,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十念成就在无量寿经中载有明文。但是初机同修不要误会,学佛没有取巧,所谓顿超也是由渐修而来。慧能六祖大师是卖柴的,不识字,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还说了几句开悟的话,五祖乃传与衣钵。六祖修了多少劫谁知道呀!善财童子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而证入法界,但须了解,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相师建议给此儿以善财之名,谁知道善财修了多少劫。一个下愚人一听念佛法门即信而行,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是有来历的。我们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现在才肯来听经接受念佛法门。今生既然遇到这个希有难逢的机会,可千万不要再错过。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必受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业。不造业、很难。不迷惑、更难。何谓业,业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恶,业亦有善恶。业分三种: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中所发言语,意起念头,身口造作听命于意。要想超出轮回,须先断惑。三界六道之业因即见、思二惑,完全断掉才能出三界,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报比较容易,世间圣贤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轮回是世间人办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现于世,便众生能遇缘得度。

  符按:见思二惑是三界烦恼之通称,兹将其列表于后:

  见思惑 ┌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

  │

  ┤

  │

  │

  │

  └见惑(知识上的心理作用) ┌疑

  ┤慢

  │痴

  │嗔

  └贪

  ┌身见

  │(即我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

  ├烦恼障(迷事的恶

  │ 见俱生起的)

  │

  ┘

  ┐

  │

  ├所知障(迷理得恶

  │ 见分别起的)

  │

  ┘

  以上见思二惑各有五种,初机同修读其名词即能会其义。惟最后两项略予说明:(一)见取见、见就是主观的见解,取是执著。执持自己不正的主观以为是正确。如外道以升天为永生,称之为“非果计果”。(二)戒禁取见、戒是性戒,如杀盗淫之类,禁是遮禁,如饮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过在执取一种偏差之成见,即以错误的观念而持戒禁,徒劳无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见牛生天,以为学牛的生活即可生天,于是学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头而得不到结果。牛之谓“非因计因”。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带业才有希望,不带业就难了,其他法门未有带业之说。前些年有人说: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在经典中找不到根据。一九八四年沈家桢居士请我到纽约讲经,在洛杉矶转机时,周宣德老居士到机场接我,一见面他就说:“法师呀!不得了,有人说念佛法门带业不能往生,我这几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吗?”态度非常严肃。我说:“带业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我们去作什么?文殊普贤大势至观音诸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都是带业,如果不带业,还会有三辈九品之分吗?”他听了这些话才放心。

  净土三经古大德称为“往生经”,后来祖师们又把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五经中提到念佛法门分为四种:第一、实相念佛。第二、观想念佛。第三、观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视持名念佛,在大本无量寿经与小本阿弥陀经中,佛都教导我们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不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诸佛都同声赞叹。念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实难说出。古德如善导、永明、莲池、蕅益诸师的著作,确实发挥得详尽透澈,可惜我们业障深重,读这些书之后依旧不能生起清净心,必须要善知识开导解释,还要自己认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则不过在八识田中种一点善根而已。

  四种念佛法门,以专持名号简单易行。专是专一专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号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不可离开这句佛号。念的方法,四字六字,大声小声均无不可,不出声默念亦可。只要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多少时间可以见效?我告诉各位:三个月到六个月即见功效。业障可以消掉一部份,感觉头脑清楚,比以前聪明。烦恼、忧虑、妄想、牵挂都少了,心地清净。理论懂不懂没关系,只要依法修行,确能见效。

  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必须有信心。佛的话句句真实,只要真诚恳信,真正发愿,冥冥中立刻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以此原则念佛,功夫成熟时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人在世间最大的福报不是财富长寿,真正福报是临终时不生病,头脑清楚,知道到那里去,这是真正的福气。这些年来在台湾,坐著走的、站著走的约有二三十人,临终有瑞相的不在五百人以下。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五六位。甘老太太有位亲戚移民到美国,年岁大了,与儿女同住,在家照顾小孩兼烧饭。有一天早晨她没起来烧早饭,家人到她房间一看,她盘腿坐在床上已往生了。最奇怪的她把全家大小的孝服全做好了,后事预备的整整齐齐,可见她预知时至。此乃甘老太太亲眼所见。

