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他的钱几辈子已经用不完了,还不够还要去赚,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增长贪、瞋、痴、慢。
九者。其性狠戾。发言粗犷。
地位高的人,讲富贵之人;因为他有财富、地位,于是乎在现代社会,就觉得值得骄傲啊!有几个跟他身分、地位相当的!不相当的没看在眼里,待人接物常常轻慢人。他的言行态度,就此地讲的“狠戾粗犷”,自己也许还不觉得。
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
他心里面所念的是他家的事业,没有念在道上,没有想到众生,只想到自己的家业,自己的小团体啊!这个就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佛法是破二执的,这两种执着他是与日俱增。
十一者。爱着诸味。增长贪欲。
这个“味”并不是指饮食。以广义的来说,现在所讲的物质的、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这个“诸味”两个字里面。“增长贪欲”;增长贪心,增长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
对他没有利益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他得不到名闻利养,他没有兴趣啊!他不会生欢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能够得到名闻利养。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
“障碍”是障道,障碍你修道啊!他多生烦恼,当然障碍修道。
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这是讲出家的菩萨。喜欢经营众务,他就喜欢接近在家信徒,常常接近在家信徒,给他们的关系拉好,这名利才能得的到啊!现在所谓的用尽心机去拉信徒,这是愚痴菩萨。这个现象在现代的佛门里面很普,古老的社会里没有,我们没有见到,老一代的法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但是到台湾之后他们也变了!
我过去受戒的时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他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出家,在江北一些寺院,因为那个时候寺庙都有财产、有地、有山租给农夫去耕种,他们寺院收租,所以有固定的道粮。因此,寺院里头很清净,不求信徒啊!信徒到寺庙里烧香,寺院里面的出家人真是眼观鼻,鼻观心,好像没有看见一样,不招待的。
谁接待这些信徒呢?
知客师。知客、照客他们有责任去招呼,不是这个职务的人,跟信徒一句话都不说的。
你说那个道场多么清净、多么庄严!
不像现在一个外面的客人来了,从住持和尚到住众统统都忙得一团转了!
为什么呢?
唯恐得罪信徒啊!这是因为现在道场里头没有收入、没有恒产,这是经济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寺庙里头自己有道粮、有收入,所以可以不理会信徒的。现在信徒变成衣食父母,要靠他们,那还得了,哪敢得罪啊!可是常常跟他们往来,道业没有了,真的是佛在此地讲的耽着世间下劣之业啊!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其中得失、利害,我们总要多想一想,应当怎么去做。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
成天为衣食去奔波、去烦恼,可见得把修道这个事情当做幌子,做个模样了,不是认真去做。
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
口里面所说的,常常谈论的都是世间事。
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
“非法”是与正法相违背的言论。你跟他们接触谈话之中,十句话里头几乎有九句是世间世话。
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
“恃”是仗着。仗着他很会经营,他的事业比别人做得成功,于是起傲慢的心、傲慢的态度,瞧不起人了。
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
伺求人过。专门看别人的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
对于真正说法修行人,他瞧不起,认为没有他的成就大,他经营这个事业,经营得法。
佛为我们说出这二十种,实在讲我们一看就晓得是二十大类,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过失;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些经文都是很重要的开示,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真的是救命的特效药啊!所以佛每在长行之后都有偈颂。偈颂除了重颂长行之外,还有补充的意思在里头。我们不能把经读熟,这个偈颂最好都能够背诵,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工夫。知道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如不如法?如《法像经》上佛教训我们哪些应该做的,哪些不应该做的。佛教给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该做的,我们就不去做,这就如法。佛教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偏偏去做;教我们应该做的,而懈怠、懒散不去做,那就是不如法。请看下面经文:
安住下劣业。
这是你心安住在世法,不但是世间这些事业,而是世间下劣之业。这个下劣就是增长贪、瞋、痴、慢、嫉妒这些事业。
远离殊胜行。
“殊胜行”,可以指一般大乘佛法都是殊胜行,但是本经最后是结归净土。因为本经明显结归净土,那殊胜行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修净土,也就是一心求生净土;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远离了,这真可惜啊!
