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以为这就是直心,这就是真心,其实意思全错会了。什么叫真诚呢?清净是真诚。你想想:你的心清不清净?还被不被外面的境界污染,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还会不会动念头?还会动念头,就是凡夫不是圣人,功夫差远了,还要认真努力!
6、平等心是真诚
平等心是真诚心。平等是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分别就有高下,哪来的平等呢?从形象上来看,佛法说有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这个不平等。可是,佛教我们生佛平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从理上讲,当然是平等的,十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从事上讲平等不平等呢?事上讲还是平等。事上的平等,只有佛与大菩萨见到,我们凡夫见不到。凡夫为什么见不到呢?凡夫著相,一著相你就见不到了,凡夫在相上分别,虚妄分别啊!诸佛菩萨何以见得到呢?因为诸佛菩萨不著相。
譬如我们世间人,看得最贵重的是金刚钻,小小一粒价值就很高;如果把一个玻璃珠跟金刚钻放在一起,谁的眼睛看是平等呢?那些还不会走路的小朋友、婴儿,他的眼睛里是平等的。为什么他平等呢?他没有分别心,他看两个都一样,都好看!都好玩!成年人的心就有分别了:哎哟!这是金刚钻,那是玻璃珠。他的价值就不平等了。由此可知,不平等是从妄心里面产生的。你再仔细观察那些婴儿,你给他一块糖,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都吃得津津有味。为什么他都吃呢?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平等的。
所以佛门菩萨行里,有一个方法叫婴儿行,就是叫你学婴儿啊!婴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天真烂漫,你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去观察。诸佛菩萨没有分别心,虽有十法界这些现象存在,对他而言十法界是平等的。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差别里有平等观,平等里面有差别观,差别、平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了不二法门。你能入不二法门,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了,就是一真法界里的菩萨。你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你没有进入这个境界,你还是十法界的菩萨,你不能够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了,真正的功夫是在这里,这是真功夫、真修行啊!
所以诸位读《华严经》五十三参,你看看这五十三位善友,从他们的行迹上看,几乎看不到,几乎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功夫全用在内心里,就像经上讲的:从外面看好像没什么,都是心里面在用功!心里面用什么功呢?用清净的功夫、平等的功夫,这叫真精进啊!从表面上你看不出来。没有功夫的人当然看不出来;但是,有功夫的人还是看得出来。功夫比他高的人,看得很清楚;跟他一般的也能看清楚;那些不如他的就看不出来了。高层能看得清底下的,下面的看不到高层。
所以要晓得,平等心非常重要,你的心不清净,有污染,换句话说,三恶道决定有分;心要是不平等,就很难脱离六道轮回。经题上这些句子为什么把清净摆在第一,平等摆在第二,正觉摆在第三呢?因为染污是三恶道的业因,不平等是三善道的业因;不平等可以在三善道,他的业障没有那么重。不觉呢?不能出十法界。所以正觉摆在最后头。这个地方的正觉,不是阿罗汉所证的正觉,此地所讲的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境界,这在大乘经典里很多都是,你要仔细看清楚它的意思。
7、清净平等觉是三宝·是三自归的目标
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自归的方向、目标。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正觉是佛宝,一入佛门,开始学佛,就传授三归,就把这个方向、目标传给他,指出来给他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法门无量无边,诸位不要非常狭义地去看;参禅是个法门、持咒是法门、研教是法门、念佛是法门,这样看太窄小了。那么无量无边的法门究竟怎么讲法呢?穿衣是法门、吃饭是法门、一举手、一抬头都是法门;生活中,从早到晚点点滴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无量法门啊!无量法门都要与觉、正、净相应;换句话说,无量法门都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如果我们学佛、教人,只教这个狭义当中的狭义,难怪都不能成就啊!
这个事情说起来也不能怪我们,我们自己不晓得,上一代的老师,也没有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嘛!先人不善,无可怪乎!要是从经义里深深去体会,无量法门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无量法门就围绕在我们身边,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是,原来这就是无量法门,这叫修学大乘,这才是修行人啊!
