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30

  ..续本文上一页言论,都是世间话,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他喜欢这些邪说。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自己仗着自己的一些技能、办事的能力,我们今天讲办事的能力很强啊!在一些事业上,他的确有出人头地的成就,仗着这个生起骄慢之心,轻视这些修行人。底下是比喻,“犹如狂醉人”。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不自见”,不见自己过,专门找别人的过失。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轻视修行的人、轻视说法的人。佛在本经一开端就说出:一个愚痴的菩萨,轻慢、诽谤两个说法的比丘,结果他的罪业是堕阿鼻地狱、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人间的时间算是一千八百万年啊!所以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几天、几个小时的诽谤,将来地狱里头要受这么长的罪。诸位要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千八百万年是我们人间的时间,但是他在地狱里面受罪,所感受的那个时间是无量劫啊!我们谚语里头常讲“度日如年”,看到这个时间好像不很长——一千八百万年,他在那里面感受的是无量劫。所以这个罪业不能造啊!不要看到这个经想:佛大概是吓唬我们的,希望我们不要作。哪有这种情形啊!那你就错了。将来你的堕落,那真叫自作自受。佛真的慈悲,都把事实真相给说出来了,你还不相信,还要造作,那你怪谁啊!阿鼻地狱佛也不能救啊!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前面两句是总结以上所讲的,总而言之都是下劣业,都是无量无边的过失。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会喜欢这个事情,去干这种事情呢?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清净殊胜”,如果你不细心去体会,你得不到。果然能够如法修行,可以得到啊!

  前两天香港有一位同修;早年我在香港讲经,她是我们听众之一。前天到这边来看馆长,我们一看,她不错,她的相貌变了,变好了,修行真的有一点成绩。成绩是什么?成绩在样子上。体质、健康、相貌转变了,容光焕发;这是你修行外表啊!人一看就晓得了。这一个人很难得。我那个时候讲经,提到真的修行人要修清净心。真要修清净心,最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远离。她真听了,好像十一、二年没有看过报纸、电视,她是很快乐。她说:我什么都不晓得,每一天天下太平,欢欢喜喜,什么都不知道。她说:香港发生什么事情来问她,她都不知道,她只晓得念阿弥陀佛,每一天生活得很快乐,什么事也没有,她从这个地方得清净心的。所以这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害死人啊!你每天看这些东西,你的心怎么能静得下来?怎么能够不胡思乱想?所以要真的想求“清净殊胜”,这个“殊胜”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是下定决心:我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你要依教奉行啊!

  古时候寺院、庵堂、道场都建在深山里,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避免这一些妨碍。现在不行了,现在纵然在高山上,电视机还是可以放上去啊!真麻烦啊!人愈来愈辛苦,愈来愈可怜。现在小孩童年的幸福没有了,他天天看电视,一出生就看电视,所以往往七、八个月大的小孩就会察言观色,就会讨好大人;童心没有了、天真没有了,这真可惜啊!所以人怎么可以再来啊!不能再来了,太苦了。在从前农业社会,童年天真的时候,大概总能保持到十五、六岁;十二、三岁是很正常的。十二、三岁,人情世故不懂啊!真是一片赤诚、一片天真啊!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再也见不到了。从前念书快乐啊!现在念书好辛苦啊!所以我看到学生背个大书包上学校,就想到不能做人啊!做人,唉唷!要上学念书太辛苦了,这决定不能再来。再到这个世间来,一定要成佛、成菩萨乘愿再来;业力再来不得了,人生太苦了。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决定是选择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选择修清净心啊!这里头重要的要领,就是——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不放下是愚痴。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是故明智人。当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这两首偈,前半首容易懂,后半首是比喻。用尽了心机经营世间的事业,是得不偿失。现在就是拿佛法也当世间事业来经营,这是现在很普遍的现象了。把佛法当作世间事业来经营,这是得不偿失。因为你得到的一点点,损失的那是说之不尽——损失是你将来所背负的果报。怎么得了!所以明白人、智慧人决定把这个放下。“当舍下劣”;“舍”就是放下;决定不干这个事情。

  百丈大师跟马祖,是中国丛林的创始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里重要的第一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人家这一句话是与道相应。

  出家修行修什么?