退失大利益。
这个“大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啊!这是真实的大利益,世出世间一切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可知“耽着众务”过失有这样的严重。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前面这一句,是指熟悉教诲的这一些人;“修禅定”是依教修行真干的这些人。此地禅定不一定是指修禅,是指那个真正修行的人,它是广义而不是狭义的。佛法的修持,一般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给我们讲无量法门。无量也好,八万四千也好,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
修的是什么呢?
统统修的是戒、定、慧。而戒、定、慧三学当中,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得定了自然就开智慧。所以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禅定;这个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佛在《大集经》上讲得很明白,“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一句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们对你是敬而远之啊!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常行”,你经常所干的是什么?
“生死业”,这六道轮回的事业。
什么是生死、轮回事业呢?
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唯识里讲的六个根本烦恼,只要与这六个根本烦恼相应的一切事业,都是轮回生死业。你干这个事业,当然解脱的因你忘掉了。“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戒、定、慧。“虚受于信施”,你接受的这些供养,将来要还债啊!你不是真正的福田啊!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贪爱世间的财宝,得到的时候,就欢喜、骄傲;得不到的时候就生气、忧恼。这一种心理、思想、行为都是下劣行,这个下劣行就是生死业,就是三途六道之行啊!
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是比喻。第一句,这个人多爱染、贪爱;贪爱污染了心性。这个意思是内有烦恼——贪、瞋、痴、慢内烦恼很重啊!“往来淫女家”,这一句是说外面有诱惑。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怎么不堕落呢?就好像鸟被人关到笼里去了,“如鸟入樊笼”是比喻堕恶道,这就被牵入三恶道去了。
常忧叹家业。恒怀热恼心。出言人不信。是名众务过。
他经常忧虑的是他的家业。世法、出世法都讲家业,尤其是现在的道场。古时候道场有不少叫“十方道场”,不是属于某个人的,只要是规规矩矩的出家人,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在一块共修。现在这一些道场,出家人都有所有权状,都变成家业了。哪一个是出家了!手上没有所有权状的人出了家,没家了;有一张所有权状的人都入了家。这不能不觉悟啊!实在你不读经不晓得问题的严重,不知道将来祸害的惨烈啊!佛在经上不欺骗我们啊!我已经七十岁,快要走了,所以我给你们讲的是真话,我时时刻刻都准备走啊!所以我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我看这个世界比较看得清楚,局外人啊!这个世间对我没有利害了,正是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佛要能够超出、超越这个世界,这个世间跟我不相干,没事了,你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就清楚了。这是指心里面常常有忧恼,说话人家不能相信。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善知识、佛菩萨的教诲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违矩”是犯规矩;“毁犯”是指犯戒。世出世间的法总是想办法投机取巧,回避而不能守法,这都是错误的,都是众务引起的过失。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心里面妄念很多,都是想他所经营事业的利害得失,因此他“不能修智断”。“智”是智慧,能破无明;“断”是修定,能断烦恼。这就是说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他的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
贪心恒炽盛。
“恒”是恒常。这个贪心是天天增长。
乐着于诸味。
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享受的,他贪着这些味道。
曾无知足心。
永无饜足。你才晓得,这种人他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啊!劳劳碌碌到寿命终了,一样也带不去,真是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仁”是仁慈,就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啊!
恼害无慈愍。
他对于一切众生,只是贪吝;夺取一切人的利益,自己来享受,哪里有慈悲、有怜愍众生呢!
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爱”是贪爱,就是烦恼。贪、瞋、痴、慢缠绕着他。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善知识、好的老师他远离了。
为什么呢?
志趣不相投啊!
“恶知识”他很喜欢接近;恶知识是什么?
教你怎样获得名闻利养,怎样去贪、瞋、痴,这个正跟他志同道合。持戒的人跟他所修、所学的不相应,当然排斥。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意思好懂。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平常的…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