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講他的錢幾輩子已經用不完了,還不夠還要去賺,這個念頭就錯了,這是增長貪、瞋、癡、慢。

  九者。其性狠戾。發言粗犷。

  地位高的人,講富貴之人;因爲他有財富、地位,于是乎在現代社會,就覺得值得驕傲啊!有幾個跟他身分、地位相當的!不相當的沒看在眼裏,待人接物常常輕慢人。他的言行態度,就此地講的“狠戾粗犷”,自己也許還不覺得。

  十者。心常懷念。勤修家業。

  他心裏面所念的是他家的事業,沒有念在道上,沒有想到衆生,只想到自己的家業,自己的小團體啊!這個就是增長我執、增長法執。佛法是破二執的,這兩種執著他是與日俱增。

  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

  這個“味”並不是指飲食。以廣義的來說,現在所講的物質的、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這個“諸味”兩個字裏面。“增長貪欲”;增長貪心,增長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

  對他沒有利益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他得不到名聞利養,他沒有興趣啊!他不會生歡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能夠得到名聞利養。

  

  十叁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

  “障礙”是障道,障礙你修道啊!他多生煩惱,當然障礙修道。

  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

  這是講出家的菩薩。喜歡經營衆務,他就喜歡接近在家信徒,常常接近在家信徒,給他們的關系拉好,這名利才能得的到啊!現在所謂的用盡心機去拉信徒,這是愚癡菩薩。這個現象在現代的佛門裏面很普,古老的社會裏沒有,我們沒有見到,老一代的法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但是到臺灣之後他們也變了!

  我過去受戒的時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他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出家,在江北一些寺院,因爲那個時候寺廟都有財産、有地、有山租給農夫去耕種,他們寺院收租,所以有固定的道糧。因此,寺院裏頭很清淨,不求信徒啊!信徒到寺廟裏燒香,寺院裏面的出家人真是眼觀鼻,鼻觀心,好像沒有看見一樣,不招待的。

  誰接待這些信徒呢?

  知客師。知客、照客他們有責任去招呼,不是這個職務的人,跟信徒一句話都不說的。

  你說那個道場多麼清淨、多麼莊嚴!

  不像現在一個外面的客人來了,從住持和尚到住衆統統都忙得一團轉了!

  爲什麼呢?

  唯恐得罪信徒啊!這是因爲現在道場裏頭沒有收入、沒有恒産,這是經濟環境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寺廟裏頭自己有道糧、有收入,所以可以不理會信徒的。現在信徒變成衣食父母,要靠他們,那還得了,哪敢得罪啊!可是常常跟他們往來,道業沒有了,真的是佛在此地講的耽著世間下劣之業啊!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其中得失、利害,我們總要多想一想,應當怎麼去做。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

  成天爲衣食去奔波、去煩惱,可見得把修道這個事情當做幌子,做個模樣了,不是認真去做。

  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

  口裏面所說的,常常談論的都是世間事。

  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

  “非法”是與正法相違背的言論。你跟他們接觸談話之中,十句話裏頭幾乎有九句是世間世話。

  十八者。恃營衆務。而起憍慢。

  “恃”是仗著。仗著他很會經營,他的事業比別人做得成功,于是起傲慢的心、傲慢的態度,瞧不起人了。

  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

  伺求人過。專門看別人的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二十者。于說法者。心懷輕賤。

  對于真正說法修行人,他瞧不起,認爲沒有他的成就大,他經營這個事業,經營得法。

  佛爲我們說出這二十種,實在講我們一看就曉得是二十大類,每一類裏頭不曉得有多少過失;

  彌勒。是爲菩薩。樂營衆務。二十種過。

  ②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這些經文都是很重要的開示,對我們現代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真的是救命的特效藥啊!所以佛每在長行之後都有偈頌。偈頌除了重頌長行之外,還有補充的意思在裏頭。我們不能把經讀熟,這個偈頌最好都能夠背誦,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工夫。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如不如法?如《法像經》上佛教訓我們哪些應該做的,哪些不應該做的。佛教給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該做的,我們就不去做,這就如法。佛教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偏偏去做;教我們應該做的,而懈怠、懶散不去做,那就是不如法。請看下面經文:

  安住下劣業。

  這是你心安住在世法,不但是世間這些事業,而是世間下劣之業。這個下劣就是增長貪、瞋、癡、慢、嫉妒這些事業。

  遠離殊勝行。

  “殊勝行”,可以指一般大乘佛法都是殊勝行,但是本經最後是結歸淨土。因爲本經明顯結歸淨土,那殊勝行我們就可以把它看做修淨土,也就是一心求生淨土;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遠離了,這真可惜啊!

  

  退失大利益。

  這個“大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啊!這是真實的大利益,世出世間一切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可知“耽著衆務”過失有這樣的嚴重。

  樂讀誦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責。是名衆務過。

  前面這一句,是指熟悉教誨的這一些人;“修禅定”是依教修行真幹的這些人。此地禅定不一定是指修禅,是指那個真正修行的人,它是廣義而不是狹義的。佛法的修持,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裏面給我們講無量法門。無量也好,八萬四千也好,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

  修的是什麼呢?

