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P3

  ..續本文上一頁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遠離分別”是戒供定,“諸根寂靜”是定供淨。戒與定打成一片,戒就是定,定就是戒。這一點要認識清楚。

  佛法修學的目的是智慧,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種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慧是目的,定是樞紐。慧從那裏來?慧從定來。戒律是手段,幫助我們得定。用戒生定,用定開慧。定就是清淨心。佛法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就是佛法修定。如果心不能得定,心不清淨,縱然研究許許多多的經論,說的天花亂墜,也不是真智慧。因爲真智慧是從本性裏流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不要說佛法沒有這個說法,儒家也不贊成。“記問之學,不可以爲人師。”儒家也講開悟啊!開悟之後,智慧就從內心裏流露出來。由此可知,儒佛都非常重視清淨心。

  佛法的目標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的手段用什麼方法求得呢?那就是叁皈依。叁皈依是戒、是定、也是慧。它有叁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叁皈依不能簡單地理解爲:皈依佛就是看看佛像。泥塑、木雕,自身難保,你去依靠他,他怎麼能保佑你!法是經典,一場動亂,經典被燒得光光的,這能可靠嗎?皈依僧,出家人很多還俗了,靠不住啊!

  叁寶乃是自性叁寶。六祖大師唯恐大家把佛、法、僧錯會了意思,直接了當地說:皈依覺,佛者覺也;皈依正,法者正也;皈依淨,僧者淨也。這才是真正的叁皈依。覺而不迷,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正而不邪,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的真知真見,這叫皈依法;淨而不染,從染汙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這叫皈依僧。所以,叁皈依,叁自皈依,皈依自性覺,皈依自性正,皈依自性淨。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再多,修什麼?修覺、修正、修淨。那你就一點也不會錯了。

  真正老老實實地念佛,百分之百地順從,依照淨土法門修行,我跟諸位說,叁個月見效。你不肯幹就沒有辦法了。叁個月以後怎麼樣了呢?心清淨了,無明少了,煩惱少了,自己感覺到智慧增長了,身體健康了,精神愉快了。叁個月有效啊!念佛的人,修清淨心,他不老,也不病,他也不死,這多麼好啊!所以,我勸同修們,從今以後,天天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

  現在社會,工作越來越緊張,生活的壓力一天比一天沈重,對苦的感受越來越深,越來越明顯。因而對佛法的弘揚,尤其是對《無量壽經》的弘揚,顯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了。

  本經的宗旨、目標、方法,都在經題上,你看看,這個多麼明顯。無量壽,我們要求的就是無量壽啊!莊嚴,就是幸福、美好,我們希望的就是要生活得愉快、幸福、美好。怎麼才能得到呢?有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你就得到了。所以,清淨、平等、覺,是方法啦。用什麼方法來修清淨、平等、覺呢?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啊!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歸納起來說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再歸納起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濃縮一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再濃縮一下,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部大藏經的總綱領。幾個人知道啊!我再告訴諸位,我們這一生既然決定要往生,跟阿彌陀佛就不要太客氣了,太客氣會誤事的。有人問蓮池大師:你教別人怎麼念佛?他說:我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問:你自己怎麼念?他說:我只念“阿彌陀佛”。人問:這是爲什麼?他說:我是決定要往生,客氣話就不要說了。“南無”是客氣話,意思是恭敬、禮拜、皈依。經上講的執持名號,名號是四個字,沒有“南無”,所以那些客氣話我就不要說了。還有人問,阿彌陀佛的像,我的房間、客廳可不可以供?我說統統可以供。爲什麼?因爲我想二六時中都不願離開阿彌陀佛,我一睜開眼睛,就要看到阿彌陀佛,使我的心得到真正清淨。 假如說我供在客廳裏、房間裏,阿彌陀佛說不恭敬呢?那麼恭敬好了,你念佛的因斷掉了,淨念相繼斷掉了,就不能往生了。爲了恭敬阿彌陀佛,還要搞輪回,這可是冤枉啊!這絕不是阿彌陀佛的意思。阿彌陀佛希望你快快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見面。我們爲了達到這個目的,阿彌陀佛的佛像和佛號,那裏都可以貼,那裏都可以供,不要顧忌!真正發願往生了,什麼顧忌都沒有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處處有障礙了。這部經是無障礙的法門。但是,我們要對那些還沒有生起信心,還沒有真正發願往生的人,應該勸他,不幹淨的地方不要供,應當恭敬一點,種一點善根。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包括兩願:“光明無量願”、“觸光安樂願”。在彌陀經裏,世尊爲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時,提出兩個解釋:“無量壽”、“無量光”。其實,“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梵文音譯的。梵文“阿”翻成中文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成“覺”,意思就是“無量覺”。無量包括太多太多,整個法界,一切心境、事理,無所不包。無量裏面,佛用壽與光作爲總代表。這很有意義。因爲光明遍照,代表空間;壽命叁紀(過去、現在、未來),代表時間。說時空,當然時空裏面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了。這個一切法統統要覺。覺就是都要知道,都要通達明了,覺而不迷。所以這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無量光壽是我們自己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德能。在佛的眼光當中,十法界的衆生與佛是平等的,無二無別。爲什麼會有十界差別呢?就是因爲衆生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叁樣東西越多,你就迷的越深,在十法界的地位就越低;如果迷的淺,你覺悟的程度就高了,你的地位也就提升了。聲聞——緣覺——菩薩——佛。到佛,就覺悟圓滿了。絲毫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了。阿彌陀佛這一願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

