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底限的;他那個底限是什麼呢?
決定往生。我下下品往生都可以,總要往生,所以它有個底限在。
如果爲大衆服務,自己不能往生,來生還要搞六道輪回,甚至于還搞叁惡道,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絕不是佛菩薩的意思。
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能入地獄嗎?
我們入地獄就不得了啊!你要當上地藏菩薩,可以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要知道地藏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這就是此地講的,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地藏菩薩是慧行菩薩,我們初學的人不能學他,初學的菩薩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統統恢複了,跟佛差不多,你就可以學慧行菩薩了。你來經營衆務,不怕、不礙事了。這說的是說佛菩薩。
我們曉得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來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次化身來是以作住持領衆的身分。還有作打雜的,他們也幹,可見他們這個心平等,並沒有在裏頭揀別、分別。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這兩個人在廚房打雜的,在廚房燒火、挑水。還有個豐幹和尚也在廚房打雜、舂米,侍候大衆。豐幹是阿彌陀佛。彌陀、文殊、普賢,在廚房裏打雜,來供養大衆啊!這就是什麼呢?營衆務。你想想古時候,這個道場真正有修道人,佛菩薩來侍候、照顧啊!因此佛門裏面任何一個人,我們都要以最恭敬的心看待,不曉得他是什麼身分啊!你不能說在這裏面掃地、端茶碗、招待客人的,你就瞧不起他;也許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你肉眼凡夫,看不出來啊!這是教我們對一切人要用平等心、真誠心來看待。
所以,修真誠、清淨、平等,從哪裏修呢?
佛門是最好的修學場所。因爲我們知道上上下下,有諸佛、菩薩、羅漢混雜在裏面,你也不認識、也不曉得他是什麼身分,所以只好一律平等恭敬,那就沒有錯誤,真的修福了。如果你有分別心,你在裏面不但是功德修不到,福德也修不到。所以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這個“樂”是愛好、喜歡——喜歡做一些拉拉雜雜的事務,這裏面有二十種過失。這一句“樂營衆務”四個字,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廣。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衆務。勤修佛道。
這是正答彌勒菩薩所問。彌勒菩薩問的目的在此,如果他能夠觀察、明了這個作務的過失,他自自然然就舍棄,就專心辦道去了。
彌勒。雲何名爲。二十種過。
這些經文我們都要細細去思惟、細心去體會,你才能明了佛的用意之所在。更應當自己要冷靜的反省——我有沒有這些毛病?有沒有這些習氣?這個非常重要啊!
一者。耽著世間。下劣之業。
“業”是事業,世間的事業。世間的事業太多、太廣了。不但在家的菩薩耽著世間的事業,出家的菩薩往往也被煩惱習氣所覆蓋了,也貪染世間的事業。
先要明了什麼叫“世間”?
“世間”就是六道;你經營、造作這種事業,不能出離六道輪回,這個事業都是世間的事業。你修善、積德、修福,來生當了大梵天王,我們這個世界上什麼帝王、總統比不上啊!差遠了。你當大梵天王,你還是世間事業。你才曉得這個世間事業的範圍有多大。“下劣事業”那就不好了。
“下劣”是什麼?
是六道裏面的叁惡道。
你所經營造作的是什麼事呢?
是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的事業,這叫“下劣之業”。哪些呢?
這經上講的很多很多,大家要細心體會。這裏面有一個總綱領——凡是幫助你增長貪、瞋、癡、慢、嫉妒的,就是下劣之業;凡是能夠幫助你減少貪、瞋、癡、慢的事業,就是佛事。諸位要記住,佛事一定是幫助人斷煩惱、開智慧、得清涼自在。如果與這個相反的,那就不是佛的事業了,真的是下劣之業啊!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冷靜的去反省。
二者。爲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
“輕賤”,人家既然是真正修道、真正用功,他不會找你、說你的過失。
那怎麼輕賤呢?
對你敬而遠之啊!這就是輕賤了。佛在《戒經》裏面教給弟子的——默擯。默擯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敬而遠之。我對你很尊敬,但我跟你保持遠距離,輕賤是這個意思。
叁者。亦爲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責。
“呵責”也是敬而遠之、默擯的意思;絕不是他看到你,把你教訓一頓、罵一頓,沒這個道理,不會的。勤修禅定的比丘就是修行的工夫比前面的深,前面是初學,真正有依教修行的人。這一條就是已經有相當工夫了,也就是得禅定,前面那個沒得禅定。要是依我們念佛人來講,第二條“讀誦修行”的是工夫成片;第叁條“勤修禅定”的,是得一心不亂,這工夫深了。他們對你都是敬而遠之。
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
這個是決定不免的。他心裏面常常念著他所經營的那些事業,這些事業都是六道輪回的事業,所以說他“心常發起”就是生起。“無始生死”,是習氣啊!內有習氣,外有環境,這不是好環境,是惡境,障道的境界啊!所以依舊不斷造作生死流轉、六道輪回的事業。
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
這說明出家難啊!出家舍棄世間一切營生的事業;世間人爲了要養活一家、養活自己,要作謀利的事業,叫營生的事業。出家了,這個事業舍掉了,你不要去謀生,你接受信徒的供養。
他們恭敬供養你的目的何在呢?
