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論,都是世間話,與了生死、出叁界毫不相幹,他喜歡這些邪說。
自恃知衆務。輕慢諸比丘。猶如狂醉人。是名衆務過。
自己仗著自己的一些技能、辦事的能力,我們今天講辦事的能力很強啊!在一些事業上,他的確有出人頭地的成就,仗著這個生起驕慢之心,輕視這些修行人。底下是比喻,“猶如狂醉人”。
常伺求他短。不自見其過。輕毀有德人。是名衆務過。
“不自見”,不見自己過,專門找別人的過失。
如是愚癡者。無有善方便。輕慢說法者。是名衆務過。
輕視修行的人、輕視說法的人。佛在本經一開端就說出:一個愚癡的菩薩,輕慢、誹謗兩個說法的比丘,結果他的罪業是墮阿鼻地獄、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人間的時間算是一千八百萬年啊!所以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幾天、幾個小時的誹謗,將來地獄裏頭要受這麼長的罪。諸位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一千八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但是他在地獄裏面受罪,所感受的那個時間是無量劫啊!我們諺語裏頭常講“度日如年”,看到這個時間好像不很長——一千八百萬年,他在那裏面感受的是無量劫。所以這個罪業不能造啊!不要看到這個經想:佛大概是嚇唬我們的,希望我們不要作。哪有這種情形啊!那你就錯了。將來你的墮落,那真叫自作自受。佛真的慈悲,都把事實真相給說出來了,你還不相信,還要造作,那你怪誰啊!阿鼻地獄佛也不能救啊!
如是下劣業。具足諸過失。何有智慧人。愛樂而修習。
前面兩句是總結以上所講的,總而言之都是下劣業,都是無量無邊的過失。一個有智慧的人怎會喜歡這個事情,去幹這種事情呢?
清淨殊勝業。具足諸功德。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清淨殊勝”,如果你不細心去體會,你得不到。果然能夠如法修行,可以得到啊!
前兩天香港有一位同修;早年我在香港講經,她是我們聽衆之一。前天到這邊來看館長,我們一看,她不錯,她的相貌變了,變好了,修行真的有一點成績。成績是什麼?成績在樣子上。體質、健康、相貌轉變了,容光煥發;這是你修行外表啊!人一看就曉得了。這一個人很難得。我那個時候講經,提到真的修行人要修清淨心。真要修清淨心,最好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都遠離。她真聽了,好像十一、二年沒有看過報紙、電視,她是很快樂。她說:我什麼都不曉得,每一天天下太平,歡歡喜喜,什麼都不知道。她說:香港發生什麼事情來問她,她都不知道,她只曉得念阿彌陀佛,每一天生活得很快樂,什麼事也沒有,她從這個地方得清淨心的。所以這一些報紙、雜志、電視害死人啊!你每天看這些東西,你的心怎麼能靜得下來?怎麼能夠不胡思亂想?所以要真的想求“清淨殊勝”,這個“殊勝”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是下定決心: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你要依教奉行啊!
古時候寺院、庵堂、道場都建在深山裏,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避免這一些妨礙。現在不行了,現在縱然在高山上,電視機還是可以放上去啊!真麻煩啊!人愈來愈辛苦,愈來愈可憐。現在小孩童年的幸福沒有了,他天天看電視,一出生就看電視,所以往往七、八個月大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會討好大人;童心沒有了、天真沒有了,這真可惜啊!所以人怎麼可以再來啊!不能再來了,太苦了。在從前農業社會,童年天真的時候,大概總能保持到十五、六歲;十二、叁歲是很正常的。十二、叁歲,人情世故不懂啊!真是一片赤誠、一片天真啊!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再也見不到了。從前念書快樂啊!現在念書好辛苦啊!所以我看到學生背個大書包上學校,就想到不能做人啊!做人,唉唷!要上學念書太辛苦了,這決定不能再來。再到這個世間來,一定要成佛、成菩薩乘願再來;業力再來不得了,人生太苦了。
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決定是選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決定選擇修清淨心啊!這裏頭重要的要領,就是——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不放下是愚癡。
若樂下劣業。智者當呵責。如人舍多財。貪求于少分。是故明智人。當舍下劣業。應求勝上法。諸佛常稱歎。
這兩首偈,前半首容易懂,後半首是比喻。用盡了心機經營世間的事業,是得不償失。現在就是拿佛法也當世間事業來經營,這是現在很普遍的現象了。把佛法當作世間事業來經營,這是得不償失。因爲你得到的一點點,損失的那是說之不盡——損失是你將來所背負的果報。怎麼得了!所以明白人、智慧人決定把這個放下。“當舍下劣”;“舍”就是放下;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百丈大師跟馬祖,是中國叢林的創始人。“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裏重要的第一條就是:“叢林以無事爲興盛。”人家這一句話是與道相應。
出家修行修什麼?
