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P3

  ..續本文上一頁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正覺。心清淨,實相般若就現前哪!

  由此可知,放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諸佛菩薩沒有別的本事,就是他能放下;世間人放不下的,他都放下了,本事就在此地。放下見思煩惱,就是放下六道輪回;放下貪、嗔、癡、慢,就是放下叁惡道。跟你講:“放下叁惡道。”“好!我要放下。”跟你講:“放下貪、嗔、癡。”就愁眉苦臉,覺得很難了。你不曉得叁惡道從哪裏來的嗎?叁惡道的業因就是貪、嗔、癡啊!果上我們沒有辦法放下,要從因上放下,因放下,果就沒有了。所以放下見思煩惱,就放下六道,六道就沒有了;放下塵沙無明,十法界就放下了。所以諸佛菩薩修的是什麼?就是修“看破、放下”!

  3、看破·放下得自在

  看破是學問,放下要功夫,這個功夫不是少林寺的武功,這是真功夫;果然能夠看破、放下,你的生活就自在了。“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得大自在。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世間人所講的幸福,有名無實,不是真的。世間人講的圓滿,也是有名無實,唯獨契入這個境界才是真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得到大自在。

  諸位要曉得,《心經》裏面,那個“自在”的境界深廣無限,不可思議啊!經上所舉的例子,像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就示現說什麼法,這只是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而已,說明他自在的樣子。實在講,他沒有一樣不自在!在生活裏,不論穿衣、吃飯點點滴滴,樣樣自在,經上所舉只是大端而已,不能細說,細說說不盡。不要說一尊佛說不盡,十方如來盡無量劫,也說不盡。這是事實,絕不是誇張。

  4、隨緣而不攀緣

  佛法的好處,好在哪裏?沒有人知道,因爲沒有人把它說出來。身爲佛弟子,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佛法的真相,明白的告訴大衆。我們得到這個利益,應當要與一切衆生分享,希望人人都得到這個利益,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

  爲什麼有本願?是自然而然的,是性德的流露啊!這裏頭沒有人督促,也沒有人鼓勵,自自然然會這麼做,正如經上所講的“大慈悲的流露”,不得已只好這樣說了——純屬自然。自己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緣而不攀緣,所以他永遠是大自在。隨緣裏面,一切事隨念成就,如同經上講的:極樂世界的菩薩,他方世界的菩薩,或是供養阿彌陀佛,或是供養十方諸佛,那個供具隨手而現,隨念而生。其實只要契入這個境界,你在這個世間一切生活,種種作爲,也是隨念而生,不假絲毫造作,你說他怎麼會不自在呢?

  得大自在;什麼時候會得到呢?你什麼時候看破、放下就得到。你能看破一分、放下一分,你就得到一分;你能看破兩分、放下兩分,你就得到兩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貪吝之人永遠得不到,永遠在打妄想。凡是損人利己的,當然是貪吝之人,他沒有貪吝之心,怎麼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有真實智慧的人,一定是看破、放下,舍己爲人。爲人,就是利益衆生,利益衆生是真正利益自己,自己得大自在啊!所以一定要懂得隨緣而不攀緣;爲什麼?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你要是攀緣,那你的清淨心完全沒有了。你在攀緣裏生煩惱、生知見,把你的真誠心完全覆蓋住了,顯示不出來;所以隨緣才好!

  (1)蓮池大師的風範

  古德無論是在家出家,都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淨宗的第一大德蓮池大師,明朝末年時候的人,他的《疏鈔》作得非常好,蕅益大師贊歎說:“博大精深!”蓮池大師早年在浙江時,大概在杭州雲棲寺附近,那時候還沒有建寺,他看了一塊地方很歡喜,看到山上風景很好,就在那裏搭了一個小茅篷,一個人住在那裏進修。他修行很如法,所謂“如法”就是依教奉行,佛在經上叫我們做的,我們就做,不叫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做。蓮池大師修得很如法,也就是一般人贊歎的德行高。高在哪裏?如法就高,不如法就不高。所以,附近的人對他很尊重,偏遠的學人對他也很尊敬仰慕,就想親近他,漸漸來了幾個人,沒地方住,再搭個小茅篷;以後人越來越多了,這才感動一些施主,看到這麼多出家人,修行這麼好,他們就來建道場。建寺安僧,出家人沒有操一點心啊!大概蓮池大師指點指點而已;你們要蓋就在這個地方蓋好了。一切殿宇都是大家發心蓋成的,所以他的大殿叫“神運殿”,不求自得的。

