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著解序文
净空法师讲述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土。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有些经题冠上“佛说”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皆未加佛说,而此二经确是佛说。在一般惯例上,经典从正宗分开始,第一句是佛说的即加“佛说”二字,如非佛说则免加。
佛所讲的经,从内容性质将其分类称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种是无问自说。佛看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层次的教化即无问自说。阿弥陀佛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即“无量觉”。佛本来是一切无量,惟经中特别说出两个意思,即“无量寿”与“无量光”。寿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指无量空间,十方世界。时空包括一切,光寿虽代表时空,而光寿二字远比时空二字来得活泼,意义深远。在一切无量中寿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寿命有限,则一切智慧才艺德能财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称为十二部,就是按经典体栽分为十二类别。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独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无关。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叫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纪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中国古代圣贤,对宇宙人生真相有相当的认识。例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其一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萨的名号是由其教化众生的宗旨而定,用现代话说就是口号。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其教学的方针,须对症下药。这个世界众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义,“牟尼”是“寂灭”义。化导众生以慈悲为怀,心地清净。如阿弥陀佛来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释迦牟尼”尊号,才能医治我们的毛病。若释迦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释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净,不需要仁慈寂灭之药。佛无固定名号,亦无永久名号,乃是应机说法,亦无定法可说。佛教化众生,随类现身,无一定相貌,随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现。如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经,其第一章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实为全部道德经之纲领,殊不易解。兹为便于初机,略作补充。第一个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体。第二个道字即“说”的意思。就是说真常之道,无相无名,一说便错,动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说的“道”即佛家所说的“真如”。哲学家称之为“本体”,这个本体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但其名称变化多端。在下平日读书,将此真如同类异名之词汇登记有七十二个之多,尚不齐全。老子又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本无名,如勉强给它一个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道之体。他又想到,道既是无相无名,然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变化出来的,所以他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观至此,其哲学思想在我国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总认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萨再来。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队,佛叫他们来中国,给华人先打好一个哲学底子,然后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虽然观察到本体的轮廓而究竟没有登堂入室,常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颇似二乘,虚无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实,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终不能彻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机缘受教于佛陀,可能经佛一指点,即成为有修有证之法身大士。
佛经万古常新,适用于各时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讲的经典对当时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后这些经典对今天的众生一样有受用,无有差别。然而人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适用于各时代,就要有注解。注解就是将佛经现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蕅益大师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讲此要解又要以现代化的方式以解释之。至于何人能译、能讲、能解,皆是严肃问题。翻译经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实,义,可能翻译错了。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必须如开经偈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学必须知道,中国近代受尽了屈辱,好像样样不如外国人,其实中国人乃是最幸运最有福的人。佛教传到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证果的意义是对于佛在经中所讲的理论,他完全明白,如不能亲自把它证实,只是听佛所说而自己未能亲证,他翻译经典或讲经说法一定会发生错误,所以古来大德翻译经典讲经说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们愿意继承这份宝贵遗产,我们的祖先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即熟中国的文言文。我们祖先聪明,知道言语是会随著时代变的,而文字不变,把语言与文字分成两条道,因而文言文传了千年而无变化。现在论语等于同孔老夫子交谈,读孟子即与孟子见面。
佛经最晚的翻译是在南宋时代,为数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时翻译的。经典的文字是译经时代最浅显的,也是就当时的白话文。例如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时代陶渊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对于文言文有造诣,即能接受古圣先贤的宝贵智慧遗产。学文言文应由背诵古文下手,尽量从古文观止里选择,背熟五十篇即能阅读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写文言文。我常劝勉同修要教你们的子女背古文,现在他们虽然感觉有些困难,将来他们会感激你们父母一辈子。如年岁稍长,碍于工作,无此精力时间,最好背诵无量寿经,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华的经文均予纳入,包含五种原经,最早的是后汉时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读熟,则阅其他经典即无困难。
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翻的。中国以秦作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历史学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区别之。第三个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坚。他的大臣姚苌发动政变,推勫符坚而自立为王,称为姚秦。当时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远、道安、僧肇、谢灵运、陶渊明都在同一时代。三藏法师是学位之称,对佛所说经、律、论三藏无不通达,方可称为三藏法师。蕅益大师生于明末,殁于清初。大师的生平在其传记中有详细记载。另外在弥陀要解讲义与亲闻记中亦均有详述。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著的,弥陀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著的,这是两部很好的注解。大师晚年专修净土,所以他取了一个别号叫西有,其含义是指佛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
佛所说的娑婆世界,从前大家均认为是银河系,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银河系是佛经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可见宇宙之大几无法想像。
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次讲观无量寿经,最后讲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怎样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发愿肯去。第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一齐灭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来生一定更苦,因为我们从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众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则来生定是苦多乐少,每况愈下。
“沙门”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称,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传到中国之后,沙门即变成佛教出家人专用的名称,并含有在学习期中之称谓。蕅益大师自称为沙门,乃自谦之意,不敢自称法师。有人以“大师”称谓出家人实属过份,观音普贤大势至等觉菩萨与弥勒后补佛尚且称为“大士”,“大师”乃对佛之尊称,今人不了解佛学常识,竟以此名号称呼凡夫,近乎讥嘲。蕅益是大师的别号,智旭是大师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题语,乃虚词,无何意义。佛是梵文音译,全文为“佛陀耶”,义为觉者,乃尊重不翻。华人喜简,只采用佛字。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谓之觉者。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谁认识自己?由何而来,将来往何处去,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小则个人家庭,大则社会国家,甚至于广大的虚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会受环境之支配与压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贰、著解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