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以爲這就是直心,這就是真心,其實意思全錯會了。什麼叫真誠呢?清淨是真誠。你想想:你的心清不清淨?還被不被外面的境界汙染,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還會不會動念頭?還會動念頭,就是凡夫不是聖人,功夫差遠了,還要認真努力!
6、平等心是真誠
平等心是真誠心。平等是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分別就有高下,哪來的平等呢?從形象上來看,佛法說有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衆生,這個不平等。可是,佛教我們生佛平等,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從理上講,當然是平等的,十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從事上講平等不平等呢?事上講還是平等。事上的平等,只有佛與大菩薩見到,我們凡夫見不到。凡夫爲什麼見不到呢?凡夫著相,一著相你就見不到了,凡夫在相上分別,虛妄分別啊!諸佛菩薩何以見得到呢?因爲諸佛菩薩不著相。
譬如我們世間人,看得最貴重的是金剛鑽,小小一粒價值就很高;如果把一個玻璃珠跟金剛鑽放在一起,誰的眼睛看是平等呢?那些還不會走路的小朋友、嬰兒,他的眼睛裏是平等的。爲什麼他平等呢?他沒有分別心,他看兩個都一樣,都好看!都好玩!成年人的心就有分別了:哎喲!這是金剛鑽,那是玻璃珠。他的價值就不平等了。由此可知,不平等是從妄心裏面産生的。你再仔細觀察那些嬰兒,你給他一塊糖,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都吃得津津有味。爲什麼他都吃呢?他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平等的。
所以佛門菩薩行裏,有一個方法叫嬰兒行,就是叫你學嬰兒啊!嬰兒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天真爛漫,你從這些細微的地方去觀察。諸佛菩薩沒有分別心,雖有十法界這些現象存在,對他而言十法界是平等的。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差別裏有平等觀,平等裏面有差別觀,差別、平等是一不是二,這是入了不二法門。你能入不二法門,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了,就是一真法界裏的菩薩。你雖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你沒有進入這個境界,你還是十法界的菩薩,你不能夠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了,真正的功夫是在這裏,這是真功夫、真修行啊!
所以諸位讀《華嚴經》五十叁參,你看看這五十叁位善友,從他們的行迹上看,幾乎看不到,幾乎跟世間人沒什麼兩樣,功夫全用在內心裏,就像經上講的:從外面看好像沒什麼,都是心裏面在用功!心裏面用什麼功呢?用清淨的功夫、平等的功夫,這叫真精進啊!從表面上你看不出來。沒有功夫的人當然看不出來;但是,有功夫的人還是看得出來。功夫比他高的人,看得很清楚;跟他一般的也能看清楚;那些不如他的就看不出來了。高層能看得清底下的,下面的看不到高層。
所以要曉得,平等心非常重要,你的心不清淨,有汙染,換句話說,叁惡道決定有分;心要是不平等,就很難脫離六道輪回。經題上這些句子爲什麼把清淨擺在第一,平等擺在第二,正覺擺在第叁呢?因爲染汙是叁惡道的業因,不平等是叁善道的業因;不平等可以在叁善道,他的業障沒有那麼重。不覺呢?不能出十法界。所以正覺擺在最後頭。這個地方的正覺,不是阿羅漢所證的正覺,此地所講的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的境界,這在大乘經典裏很多都是,你要仔細看清楚它的意思。
7、清淨平等覺是叁寶·是叁自歸的目標
清淨、平等、覺就是叁寶;叁寶就是叁自歸的方向、目標。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正覺是佛寶,一入佛門,開始學佛,就傳授叁歸,就把這個方向、目標傳給他,指出來給他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法門無量無邊,諸位不要非常狹義地去看;參禅是個法門、持咒是法門、研教是法門、念佛是法門,這樣看太窄小了。那麼無量無邊的法門究竟怎麼講法呢?穿衣是法門、吃飯是法門、一舉手、一擡頭都是法門;生活中,從早到晚點點滴滴,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無量法門啊!無量法門都要與覺、正、淨相應;換句話說,無量法門都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如果我們學佛、教人,只教這個狹義當中的狹義,難怪都不能成就啊!
這個事情說起來也不能怪我們,我們自己不曉得,上一代的老師,也沒有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嘛!先人不善,無可怪乎!要是從經義裏深深去體會,無量法門就展現在我們眼前,無量法門就圍繞在我們身邊,點點滴滴,起心動念都是,原來這就是無量法門,這叫修學大乘,這才是修行人啊!
