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沒有斷煩惱。
四弘誓願你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沒有斷煩惱,那結果是什麼呢?
增長邪見。你學得愈多,邪見愈多。
可見得人家講得很明白啊!佛法不在說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啊!
七者。增諸鬥诤。怨競之心。
喜歡戲論的人,好勝心很強,有好勝就生起爭執,好強鬥狠,現在所講的競爭。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
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惡業。
爲什麼呢?
與貪、瞋、癡相應。貪、瞋、癡、慢、嫉妒,就是叁惡道的業因。
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
因不善,果當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
這個意思就是說話困難。這是果報啊!現前的果報。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
我們現在講的是健忘啊!佛法裏面叫失念,這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于未聞經。聞之不悟。
讀誦、聽聞不容易開悟。
十叁者。諸善知識。皆悉舍離。
善知識本來就很難遇到,縱然遇到了,因爲志趣不相同,你也不會接受善知識教誨,善知識也不願意教你。
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
這個是臭味相投啊!很容易打成一片了。
十五者。修行于道。難得出離。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辦法出離叁界。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
常常聽到不稱意的言語,也就是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心裏都很難過。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煩惱覆心,業障習氣,叫你于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
“難”就是叁途八難,聞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
“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現前想做一點好事,總會有障礙。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諸怨嫉。
自己在生活上,無論是物質、精神上的享受,總有一些人看到嫉妒、埋怨,招來這一些不如意的果報。
彌勒。是爲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②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是重頌。
現生常苦惱。離忍多瞋恚。怨仇生害心。是名戲論過。
“忍”是忍辱啊!沒有忍耐的心,多瞋恚。
魔及魔眷屬。皆生歡喜心。喪失諸善法。是名戲論過。未生善不生。常住于鬥诤。造于惡趣業。是名戲論過。
佛的這些話,實在講都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經上所說的,所以時時刻刻要提起警覺。
身形多醜陋。生于下劣家。發言常謇澀。是名戲論過。聞法不能持。或聞不入耳。常離諸善友。是名戲論過。值遇惡知識。于道難出離。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說得嚴重一點,叫叁惡道啊!叁惡道墮落容易,出來很難。
常聞不順語。是名戲論過。隨彼所生處。常懷疑惑心。于法不能了。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前面講這個“難”就是叁途八難。
遠離無難處。
這個沒有難處就是有佛法的地區,他很不容易生在這個地區。
具足無利益。是名戲論過。于善多障礙。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戲論過。如是諸過失。皆因戲論生。
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二十種過失,都是因爲戲論這個緣而生的。
是故有智人。速疾當遠離。如是戲論者。難證大菩提。
這是障道啊!
是故有智人。亦不應親近。戲論诤論處。多起諸煩惱。智者應遠離。當去百由旬。
這個“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離這麼遠。佛陀在此地教我們戲論、诤論的場所,這裏面多起煩惱,學佛的人,遇到這個場所,應當趕緊離開,不要去看熱鬧;看熱鬧會惹麻煩,那就起煩惱了。
亦不近于彼。造立諸舍宅。
這意思就是說,這诤論、戲論的地方,我們住家最好離他遠遠的,住宅不要靠近他們。
是故出家人。不應住诤論。
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啊!說:
汝等無田宅。
這是講出家人。“田宅”是講恒産。出家人沒有恒産,但是現在出家人不一樣了,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生慚愧心,當然這裏面因素很多。現在出家人,實在講很苦,逼不得已啊!你自己沒有一個小地方,人家又不讓你挂單,走投無路,沒地方可以修行啊!這逼迫著不能不自己去搞一個小廟,但是要生慚愧心,要知道這個不如法。
妻子及僮仆。乃至榮位等。何緣興诤論。
“緣”是理由。你有什麼理由去跟人家诤論,你把這個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放下、都舍棄了,你跟人家還有什麼爭頭的。
出家住寂靜。身被于法服。諸仙鹹敬事。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
當修忍辱心。如是戲論者。增長毒害心。當墮于惡趣。是故應修忍。
怎樣離開這個戲論呢?
