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凡夫能夠見得到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看得明白。沒有真智慧的看不出來啊!

  是故彌勒。

  下面叫彌勒也是提醒我們。

  營事菩薩。

  經營這些事務的菩薩。

  于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爲作留難。

  事務再多、再忙,也不能拉他們來幫忙,也不能耽誤他們的修行。這是正確的,不要去障礙他、爲難他。這個就是功德的較量啊!他們是做的正經事,辦正道啊!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于修禅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爲作留難。

  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得出來,修禅定的菩薩比前面讀誦、修行、演說要高一等了。讀誦、修行、演說是初學的菩薩,這個講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薩——修禅定菩薩。而修禅定的菩薩,他是工夫已經成就了。你參禅還沒得定,那個得定的,比你參禅的要高啊!同樣一個道理,你得定還沒開智慧。智慧開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啊!如果以天臺大師的話來說,這兩句他們的境界就非常明顯、清楚。天臺大師說“能說不能行”。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他這個階段“能說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沒有成績——念佛沒有得一心,修禅沒有得定,他是真幹,他不是不幹,天天在幹,但是成績沒有拿出來。是在真幹,沒錯,他的工夫還不到。修禅定的,人家這個工夫成就了。那麼這些初學對于老修的,修禅定是老修,不應該障礙他、爲難他。不但不可以障礙、爲難,而且要護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啊!如果自己勇猛精進的話,這個福德就轉變成功德,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你要是障礙、爲難,你造的罪業就跟經開端上講的一樣,那個墮到阿鼻地獄可有得受啦!

  我們再看後面,佛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白。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

  我們不說多,就把這閻浮提當做咱們地球吧!我們整個地球上,這些經營事務的菩薩,

  于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做呢?

  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呢?

  有沒有發這個心呢?

  我們這個念頭爲什麼生不起來?

  心爲什麼發不出來?

  要好好的去想想。再看底下第二段,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講這個修禅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狹義的,你們一看修禅定就是參禅的,那你看的範圍太窄小了,他是廣義的。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則相同的。

  修什麼呢?

  都是修戒、定、慧。

  什麼叫戒呢?

  八萬四千法門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看到那個“戒”,不要以爲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來所說義。戒、定、慧叁學,戒是方法、手段,樞紐是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這個地方的禅定是戒、定、慧的定。怎麼曉得呢?因爲底下講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講的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叁學來看,這個是戒。勤修禅定這個是定;下面“若于勤修智慧菩薩”這是慧,戒、定、慧叁學非常明顯。那麼“定”也就是說,你修行工夫得力,這就是禅定啊!我們念佛人得清淨心、得一心不亂,那你就是禅定菩薩了。認真修行還沒有得定,在戒、定、慧叁學,你還在第一個字上啊!你認真修學沒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真正得清淨心的菩薩了。這一閻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個真正修行得清淨心成就的人,你也要親近、供養、承事。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這是善事啊!什麼叫善?這才是真善啊!佛喜歡。下面,

  若于勤修智慧菩薩。

  這很明顯的戒、定、慧叁學啊!這是達到最高層的,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宗門裏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要遇到這樣的菩薩,

  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學,不管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總綱領是——戒、定、慧;總原則是——覺、正、淨。你看一入佛門受叁歸,叁歸是什麼?叁歸是老師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總綱領傳授給你,叫叁寶啊!這個叁寶是自性叁寶,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啊!自性佛就是覺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淨而不染啊!叁寶是覺、正、淨。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叁界所行。

  這就是告訴你這才能出叁界。智慧不成就,怎麼能出叁界呢?我們今天想在這一生智慧成就,說老實話,不可能啊!你心裏面想,怎麼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很佩服他,他見五祖是要作佛啊!

  我們同修裏頭有沒有敢說我要作佛呢?

  縱然你也學會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樣不一樣呢?

  惠能作佛,有條件作佛啊!人家在旁邊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聽了幾句,就大徹大悟了。我們有沒有能力?我們《金剛經》念上幾千遍都不開悟,還是糊裏糊塗的,這就是說他作得了佛,我們作不了佛。我們要跟他一樣,我作佛是作個糊塗佛,不是真的啊!那個樣子學不得啊!學了就有過失。但是末法時期,真正發心想作佛的有一條路,世尊告訴我們——老實念佛。這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啊!我們念佛只求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成佛的捷徑啊!這個法子我們有分啊!我們要不依靠這個法門,那都是些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實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你要問:我們真正想修行,斷惡修善,從哪裏做起?