  統統修的是戒、定、慧。而戒、定、慧叁學當中,定是樞紐,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得定了自然就開智慧。所以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禅定;這個禅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念佛也是修禅定,佛在《大集經》上講得很明白,“念佛是無上深妙禅”。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所以這一句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們對你是敬而遠之啊!

  常行生死業。舍離解脫因。虛受于信施。是名衆務過。

  “常行”,你經常所幹的是什麼?

  “生死業”,這六道輪回的事業。

  什麼是生死、輪回事業呢?

  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唯識裏講的六個根本煩惱,只要與這六個根本煩惱相應的一切事業,都是輪回生死業。你幹這個事業,當然解脫的因你忘掉了。“舍離解脫因”,“解脫因”是戒、定、慧。“虛受于信施”,你接受的這些供養,將來要還債啊!你不是真正的福田啊!

  樂受諸財寶。不得生憂惱。住于下劣行。是名衆務過。

  貪愛世間的財寶,得到的時候,就歡喜、驕傲;得不到的時候就生氣、憂惱。這一種心理、思想、行爲都是下劣行,這個下劣行就是生死業,就是叁途六道之行啊!

  

  是人多愛染。往來淫女家。如鳥入樊籠。是名衆務過。

  這一首是比喻。第一句,這個人多愛染、貪愛;貪愛汙染了心性。這個意思是內有煩惱——貪、瞋、癡、慢內煩惱很重啊!“往來淫女家”,這一句是說外面有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麼不墮落呢?就好像鳥被人關到籠裏去了,“如鳥入樊籠”是比喻墮惡道,這就被牽入叁惡道去了。

  常憂歎家業。恒懷熱惱心。出言人不信。是名衆務過。

  他經常憂慮的是他的家業。世法、出世法都講家業,尤其是現在的道場。古時候道場有不少叫“十方道場”,不是屬于某個人的,只要是規規矩矩的出家人,都可以挂單,都可以在一塊共修。現在這一些道場,出家人都有所有權狀,都變成家業了。哪一個是出家了!手上沒有所有權狀的人出了家,沒家了;有一張所有權狀的人都入了家。這不能不覺悟啊!實在你不讀經不曉得問題的嚴重,不知道將來禍害的慘烈啊!佛在經上不欺騙我們啊!我已經七十歲,快要走了,所以我給你們講的是真話,我時時刻刻都准備走啊!所以我不屬于這個世界的人,我看這個世界比較看得清楚,局外人啊!這個世間對我沒有利害了,正是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學佛要能夠超出、超越這個世界,這個世間跟我不相幹,沒事了,你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就清楚了。這是指心裏面常常有憂惱,說話人家不能相信。

  不受尊者教。違矩而輕賤。毀犯清淨戒。是名衆務過。

  善知識、佛菩薩的教誨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違矩”是犯規矩;“毀犯”是指犯戒。世出世間的法總是想辦法投機取巧,回避而不能守法,這都是錯誤的,都是衆務引起的過失。

  其心多憶想。勤營于世業。不能修智斷。是名衆務過。

  他心裏面妄念很多,都是想他所經營事業的利害得失,因此他“不能修智斷”。“智”是智慧,能破無明;“斷”是修定,能斷煩惱。這就是說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他的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

  

  貪心恒熾盛。

  “恒”是恒常。這個貪心是天天增長。

  樂著于諸味。

  這個世間五欲、六塵享受的,他貪著這些味道。

  曾無知足心。

  永無饜足。你才曉得,這種人他的日子過得也很辛苦啊!勞勞碌碌到壽命終了,一樣也帶不去,真是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得利生歡喜。無利便憂惱。貪吝無仁心。是名衆務過。

  “仁”是仁慈,就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啊!

  惱害無慈愍。

  他對于一切衆生,只是貪吝;奪取一切人的利益,自己來享受,哪裏有慈悲、有憐愍衆生呢!

  增長諸惡業。愛蔓相纏縛。是名衆務過。

  “愛”是貪愛,就是煩惱。貪、瞋、癡、慢纏繞著他。

  遠離于師長。親近惡知識。擯斥持戒人。是名衆務過。

  善知識、好的老師他遠離了。

  爲什麼呢?

  志趣不相投啊!

  “惡知識”他很喜歡接近;惡知識是什麼?

  教你怎樣獲得名聞利養,怎樣去貪、瞋、癡,這個正跟他志同道合。持戒的人跟他所修、所學的不相應,當然排斥。

  晝夜無余想。唯念求衣食。不樂諸功德。是名衆務過。

  這一首意思好懂。

  常問世間智。不樂出世言。耽愛于邪說。是名衆務過。

  這就是平常的…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