  清净心。身心清净、环境清净,这个叫最为兴盛。也就是这个道场将来有多少人开悟、多少人往生、多少人证果,这是兴盛;不在乎信徒多、香火盛。信徒再多、香火再盛,一个往生的都没有,个个都往三途去了,你算什么兴盛?这诸位要知道。所以道场重质,不重量,要紧的是真正有成就的人。现在这个道场能有一、二个成就,那这道场真的就有真实的功德了,就是信徒真正的福田了。如果道场是将来一个往生的都没有,那就不得了,那个果报就如佛在此经所说的。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这是弥勒菩萨听佛一番开示之后,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说:这一些初业的愚痴菩萨,把最殊胜的诸佛如来所传的第一法门,当面错过,而不肯修学,去搞这些世间下劣之事,这个人真的是没有智慧,真的是“觉慧微浅”,他不曾觉悟啊!到这个地方是一段。

  (九)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

  底下这一段是说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佛说这不是出家人。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

  这个地方关键是“实言”两个字;佛讲真实话。

  若有菩萨。

  这都是讲初业菩萨,就是我们现在初发心的。第一个是:

  不修诸行。

  “行”是行为。我们的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是意业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有过失,要根据佛在经上讲的教训把它修正过来,经典上说的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第二、

  不断烦恼。

  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断烦恼。烦恼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诸位烦恼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心里头很清楚、明白,心里生智慧,与佛决定有感应道交。第三、

  不习禅诵。

  “禅诵”是讲修行啊!如教修行,就禅诵两个字包括了。第四、

  不求多闻。

  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只要把前面三条做到就行了。第四条怎么做呢?第四条是“重复多闻”。我们今天是一门深入啊!一部《无量寿经》我每天读几遍,天天不间断,年年不间断,这是多闻,这个多闻不是“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是谁的事情呢?

  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无明,证得法身了,那个时候是广学多闻。初业菩萨这个多闻是“重复多闻”,意思决定不能搞错。如果这四样都不干的话,

  我说是人。非出家者。

  佛说这个人不是真的出家人——身出家,心没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啊!在家菩萨要能够做到这四句,佛也承认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要紧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佛在这部经上一开端,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四众弟子,不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的十二种毛病,这十二种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内容。这些毛病的病根都发生在业障深重。

  什么叫做业障?

  业,就是造作。造作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是造作;身体一举一动也是造作;心里面所有的念头还是造作。所以佛讲身、语、意这三桩,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统统都包括了,这叫三业。一切造作大别可以分为善业、恶业与净业。

  善、恶业都是障啊!

  障什么呢?

  障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啊!

  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业障!无始劫以来业障就很重很重了,在这一生中可以说一直活到今天,依旧是天天在造业。学佛了,佛教给我们离开一切善、恶业,修净业。

  我们真的修了净业吗?

  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修净业了——我每天念几部《无量寿经》、几遍《弥陀经》、念几声佛号,这就修净业了。“净业”是心清净。你心不清净,念佛也是在造业、读经还是在造业,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

  非常难讲。仔细展开经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这是根本的原因——业障深重。

  消除业障从哪里消起?

  多少人没找出门道!

  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第一不求他过,第二不举人罪。从这里消起,真正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第二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我们想想对不对呢?非常正确啊!这业障消不掉,是口业。

  天天心里面专看别人毛病,口里头天天说人是非,你还修什么行?

  所以念佛、读经都不是净业。

  《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三大纲领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啊!跟这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去作佛,那么你要从哪个地方做起。要记住佛在这部经上的教训,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这两句摆在最前端,说明这个最重要啊!还是看别人毛病、说别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讲的,你的罪业太重,…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