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没有断烦恼。
四弘誓愿你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没有断烦恼,那结果是什么呢?
增长邪见。你学得愈多,邪见愈多。
可见得人家讲得很明白啊!佛法不在说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啊!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喜欢戏论的人,好胜心很强,有好胜就生起争执,好强斗狠,现在所讲的竞争。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恶业。
为什么呢?
与贪、瞋、痴相应。贪、瞋、痴、慢、嫉妒,就是三恶道的业因。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因不善,果当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这个意思就是说话困难。这是果报啊!现前的果报。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
我们现在讲的是健忘啊!佛法里面叫失念,这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
读诵、听闻不容易开悟。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善知识本来就很难遇到,纵然遇到了,因为志趣不相同,你也不会接受善知识教诲,善知识也不愿意教你。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这个是臭味相投啊!很容易打成一片了。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没有办法出离三界。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
常常听到不称意的言语,也就是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心里都很难过。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烦恼覆心,业障习气,叫你于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
“难”就是三途八难,闻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
“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现前想做一点好事,总会有障碍。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
自己在生活上,无论是物质、精神上的享受,总有一些人看到嫉妒、埋怨,招来这一些不如意的果报。
弥勒。是为菩萨。耽着戏论。二十种过。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是重颂。
现生常苦恼。离忍多瞋恚。怨仇生害心。是名戏论过。
“忍”是忍辱啊!没有忍耐的心,多瞋恚。
魔及魔眷属。皆生欢喜心。丧失诸善法。是名戏论过。未生善不生。常住于斗诤。造于恶趣业。是名戏论过。
佛的这些话,实在讲都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经上所说的,所以时时刻刻要提起警觉。
身形多丑陋。生于下劣家。发言常謇涩。是名戏论过。闻法不能持。或闻不入耳。常离诸善友。是名戏论过。值遇恶知识。于道难出离。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说得严重一点,叫三恶道啊!三恶道堕落容易,出来很难。
常闻不顺语。是名戏论过。随彼所生处。常怀疑惑心。于法不能了。是名戏论过。
常生八难中。
前面讲这个“难”就是三途八难。
远离无难处。
这个没有难处就是有佛法的地区,他很不容易生在这个地区。
具足无利益。是名戏论过。于善多障碍。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戏论过。如是诸过失。皆因戏论生。
这是总结前面所讲的二十种过失,都是因为戏论这个缘而生的。
是故有智人。速疾当远离。如是戏论者。难证大菩提。
这是障道啊!
是故有智人。亦不应亲近。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这个“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离这么远。佛陀在此地教我们戏论、诤论的场所,这里面多起烦恼,学佛的人,遇到这个场所,应当赶紧离开,不要去看热闹;看热闹会惹麻烦,那就起烦恼了。
亦不近于彼。造立诸舍宅。
这意思就是说,这诤论、戏论的地方,我们住家最好离他远远的,住宅不要靠近他们。
是故出家人。不应住诤论。
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啊!说:
汝等无田宅。
这是讲出家人。“田宅”是讲恒产。出家人没有恒产,但是现在出家人不一样了,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生惭愧心,当然这里面因素很多。现在出家人,实在讲很苦,逼不得已啊!你自己没有一个小地方,人家又不让你挂单,走投无路,没地方可以修行啊!这逼迫着不能不自己去搞一个小庙,但是要生惭愧心,要知道这个不如法。
妻子及僮仆。乃至荣位等。何缘兴诤论。
“缘”是理由。你有什么理由去跟人家诤论,你把这个世间一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都放下、都舍弃了,你跟人家还有什么争头的。
出家住寂静。身被于法服。诸仙咸敬事。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
当修忍辱心。如是戏论者。增长毒害心。当堕于恶趣。是故应修忍。
怎样离开这个戏论呢?