8、清净·平等·正觉中自起大慈悲心
清净、平等、觉就是心的真诚,换句话说,真诚心决定是清净、平等、正觉。从清净、平等、觉里面一定生起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的生起,是自然的,法尔如是,自然而然啊!对人、对事、对物一切如是。看到东西摆得不正,你把它扶正,这是慈悲,不需要人教,不需要人提示。看到椅子不正,很自然就把它扶正,这是对物的慈悲;对事的慈悲,就是认真负责去做;对人的慈悲,是真诚的关怀与爱护,这些都是出于自性,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一丝毫的勉强。
四、行门
1、看破·放下是成道的关键
我们讲了这五条,还有后五条,这里要注意的是,后五条是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从哪里表现呢?从生活上。生活上的表现一定是看破;所谓看破,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清楚了。经上常讲:彻底觉悟了,那叫“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在看破里;看破之后,没有不放下的。为什么呢?底下一条讲自在,得大自在啊!你看心经,开头第一句:“观自在菩萨”,那个“观”是看破,观是智慧,是真实的智慧,宇宙人生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丝毫不染浊,不染浊并不是讲不受用,可以受用,一切都可以受用,因为一切都不染浊,所以那个受用叫“正受”,经上讲三昧;“三昧”是梵语,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跟我们目前的享受有什么不一样呢?在事上讲完全一样。我们穿衣,佛菩萨也穿衣;我们吃饭,他也吃饭,有什么两样呢?可是这里头确实有不一样之处,我们穿衣、吃饭执著,他穿衣、吃饭不执著;所以他穿衣、吃饭快乐自在,我们穿衣、吃饭很苦,不能称心如意,有一少一,麻烦就大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放不下啦!为什么放不下呢?没看破啊!所以落实在生活上,一定要真正看破,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你想要有这个功夫,在这十句里,必须认识清楚关键就在“看破、放下”。因为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前面的真诚心你就得不到;真诚心得不到,另一边的享受——正受,你也得不到。所以看破可以帮助放下,放下也可以帮助看破,这二法是相辅相成,互为增上啊!
看破帮助放下增上,放下又帮助看破增上,一直到如来果地,到究竟圆满。所以你要问:菩萨用的是什么功夫?“看破放下”都包括了。我们从大阶段来说,看破见思烦恼的弊病,你把它放下,你就升一级,就成阿罗汉了;阿罗汉再发现尘沙烦恼的弊病,把尘沙烦恼放下,他又升高一级,他当菩萨去了;菩萨再看到无明烦恼的弊病,无明再放下一品,他又提升一级,他当法身大士去了。所以你看破一品,放下一品,你就不断往上提升。其实有没有这些阶级呢?没有啊!阶级,佛为什么而说呢?是从你的烦恼成分上来说的。
修行人功夫越低下,烦恼就越重,越往上去烦恼越轻。为什么烦恼轻呢?放下而已嘛!菩萨修行有利根、钝根;钝根是什么呢?今天放一点点,明天再放一点点,这是渐修。那个利根的人晓得统统放下,一下子就生天,顿超当然就快了,就是这么回事。你要问哪个人是钝根、哪个人是利根?利根、钝根不是天生的,是你有没有彻底觉悟而已,彻底觉悟一下子全都放下,那就是利根;上根利智啊!所以要有赡量“舍”!舍就是放下。
2、放下无量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我教各位同学讲经的原则,提供你们参考的资料,你们只要取十分之一就好,十分之九要舍得放下,你要是看到句句都好,一样也不肯放下,那你的麻烦就大啦!所以要有胆量放下。佛法尚且要放下,何况非法呢?这个原理要懂!佛法大海,我们没有办法一口把它喝尽,要在佛法里成就,也只是在大海取一滴水而已,无量法门取一个法门,无量的经论取一部经论;一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世出世法都通了,你要问为什么都通了?因为清净、平等、觉。
你在一部经上不能得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就没有通,通的标准就在此地。这才晓得如果你涉猎许多法门,要想得到清净、平等,就很难。太难了!而且你所学的东西,都会变成世智辨聪。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而佛法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你要懂这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老师教诫的慈悲,他是真的想成就我们,而不是误导我们。如果他劝你什么都学,这个也好,那个也好,要你广学多闻,那么这个老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魔,怕你成就,故意害你的,这样搞让你一生不能成就;另外一种是无知,他本身也不懂,所以误导你;如果真正是善知识,他不会这么教;你不能接受,他就不教你,你肯接受,他一定教导你,不会误导你的,那才是真正善知识。
所以说佛法求的是什么?求的是清净、平等、觉。你们想想清净、平等、觉,是修一个法门、一部经容易得到?还是修许多法门,许多经论容易得到?这种经验我们都有,你们在此地短短三个月,这三个月的体验当中,都有这样的认识。你们过去在佛学院念四年,所学的课程样样都有,五花八门,回想四年学习的经验,跟此地三个月一门深入比较,不就知道了。是三个月学一样东西,有一点收获,有一点心得,还是过去四年学那些东西有心得、有受用呢?两相一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清净心生智慧啊!《金…
《传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