  “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阿彌陀佛怎麼能越過諸佛呢?實在講是真的超過。因爲每個人的願力不相同,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願,超過一切諸佛在因地所發的願。因此,他在果地上的成就也就特別地殊勝。世尊在本經中贊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贊歎到了極處,無以複加啦!

  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有沒有照到我們本人呢?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彌陀光明無所不在、無所不照啊!而我們自己跟阿彌陀佛的光連不上。爲什麼連不上?不是他的光明沒有照到我這裏,而是我們自己有障礙,把這個光明障礙住了。我們自己有業障,業障障礙了佛的光明。什麼叫“業”?“業”就是活動。我們一切的活動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事”的結果叫做“業”。活動有身、語、意叁大類。業有善業、惡業,不管善業、惡業,統統是障礙。障礙什麼呢?障礙你的清淨心。因爲清淨心裏沒有“業”。

  業障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妄想、執著。試問,我們有沒有妄想、執著?有妄想、執著,就是業障。妄想、執著越重,業障就越重;妄想、執著輕,業障就輕。一個學佛的人,業障習氣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你的修學就有進步,也就是有功德。積功累德,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然的話,“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用的。要想真正消除業障,使我們的妄想、執著、煩惱一天比一天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念《無量壽經》。在佛所有法門裏面,這個法門特別有效、快速、殊勝。這就是彌陀光明普照,彌陀光明絕勝諸佛。

  下面一句,“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這是比喻。其次的意義就是“觸光安樂”。“觸光安樂”用最淺顯的言語來說明,就是接受《無量壽經》,從今天起,依照《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來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爲。一個人每天反省,能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叫開悟。進一步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就叫修行。所以修行要在起心動念之處。真正修行要從根本上修。什麼叫根本呢?根本是心淨。心清淨,我們的語言就清淨,身體造作就清淨。裝模作樣,無濟于事,不能幫助你斷煩惱、出叁界。所以,要知道修行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彌陀光明照觸其身,就是接受這部經。我們在此宣說,雖然不是全經,只是其中一章、一段,甚至于一句,諸位聽了,心中能有感受,這就叫光明觸身。真正明白,真正從今天起覺悟了,發大願心,依照本經的方法來修學,這就是彌陀光明從今天起照觸我們的身體了。果然能夠作到“淨念相繼”,那就跟阿彌陀佛心連心了,跟阿彌陀佛溝通了,自自然然有感應。感應決定有,但是,感應不能求。不要求感應,只求心地清淨。心地清淨了之後,必然有感應。雖然感應,也不必宣揚。這很重要、很重要。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再提升自己的境界,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亂,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如果稍有一點感應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這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功夫馬上就失掉了,就退轉了。這就非常可惜。所以大家要牢記,保持你的清淨心,保持你的平等心,非常重要。真正能這樣作,身心清淨,幸福自來了。──這就是“慈心作善”。

  慈心從那裏來的,從清淨心流出來的。清淨心流露出來的叫大慈大悲。它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世間人不能說沒有慈悲,但是慈悲是有條件的。清淨心、平等心裏生出來的慈悲沒有條件,所以叫作“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跟佛與大菩薩用心沒有兩樣,這才是真正的“慈心作善”,不同于凡夫、二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這一小段是第十五願:“壽命無量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