清淨心。身心清淨、環境清淨,這個叫最爲興盛。也就是這個道場將來有多少人開悟、多少人往生、多少人證果,這是興盛;不在乎信徒多、香火盛。信徒再多、香火再盛,一個往生的都沒有,個個都往叁途去了,你算什麼興盛?這諸位要知道。所以道場重質,不重量,要緊的是真正有成就的人。現在這個道場能有一、二個成就,那這道場真的就有真實的功德了,就是信徒真正的福田了。如果道場是將來一個往生的都沒有,那就不得了,那個果報就如佛在此經所說的。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舍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爲少智。覺慧微淺。
這是彌勒菩薩聽佛一番開示之後,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說:這一些初業的愚癡菩薩,把最殊勝的諸佛如來所傳的第一法門,當面錯過,而不肯修學,去搞這些世間下劣之事,這個人真的是沒有智慧,真的是“覺慧微淺”,他不曾覺悟啊!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九)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禅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
底下這一段是說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禅誦、不求多聞,佛說這不是出家人。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
這個地方關鍵是“實言”兩個字;佛講真實話。
若有菩薩。
這都是講初業菩薩,就是我們現在初發心的。第一個是:
不修諸行。
“行”是行爲。我們的言語是口業的行爲;身體的動作是身業行爲;心裏面的念頭是意業行爲。身、口、意叁業行爲有過失,要根據佛在經上講的教訓把它修正過來,經典上說的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第二、
不斷煩惱。
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諸位煩惱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心裏頭很清楚、明白,心裏生智慧,與佛決定有感應道交。第叁、
不習禅誦。
“禅誦”是講修行啊!如教修行,就禅誦兩個字包括了。第四、
不求多聞。
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只要把前面叁條做到就行了。第四條怎麼做呢?第四條是“重複多聞”。我們今天是一門深入啊!一部《無量壽經》我每天讀幾遍,天天不間斷,年年不間斷,這是多聞,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是誰的事情呢?
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無明,證得法身了,那個時候是廣學多聞。初業菩薩這個多聞是“重複多聞”,意思決定不能搞錯。如果這四樣都不幹的話,
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佛說這個人不是真的出家人——身出家,心沒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啊!在家菩薩要能夠做到這四句,佛也承認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要緊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衆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佛在這部經上一開端,爲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四衆弟子,不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的十二種毛病,這十二種就是本經裏面所說的內容。這些毛病的病根都發生在業障深重。
什麼叫做業障?
業,就是造作。造作的範圍非常廣泛:言語是造作;身體一舉一動也是造作;心裏面所有的念頭還是造作。所以佛講身、語、意這叁樁,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統統都包括了,這叫叁業。一切造作大別可以分爲善業、惡業與淨業。
善、惡業都是障啊!
障什麼呢?
障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了生死、出叁界,所以叫做障啊!
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業障!無始劫以來業障就很重很重了,在這一生中可以說一直活到今天,依舊是天天在造業。學佛了,佛教給我們離開一切善、惡業,修淨業。
我們真的修了淨業嗎?
千萬不要自以爲是修淨業了——我每天念幾部《無量壽經》、幾遍《彌陀經》、念幾聲佛號,這就修淨業了。“淨業”是心清淨。你心不清淨,念佛也是在造業、讀經還是在造業,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你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
非常難講。仔細展開經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根本的原因——業障深重。
消除業障從哪裏消起?
多少人沒找出門道!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第一不求他過,第二不舉人罪。從這裏消起,真正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過失。第二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想想對不對呢?非常正確啊!這業障消不掉,是口業。
天天心裏面專看別人毛病,口裏頭天天說人是非,你還修什麼行?
所以念佛、讀經都不是淨業。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叁大綱領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啊!跟這部經上講的沒有兩樣。我們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去作佛,那麼你要從哪個地方做起。要記住佛在這部經上的教訓,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這兩句擺在最前端,說明這個最重要啊!還是看別人毛病、說別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講的,你的罪業太重,…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