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够远离了。现在说实在话,这些戏论、诤论已经到你家里来了。你不相信,每天打开电视,电视里头都是戏论;还有打架的、诤论的,你看到的时候,那个心就随他动,就生烦恼了。远离戏论与诤论,家里如果有电视机,赶快把它丢掉啊!这才远离啊!真的,报纸、杂志都不要看,里头都是戏论、诤论,它是一个恶缘——引起你的烦恼啊!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罗密。
囚禁及系缚。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诸苦。皆由诤论生。
这一句里面有现前的,你在诤论上得罪有威德的这一些冤家,他要杀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来陷害你,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现实社会上,诸位冷静观察,也常常有这些事情。你现在被人关到监狱里面去判刑,受这些苦。将来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受这些苦,都是由诤论而生的。
如是戏论者。常遇恶知识。名称不增长。曾无欢喜心。
“名称”,就是现在人所讲的荣誉。社会大众对你不称赞。
若舍于诤论。无能伺其便。眷属不乖离。常遇于善友。
你能够舍诤论,你的身心清净,冤家对头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没有办法陷害你。这是讲世间法你所得的利益——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
于乘得清净。业障尽无余。摧伏于魔军。勤修忍辱行。
这是讲学佛。“乘”是大乘、小乘、三乘、五乘,这是讲的佛法。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能得清净,清净是成就啊!《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将这个修学的纲领标榜出来了——清净、平等、觉。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知道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你能够得清净、平等、觉了,就决定往生啊!心净则佛土净,这才能感应道交。“业障尽无余”,真的消业障了,清净心现前,业障就消除了。“魔军”,“军”是比喻。魔在外面扰乱,你心清净了,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扰乱,所以你有定力,能够忍辱。
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
这是两个明显的比较。
若有修行者。当住于忍辱。
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罗密。
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六波罗密。特别将布施、忍辱说得最为详尽。
为什么呢?
六度里头这两条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你的功德保不住,还是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忍,后面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个关键;不能忍,这个定、慧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经文,是弥勒菩萨问末法时期这些菩萨们,像我们这些人,听到佛这些教诲会不会觉悟呢?弥勒菩萨对我们很关心啊!佛说得很好,有,有少数觉悟的,但是大多数不觉悟。少数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数善根、福德、因缘厚的,听了佛的教诲觉悟了,真正反省、检点回头了——断恶修善。多数的业障深重,依旧是迷惑颠倒,还是照样造恶业,将来还要堕恶道。
佛的责任真的是尽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诲。可是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说的,这少数的菩萨们,我们是不是少数菩萨当中的一个?
还是那多数不觉菩萨里面的一个?
这要自己去反省了。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这一段是弥勒菩萨听了佛以上种种教诲之后,到这个地方这是总结了。他老人家赞叹世尊:希有!这个意思很深广。世尊这些开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听了之后真正觉悟。弥勒菩萨请法后面这一段话,实在讲就是对我们说的。“末世五百岁中”,就是指现在这个时代。“颇有菩萨”,这个“菩萨”就是指我们在座的同修们——
听了佛这些开示之后,你忧不忧虑呢?
你能不能忏悔呢?
能不能从今而后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永离烦恼?
佛在这一本经上讲了种种过失、烦恼能不能离开呢?
我们看佛对于弥勒菩萨的答覆。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
从经一开端,弥勒菩萨的启请,重点都在“末世后五百年”,都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
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
有没有呢?
有,不过人数很少而已,是“少有菩萨”;正显示出佛家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末世有一个人肯依教奉行、肯觉悟,世尊也不会舍弃,也要为这一个人说法,何况这不止一个人啊!此地“少有菩萨”这一句,实在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这些人。这个时代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少数啊!
你要问:什么叫善根、福德?
善根是对佛的教诲明白,佛讲的话都能够懂得,这个人有善根。又能够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有福了。
什么福报呢?
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这个福报,是世间什么样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像大乘经上一般所讲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修的福也不能跟他相比,他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去了,成佛去了。这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少数菩萨。
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