  就這樣子從幾十年到一百年當中,逐漸形成一個叢林,絕不是事先去規劃,事先規劃就是攀緣不是隨緣了;你在心裏面天天動腦筋、操心,想辦法去化緣,想辦法去找錢,你說這個心多累呀!哪來的自在?哪來的安樂?苦從哪裏來?自找苦吃啊!沒人拿苦給你吃,是你自己找的,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什麼時候需要,佛菩薩就什麼時候送來,現在爲什麼不送個大廟給你呢?佛菩薩現在送個大廟給你,就害死你了,爲什麼?增長你的貪、嗔、癡、慢,增長你的分別、執著。佛菩薩絕不幹這種事,絕不害衆生,只有魔才害衆生。

  所以諸位同學修行到有一個樣子,有一點成就的時候,魔就會來幹擾。“魔”不是青面獠牙,不是很恐怖的,如果樣子很恐怖,你老早就離開它了。魔現在你面前時,你會喜歡得不得了,因爲魔長得好、又有錢財、又有勢力,他會搞得你心不安,把你的清淨、平等、覺全搞光了,增長你的貪、嗔、癡、慢。自己如果不能自覺,魔現前時,你落入魔掌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爲他對我真好,真照顧我,這就是“魔”啊!

  魔跟佛的辨別,《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楞嚴經》實在講就是照妖鏡,你要是真能熟透的了解,那麼你所接觸的一切人物,他到底是佛是魔,你一眼就看清楚了。佛,決定是幫助你增長清淨、平等、覺,這是佛菩薩來護持。如果把清淨、平等、覺蓋覆住了,增長貪、嗔、癡、慢,你就要警覺到,你已經落入魔掌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佛在楞嚴會上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師是什麼?妖魔鬼怪。太多太多了,防不勝防啦!何況你沒有智慧、沒有定力、沒有福報,你怎樣防呢?你沒法子防啊!

  今天要想修福,說實在話,過去生中要不是累積深厚的善根福德,你到哪裏去修福!有財有勢的人多得很,都想修福,結果錢財都往土裏頭埋,都往海裏頭丟,都沈入海底,不起作用啊!哪裏能叫修福呢?所以如果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十句就太重要了,如果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句相違背,無論你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只是跟佛結個緣而已。如果你念佛能與這十句相應,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你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不是凡夫,經上說“如來第一弟子”,所指的就是你,你可以直下承當。

  5、念佛要與十德相應

  最後是念佛;佛在哪裏呢?前面九句都是佛。真誠是佛、清淨是佛、平等是佛、正覺是佛、慈悲是佛、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都是佛,而後你才曉得,這十句就是一句。正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差別與平等不二,分開來講十句是差別,合起來講是平等一味,這叫念佛。大家都曉得,古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什麼相應?就是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直到自在、隨緣都相應。聲聲佛號裏,都具足這個綱領,這才叫念佛人。口念阿彌陀佛,心裏面搞貪、嗔、癡、慢,那不是念佛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聲聲佛號都要相應哪!

  一句佛號裏,這十種德都圓融含攝,這才叫念佛人,這才叫修淨土。同學們問我是怎麼修的?沒有別的,我這一生所修的就是這十句,我與這十句相應。今天跟大家有緣,我把這個傳授給你們,宗門裏有《傳心法要》,這個跟《傳心法要》沒有兩樣。希望大家真正發菩提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大願。大願如果真想落實,要能實現,沒有這個心行,願心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真誠、慈悲之心,有看破、放下、念佛之行,你的願是真實的,你決定可以做到。

  最後,最要緊的“一就是十、十就是一”,任何一句裏頭都含攝其他九句,決定分不開的。所以句句都是圓融含攝,契入之後,真自在!真快樂!你自己會感覺到,非常明顯的感覺到,諸佛加持,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你會很明顯的感覺到,確確實實心想事成。我們今天心裏所想,都是打妄想,不能成功;爲什麼不能成功?不相應。你果然相應,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的時候不能兌現,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衆生沒福,一個就是現在還不需要。真有需要的時候,一動念就現前。

  6、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

  所以,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是善導大師給我們的教誨;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曆史上記載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有: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豐幹和尚,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彌陀化身來的,他老人家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自己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得到幸福,真正得到家庭美滿,事業成功順利,學這十句才真正能得到,離開這十句,都是有名無實,不是真實的。

  這十句二十個字,我們特別在美國作成銅牌,供養諸位同修,你們都已經拿到了。希望常常看,常常想到,懂得這裏頭的意思無限的深廣,不但任何一句含攝其余九句,任何一句都含攝一切諸佛無量的妙理,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能往這上去看,義趣無盡深廣。我們將來講經說法,勸導衆生,每一次談話的目的,無論談話時間長短、內容淺深,這一切都不論,我們教人什麼?這十句其中的一句,那你的方向、目標就正確了。言之有物啊!不會叫人聽了半天,不知道你在講些什麼,而真正能夠誘導一切衆生,趨向佛道。這十句字字句句都是佛道,大家要認真努力去做。國外有這麼多地方,邀請你們去講經,等待你們去弘法,因緣非常稀有,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

  

《傳心法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