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31

  ..續本文上一頁業障太重了,改不過來,老毛病時時犯,這還得了!

  全經裏面我們看到,衆務過失佛說得多。這一段經文還是講這一樁事情,才知道這個事情要緊,不能不知道啊!

  佛叫著彌勒菩薩:“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這叁句是說修行的成績,叁種成就。第一種“智斷”,“斷”是斷煩惱,這是工夫淺的,總算他有成就了。

  諸位要曉得智從哪裏來?

  智是從清淨心來的。你心不清淨,哪裏有智慧?心不清淨說有智慧,這個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啊!因爲你的智慧、辯才是從煩惱裏生的,這個煩惱就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裏生的。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生起來,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斷煩惱——“智斷行者”。在宗門裏面這樣的工夫,叫“觀照”的工夫得力了。在我們念佛法門裏面,這個工夫叫工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門工夫達到這個階段,不能算成就。

  爲什麼?

  出不了叁界。他的工夫不是真的斷,是伏斷,不是滅斷。伏斷煩惱工夫淺,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六道裏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這個階段,他能把煩惱伏住,但是出不了叁界。如果是念佛法門,有這樣的工夫就決定得生;淨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門這種工夫,不能出叁界;念佛法門有這個工夫就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就決定得生。

  工夫更增一層,就是“智出生者”。“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來了,這就是“照住”。前面是觀照,這是照住。淨宗裏面稱爲——事一心不亂,這是叁昧現前。念佛法門裏就稱之爲念佛叁昧啊!“智成就者”這是“照見”,是高段的工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亂。“智出生”,見思煩惱斷了,那不是伏是斷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經上所講,他的地位就是阿羅漢。“智成就”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修學叁種成就淺深不同,總算是有工夫了。這種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業,營衆務者”,他們不會做。即使是去做,那是示現的,是利益衆生的,不是自己喜歡去做。凡夫是喜歡幹這些事情啊!經營這一些世間的事業。所謂世間事業,不能了生死、出叁界都叫做世間事業。

  “我說是人,住如來教。”“住如來教”,心安住在如來教誨之中。就是《普賢行願品》裏面所說的——如教修行。佛怎麼樣教,我們就怎麼做。如教修行的菩薩,這是諸佛所護念的、所贊歎的。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于衆務。

  “樂”是愛好;喜歡作世間的事業,經營許許多多的事務。“衆”是衆多;“務”是事務。他喜歡作這些,而這些都是如來所禁止的。

  爲所不應。

  佛說這是不應該做的。

  爲什麼不應該?

  前面長行講了二十種過失,佛接著又說了二十種偈頌,重頌這些事情,不應當做,他還是喜歡去做。

  我說是人。住于生死。

  “住于生死”,依舊搞六道輪回,他出不了叁界啊!

  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這個“菩薩”是講初業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應該去親近他、去效法他。換句話說,不能跟他學啊!

  下面一段佛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們再要聽不懂,那就沒法子了。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衆務。

  這都是初業菩薩——喜歡經營許許多多世俗的事務。

  哪些是世俗的事務呢?

  佛在這裏舉一個例子,你們仔細想一想他這個例子。

  造七寶塔。

  你說“造七寶塔”,這是佛事還是世間事呢?造多少個七寶塔呢?

  遍滿叁千大千世界。

  這個造得多啊!諺語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救人一命,那個功德比造一座寶塔還要殊勝。這個地方造七寶塔是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他造這麼多。佛說:

  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于我。

  這是佛親口說的。做這些事情佛並不喜歡,佛也不認爲這是對他恭敬、供養啊!