8、清淨·平等·正覺中自起大慈悲心
清淨、平等、覺就是心的真誠,換句話說,真誠心決定是清淨、平等、正覺。從清淨、平等、覺裏面一定生起大慈悲心,這個慈悲心的生起,是自然的,法爾如是,自然而然啊!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如是。看到東西擺得不正,你把它扶正,這是慈悲,不需要人教,不需要人提示。看到椅子不正,很自然就把它扶正,這是對物的慈悲;對事的慈悲,就是認真負責去做;對人的慈悲,是真誠的關懷與愛護,這些都是出于自性,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一絲毫的勉強。
四、行門
1、看破·放下是成道的關鍵
我們講了這五條,還有後五條,這裏要注意的是,後五條是落實在生活上,就是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從哪裏表現呢?從生活上。生活上的表現一定是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清楚了。經上常講:徹底覺悟了,那叫“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在看破裏;看破之後,沒有不放下的。爲什麼呢?底下一條講自在,得大自在啊!你看心經,開頭第一句:“觀自在菩薩”,那個“觀”是看破,觀是智慧,是真實的智慧,宇宙人生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絲毫不染濁,不染濁並不是講不受用,可以受用,一切都可以受用,因爲一切都不染濁,所以那個受用叫“正受”,經上講叁昧;“叁昧”是梵語,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跟我們目前的享受有什麼不一樣呢?在事上講完全一樣。我們穿衣,佛菩薩也穿衣;我們吃飯,他也吃飯,有什麼兩樣呢?可是這裏頭確實有不一樣之處,我們穿衣、吃飯執著,他穿衣、吃飯不執著;所以他穿衣、吃飯快樂自在,我們穿衣、吃飯很苦,不能稱心如意,有一少一,麻煩就大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放不下啦!爲什麼放不下呢?沒看破啊!所以落實在生活上,一定要真正看破,這是很不容易的事。你想要有這個功夫,在這十句裏,必須認識清楚關鍵就在“看破、放下”。因爲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前面的真誠心你就得不到;真誠心得不到,另一邊的享受——正受,你也得不到。所以看破可以幫助放下,放下也可以幫助看破,這二法是相輔相成,互爲增上啊!
看破幫助放下增上,放下又幫助看破增上,一直到如來果地,到究竟圓滿。所以你要問:菩薩用的是什麼功夫?“看破放下”都包括了。我們從大階段來說,看破見思煩惱的弊病,你把它放下,你就升一級,就成阿羅漢了;阿羅漢再發現塵沙煩惱的弊病,把塵沙煩惱放下,他又升高一級,他當菩薩去了;菩薩再看到無明煩惱的弊病,無明再放下一品,他又提升一級,他當法身大士去了。所以你看破一品,放下一品,你就不斷往上提升。其實有沒有這些階級呢?沒有啊!階級,佛爲什麼而說呢?是從你的煩惱成分上來說的。
修行人功夫越低下,煩惱就越重,越往上去煩惱越輕。爲什麼煩惱輕呢?放下而已嘛!菩薩修行有利根、鈍根;鈍根是什麼呢?今天放一點點,明天再放一點點,這是漸修。那個利根的人曉得統統放下,一下子就生天,頓超當然就快了,就是這麼回事。你要問哪個人是鈍根、哪個人是利根?利根、鈍根不是天生的,是你有沒有徹底覺悟而已,徹底覺悟一下子全都放下,那就是利根;上根利智啊!所以要有贍量“舍”!舍就是放下。
2、放下無量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教各位同學講經的原則,提供你們參考的資料,你們只要取十分之一就好,十分之九要舍得放下,你要是看到句句都好,一樣也不肯放下,那你的麻煩就大啦!所以要有膽量放下。佛法尚且要放下,何況非法呢?這個原理要懂!佛法大海,我們沒有辦法一口把它喝盡,要在佛法裏成就,也只是在大海取一滴水而已,無量法門取一個法門,無量的經論取一部經論;一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世出世法都通了,你要問爲什麼都通了?因爲清淨、平等、覺。
你在一部經上不能得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你就沒有通,通的標准就在此地。這才曉得如果你涉獵許多法門,要想得到清淨、平等,就很難。太難了!而且你所學的東西,都會變成世智辨聰。爲什麼呢?因爲你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而佛法的目的不爲別的,就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你要懂這個道理,然後你才曉得老師教誡的慈悲,他是真的想成就我們,而不是誤導我們。如果他勸你什麼都學,這個也好,那個也好,要你廣學多聞,那麼這個老師,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魔,怕你成就,故意害你的,這樣搞讓你一生不能成就;另外一種是無知,他本身也不懂,所以誤導你;如果真正是善知識,他不會這麼教;你不能接受,他就不教你,你肯接受,他一定教導你,不會誤導你的,那才是真正善知識。
所以說佛法求的是什麼?求的是清淨、平等、覺。你們想想清淨、平等、覺,是修一個法門、一部經容易得到?還是修許多法門,許多經論容易得到?這種經驗我們都有,你們在此地短短叁個月,這叁個月的體驗當中,都有這樣的認識。你們過去在佛學院念四年,所學的課程樣樣都有,五花八門,回想四年學習的經驗,跟此地叁個月一門深入比較,不就知道了。是叁個月學一樣東西,有一點收獲,有一點心得,還是過去四年學那些東西有心得、有受用呢?兩相一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清淨心生智慧啊!《金…
《傳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