  這一部經就是告訴你怎樣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剛經》講理論,教你看破、放下;這一部經完全講的事相,教你怎麼過日子。你怎樣在社會上工作?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說得瑣瑣碎碎很詳細。哪些與般若相應?哪些與煩惱相應?與煩惱相應,是生死輪回業;與般若相應,那就是佛菩薩的事業了。所以這部經要認真學習、要深入的去探討。我們講席的時間短,不能深講、細講,所以點到爲止。意思在提醒諸位同修,你們回家去認真努力學習,要真做、肯做,你會發現這個字字句句裏頭含無量義。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于智慧中。當勤修習。

  那麼真正發心行菩薩道,一定要以真實智慧爲自己修學的目標。這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懂得這個意思了。

  

  (十)略說戲論過失有二十大類

  ①長行

  再看底下這一段,略說戲論的過失有二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于愦鬧。世話。睡眠。衆務過失。

  這幾句話是總結世尊前面所講的。末法時期初發心的菩薩喜歡這些,這些都是過失,無量的過失;這戲論的過失佛沒說,所以此地要問:

  雲何名爲。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于寂靜。無諸诤論。

  如果菩薩對于戲論的過失,他明白了,一定能夠舍于戲論,安住在寂靜無诤論處了。這個與道心、清淨心就相應了。下面是世尊的開示。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雲何名爲。二十種過。

  “戲論”,這兩個字的含義很深、很廣,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真實的意思。于出世間法,乃至于世間法都沒有真實的利益,這一些言語、論說都稱之爲戲論。佛歸納爲二十種過失。

  一者。于現在生。多諸苦惱。

  爲什麼戲論會多諸苦惱?

  中國的聖人也曉得這個事情啊!孔老夫子教學,四科裏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啊!你才曉得言語的重要。言語不謹慎就變成戲論了,戲論帶給你無邊的苦惱。

  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

  這都是戲論的過失。

  叁者。爲諸怨對。之所惱害。

  “惱”是這些你所得罪的人,跟你有過節的這些人,他要來陷害你,叫你生煩惱。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

  佛菩薩看到不歡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歡喜。爲什麼呢?妖魔鬼怪就喜歡戲論,你跟他同一類了。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這個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一切善法都從它而生,這稱之爲“善根”。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世法善根有叁種:無貪、無瞋、無癡。這叫叁善根,世間的善法都從這兒生的。出世間的善法——精進。諸位要記往: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這是生出世法的善根。我們看到現在也有人很勤奮、努力、勇猛,但他不是精進,他叫雜進。他亂七八糟的,什麼都要學,亂進、雜進,那不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講精進,是一門深入。縱然智慧開了,證得深位菩薩的果位,他表現的還是精進,這個諸位讀《華嚴》就看到了。你看《華嚴》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五十叁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覺菩薩很多,他所表現的也都是“一門精進”。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就說他自己在無量法門當中,只選擇一門來修學,其他的他說:我還不知道,你向別人請教去。自己謙虛,贊歎別人啊!表現的是精進,不是雜進、亂進。深位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四弘誓願裏頭講的沒錯,只怕大家誤會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看到這個,趕緊一切法門同時都去學,你認爲你還是依教奉行,其實錯了。

  爲什麼呢?

  前面還有兩條你做到了沒有?

  “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你發了沒有?

  天天念這四句偈,有口無心。“衆生無邊誓願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薩面前發這個願,但是看到這個衆生,討厭!那個衆生,嫌棄!那你那個“衆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注解——這個我不度他,那個我不度他。你不是幹這些嗎?

  “煩惱無盡誓願斷”,哪一條煩惱你斷了?所以你要有真實的願心,煩惱斷盡才能學無量法門,那是第叁個階段啊!

  煩惱沒有斷,學那麼多的法門。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華嚴經疏鈔》裏頭,有兩句話說得好——“有解無行”。這就是你學得很多,沒有修行,就是…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