  人生在世是一场春梦,时时刻刻都在梦中。真正觉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间无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应无衰老病死。人之相处乃是缘,缘聚时莫喜,缘散时莫悲,乃正常现象。

  禅宗接引上上根人,中下无份,比大乘人还要高。教下如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其对象为上中根性,大概上根利智者修学都能有成就,中根者即差很多,下根无份。惟此法门上中下三根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公公也都能修,也都能证。往生传中衡州王打铁是个铁匠,一家四口,生活很苦。有一位出家人路过其门,王打铁即请其到家接受供养,并请教离苦得乐方法,法师教其念佛。他依教奉行,打一下铁,念一声佛,如此三年,有一天他说了一个偈子。他说:“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了之后,打一下铁锤,站著走了。民国五十七年台南将军乡有位老太太站著走的,去年我在高雄讲经时提及此事,有几位都说知道有此事实。台北莲友念佛团李济华老居士往生之事更不可思议。他在念佛团讲开示,讲了一个半小时,苦口婆心劝大家念佛。讲完之后,他说我要回家了,下了讲台,坐在客厅藤椅上就往生了。他两个月以前就有预感,得空时即出去看朋友,似有惜别之意。有一次与其夫人坐三轮车参加法会,向其夫人说:我若往生,你会不会寂寞?夫人说:你若往生乃大好事,我不会寂寞,这可以证明他预知时至。

  念佛分理念与事念,理念是把道理方法境界统统搞清楚,念的当然专心。事念是对理论不明白,但专心念佛。事念念到心地清净,智慧自开,亦可达到理念。

  自古以来,弘扬佛法最普遍的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因此注解此经者为数甚多,其中最具权威的即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蕅益尊称莲池为云栖和尚。在蕅益时代莲池已圆寂,而其著作存在。蕅益以师事之,依莲池教诲学习,即所谓私淑弟子,类似儒家孔孟。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祖师。莲池为弥陀经作了一个注解叫疏钞,先作疏,“疏”是解释经的,后来觉得太深,恐怕后人看不懂,所以又作钞,“钞”是注解疏的。此项疏钞在台湾流通甚广。现在我们把疏钞连同古德法师所著的弥陀疏钞演义合印成一本,“演义”是注解钞的。古德法师是莲池的徒弟又是侍者。莲池著作流传于后世,得力于古德法师。我在台北曾讲过一次演义,留有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内容丰富,称之为博大精深,甚为恰当。

  幽溪是天台山幽溪高旻寺传灯法师,蕅益以地名称之,表示尊敬。他与蕅益的师父是师兄弟,所以蕅益称幽溪为师伯。他晚年专修净土,每次讲弥陀经都感到天乐鸣空,大众都听到。他将阿弥陀经作了一部圆中钞,以天台宗真假中三观发挥,取圆融中道义。钞是解释疏的,疏是阮元朝大佑法师作的,其名曰阿弥陀经略解。此圆中钞流通不多,蕅益言其高深洪博,文富义繁,或不便初机。

  蕅益大师为便利初机作此要解有独到之见解,故其内容亦无须乎与以上莲池幽溪二位大师相同。侧看成峰,横看成岭二句,借用苏东坡游江西庐山时所作诗中的话,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意义是他已经见到庐山真面目,亲证西方净土的境界。

  依天台宗讲经的方式,在开经之前先讲玄义。玄义是以很短的时间把全经大义作综合的介绍,使听众先有一个概念,然后继续听讲经文易于理解。天台用五个段落说明经中纲要,谓之五重玄义。第一解释经题。第二辨体、说明此经理论的根据。如意义不明,信心很难建立。第三明宗、说明此经之宗旨,修学的纲领与方法。第四论用、用处何在。宗是修因,用是结果。第五判教、祖师大德为佛经整理分类,依浅深次第,契各类根机。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贰、著解序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