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夠遠離了。現在說實在話,這些戲論、诤論已經到你家裏來了。你不相信,每天打開電視,電視裏頭都是戲論;還有打架的、诤論的,你看到的時候,那個心就隨他動,就生煩惱了。遠離戲論與诤論,家裏如果有電視機,趕快把它丟掉啊!這才遠離啊!真的,報紙、雜志都不要看,裏頭都是戲論、诤論,它是一個惡緣——引起你的煩惱啊!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羅密。
囚禁及系縛。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諸苦。皆由诤論生。
這一句裏面有現前的,你在诤論上得罪有威德的這一些冤家,他要殺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來陷害你,這在曆史上我們看到很多。現實社會上,諸位冷靜觀察,也常常有這些事情。你現在被人關到監獄裏面去判刑,受這些苦。將來在叁途——地獄、餓鬼、畜生——受這些苦,都是由诤論而生的。
如是戲論者。常遇惡知識。名稱不增長。曾無歡喜心。
“名稱”,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榮譽。社會大衆對你不稱贊。
若舍于诤論。無能伺其便。眷屬不乖離。常遇于善友。
你能夠舍诤論,你的身心清淨,冤家對頭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沒有辦法陷害你。這是講世間法你所得的利益——這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
于乘得清淨。業障盡無余。摧伏于魔軍。勤修忍辱行。
這是講學佛。“乘”是大乘、小乘、叁乘、五乘,這是講的佛法。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能得清淨,清淨是成就啊!《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將這個修學的綱領標榜出來了——清淨、平等、覺。所以修淨土的人要知道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你能夠得清淨、平等、覺了,就決定往生啊!心淨則佛土淨,這才能感應道交。“業障盡無余”,真的消業障了,清淨心現前,業障就消除了。“魔軍”,“軍”是比喻。魔在外面擾亂,你心清淨了,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擾亂,所以你有定力,能夠忍辱。
诤論多諸過。無诤具功德。
這是兩個明顯的比較。
若有修行者。當住于忍辱。
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羅密。
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波羅密。特別將布施、忍辱說得最爲詳盡。
爲什麼呢?
六度裏頭這兩條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你的功德保不住,還是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忍,後面才有精進、才有禅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個關鍵;不能忍,這個定、慧是決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問末法時期這些菩薩們,像我們這些人,聽到佛這些教誨會不會覺悟呢?彌勒菩薩對我們很關心啊!佛說得很好,有,有少數覺悟的,但是大多數不覺悟。少數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數善根、福德、因緣厚的,聽了佛的教誨覺悟了,真正反省、檢點回頭了——斷惡修善。多數的業障深重,依舊是迷惑顛倒,還是照樣造惡業,將來還要墮惡道。
佛的責任真的是盡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誨。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說的,這少數的菩薩們,我們是不是少數菩薩當中的一個?
還是那多數不覺菩薩裏面的一個?
這要自己去反省了。
爾時。彌勒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于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诤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這一段是彌勒菩薩聽了佛以上種種教誨之後,到這個地方這是總結了。他老人家贊歎世尊:希有!這個意思很深廣。世尊這些開示的目的,就是爲了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覺悟。彌勒菩薩請法後面這一段話,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說的。“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現在這個時代。“頗有菩薩”,這個“菩薩”就是指我們在座的同修們——
聽了佛這些開示之後,你憂不憂慮呢?
你能不能忏悔呢?
能不能從今而後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永離煩惱?
佛在這一本經上講了種種過失、煩惱能不能離開呢?
我們看佛對于彌勒菩薩的答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于後末世。五百歲中。
從經一開端,彌勒菩薩的啓請,重點都在“末世後五百年”,都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
少有菩薩。能生憂悔。舍離煩惱。
有沒有呢?
有,不過人數很少而已,是“少有菩薩”;正顯示出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末世有一個人肯依教奉行、肯覺悟,世尊也不會舍棄,也要爲這一個人說法,何況這不止一個人啊!此地“少有菩薩”這一句,實在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這些人。這個時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少數啊!
你要問:什麼叫善根、福德?
善根是對佛的教誨明白,佛講的話都能夠懂得,這個人有善根。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有福了。
什麼福報呢?
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這個福報,是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像大乘經上一般所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修的福也不能跟他相比,他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去了,成佛去了。這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少數菩薩。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