因爲出家人是福田,他到這兒來種福的。
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是不是福田?
如果不是福田,這些人到這兒來種,將來又長不出果實來,哪怎麼辦呢?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這一些施主,怎樣才能得福?
必須你自己修行證果了,他就得福。如果你修行不能證果,來生還搞六道輪回,那就對不起,將來要還債。現在這些供養你的人,全是債主,將來生生世世有得還哪!你收的供養愈多,那你還的時間愈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師大德不是嚇唬我們,句句都是實話。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白、謹慎,施主的供養,古時候講的是四事——飲食、衣服、臥具、生病時候的醫藥,這是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程度,我們可以接受,一心辦道。決定不能多余,有多余就是罪過;有多余的容易增長貪心,道業不能成就。我們今天講的是,我們修易行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真去得了,去不了還是要“披毛戴角還”。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有這個警覺心——同修們對我的供養,我衣食足了即可;多余的我們印經、做錄影帶、錄音帶、CD,贈送給全世界各道場學佛的同修們,這給他們結緣;我要“不了道”的時候,這些人將來都代我還啊!這個事先要搞清楚。所以你們個個都得到,供養都給你們分去了,將來要還帳的時候,你們統統都要代我還。自己固然要用功,但是要想著: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這個後路先要想好啊!必須做真正利益衆生的事業——幫助衆生覺悟、破迷開悟,這是真實的利益。所以這一條意思很深,這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的“信施”就是供養啊!
六者。于諸財物。心懷取著。
我們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習氣——對于財物還動不動心?還有沒有貪心?
要斷掉啊!
這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決定有害。真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啊!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
諸佛菩薩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有這個念頭就是攀緣心。怎麼會不障道呢!
道是什麼?
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決定妨礙嘛!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清淨,不是說你念佛念多少就能往生,沒這個事情啊!
古大德常說:你一天念佛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爲什麼呢?
不能往生嘛!
念佛是手段、方法,目的在哪裏呢?
清淨心。這個妄念一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打掉,是用這種方法,使我們的心得到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你有一絲毫取著的念頭、悭貪的念頭,你的心都不清淨了,這個不能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啊!問題都出在此地。
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
喜歡搞事務的事情,天天動腦筋,還要把事業擴大;世間人有這個念頭已經是大錯特錯了,出家人再有這個念頭,那就更錯了。譬如建道場。古人建道場,是按照實際的需要,有多少人需要用多少場地,這樣建法。不是預先建一個大道場,再去找人,沒有這個事情。你看從前叢林寺院的興起,看看山志,看看它曆史,最初都是開山祖師在這裏建小茅篷修道,他有道行,很多仰慕他的人,都來跟他一起修,人慢慢就多了,多了在旁邊再蓋一間;再多了,再蓋一間。所以一個叢林往往是幾十年、一二百年才形成的,他是爲了需要才建的,那個是對的。不是蓋了很大,再到處去找人,找的不合適,天天打架、吵嘴,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就是佛門裏面,這一些衆務跟從前都不一樣了;你仔細冷靜觀察,從前如法,現在出現了一些不如法的,這是我們要反省的。特別是現代高科技發達,不要再建大的道場,大道場的時代,會隨著歲月淘汰掉,不起作用了。
今天的道場是什麼呢?
國際網路。這是現代化的道場啊!我們需要多大的地方,這個房間已經太大了,我們在這兒講經,在這裏錄影,錄完之後,就送到國際網路,全世界只要有電腦,他一按紐,這畫面就出現了。十年之後,我相信手提的電腦像一本書這麼大,每個人身上都帶一個,無論在哪個地方,你只要按到訊號,這個地方講經活動就在你面前了,哪裏要跑到這兒來聽經,擠得一身臭汗啊!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打開電腦,逍遙自在的享受啊!
所以佛法要走在科技的前端,不需要再費這麼多力氣了,花這麼多冤枉錢。
這個錢是什麼?
埋在地下啦!變成死的,不能動了!能利益幾許衆生呢?這是現代學佛人必須要明了的。
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歎。
喜歡經營事業(衆務)的,常常憂慮他的事業如何來拓展。實在…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