  由此,我們就聯想到,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的功德,給達摩祖師說:我在佛門做了這麼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度僧十幾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這話要現在講是值得驕傲啊!哪裏曉得達摩祖師說的話,跟佛講的沒兩樣——並無功德。

  爲什麼沒有功德?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間的衆務啊!不能了生死、出叁界,充其量是修一點叁界有漏的福報。

  那麼我們再想一想,《無量壽經》上的世饒王,人家高明。世饒王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聽佛講經說法,覺悟、明白了,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啊!他的願心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修成證果之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以這個環境提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願成佛的衆生,都歡迎他到這個地方來修學。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廟怎麼能跟他相比呢?度僧十幾萬人,不能跟阿彌陀佛比啊!你說彌陀度衆生度多少啊!諸佛如來合起來也算不清楚。一個是喜歡世間這些事務,誇耀自己的功德,其實並無功德。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這不是恭敬、供養如來啊!這就是在造業,造生死之業。

  彌勒。若有菩薩。于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爲人演說。是人乃爲。供養于我。

  佛這個說法,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無過于《金剛經》,不但學佛的人一定讀過,不學佛的人,這個世間念書人也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上這一句話重複了十幾遍。重複這麼多遍,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要緊的話。佛怕你一遍、二遍記不住,一再重複讓你印象深刻,這個要緊啊!它的前題是“于波羅蜜相應之法”。

  世尊《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說了些什麼呢?

  能不能用一句話將它說出來呢?

  這不用我們去說,佛自己說出來了,《般若心經》最後一句——無智亦無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說能空;“無得”是講所空——能、所皆空。《金剛經》上講得透徹:“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無智。這個心的作用是智;萬法皆空,因緣所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是無所得——能、所皆空。能所皆空,你的心幹淨,真正才到一塵不染啊!才是真正的沒事了。《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起心動念,還有我、人,你沒空;沒有空就是于波羅蜜法不相應。所以大家常常懷疑,爲什麼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超過人家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沒有想到佛說受持四句偈,前面有個大前題在,必須是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通達明了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這個境界,這時候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他稱性。“讀誦修行,爲人演說”,這個“讀誦修行”是自利,“爲人演說”是利他,正是菩薩道,自行化他啊!這個人這樣去做是真正供養佛、真正禮贊佛,佛接受啊!

  下面佛爲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來——爲什麼?

  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衆務。而得生也。

  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多聞”,諸位要記住——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是一四句偈不斷去“重複的多聞”,我們在這裏要看清楚,他講的是受持一四句偈。我們今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叫多聞啊!

  爲什麼要念這麼多遍呢?

  實在講還沒懂啊!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不懂。

  “讀誦” ——念了,有沒有修行呢?

  沒有修行。所以這個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應,心裏面還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應。

  怎樣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呢?

  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

  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一樣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彌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樣的?

  身、語、意果然與阿彌陀佛相應,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啊!

  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發的是什麼願?都在《無量壽經》上,你去讀誦,讀了要明了、要解義;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啊!無量無邊啊!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身、語、意叁業像阿彌陀佛,這才行、才可以啊!所以從多聞,不從衆務啊!這個“衆務”裏面說到造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還是搞六道輪回,依舊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說得太清楚、太明顯了。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衆務。

  “勤”是很勤奮;“營”是經營。很勤奮的經營這一些世法的事務。建道場、造七寶塔都是世務。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于衆務。

  有一個這樣的菩薩,喜歡幹這些事情,他有福報、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薩可能是他的學生、徒子、徒孫,或者是依止于他的,這一些有讀誦、修行、演說的小菩薩,他也教這一些人營于衆務。

  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

  這個人是有威德的,喜歡經營世務的菩薩,乃至于讀誦、演說的、依止的,都隨著他一同去經營事務了,這一些人統統都是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佛這一句說得是重了一些,這個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沒有。如果是世間法的福利,他有一點。出世間的那個大福報、大利益,他是一點都沒有。

  何以故。如是所說。叁種福業。

  “叁種福業”就是讀誦、修行、演說。這叁種福業,

  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換句話說,不從多營衆務而生啊!這一樁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細,要很細心、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佛的慈悲、佛的真實教誨。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看了還不以爲然。

  現代這個社會上,大家眼睛裏所看的是什麼?

  慈善、救濟、福利的事業,高過一切啊!爲舉世人所贊歎、恭敬。你要是讀誦、修行、演說沒人理你,誰瞧得起你啊!認爲你是自了漢。

  爲什麼會有這個錯覺呢?

  這理太深,事太微細了,不是一般肉眼…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