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夫能够见得到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看得明白。没有真智慧的看不出来啊!
是故弥勒。
下面叫弥勒也是提醒我们。
营事菩萨。
经营这些事务的菩萨。
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事务再多、再忙,也不能拉他们来帮忙,也不能耽误他们的修行。这是正确的,不要去障碍他、为难他。这个就是功德的较量啊!他们是做的正经事,办正道啊!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得出来,修禅定的菩萨比前面读诵、修行、演说要高一等了。读诵、修行、演说是初学的菩萨,这个讲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萨——修禅定菩萨。而修禅定的菩萨,他是工夫已经成就了。你参禅还没得定,那个得定的,比你参禅的要高啊!同样一个道理,你得定还没开智慧。智慧开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啊!如果以天台大师的话来说,这两句他们的境界就非常明显、清楚。天台大师说“能说不能行”。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他这个阶段“能说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没有成绩——念佛没有得一心,修禅没有得定,他是真干,他不是不干,天天在干,但是成绩没有拿出来。是在真干,没错,他的工夫还不到。修禅定的,人家这个工夫成就了。那么这些初学对于老修的,修禅定是老修,不应该障碍他、为难他。不但不可以障碍、为难,而且要护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啊!如果自己勇猛精进的话,这个福德就转变成功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你要是障碍、为难,你造的罪业就跟经开端上讲的一样,那个堕到阿鼻地狱可有得受啦!
我们再看后面,佛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白。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
我们不说多,就把这阎浮提当做咱们地球吧!我们整个地球上,这些经营事务的菩萨,
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
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我们有没有这样去做呢?
有没有动这个念头呢?
有没有发这个心呢?
我们这个念头为什么生不起来?
心为什么发不出来?
要好好的去想想。再看底下第二段,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讲这个修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狭义的,你们一看修禅定就是参禅的,那你看的范围太窄小了,他是广义的。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则相同的。
修什么呢?
都是修戒、定、慧。
什么叫戒呢?
八万四千法门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看到那个“戒”,不要以为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来所说义。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手段,枢纽是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这个地方的禅定是戒、定、慧的定。怎么晓得呢?因为底下讲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讲的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学来看,这个是戒。勤修禅定这个是定;下面“若于勤修智慧菩萨”这是慧,戒、定、慧三学非常明显。那么“定”也就是说,你修行工夫得力,这就是禅定啊!我们念佛人得清净心、得一心不乱,那你就是禅定菩萨了。认真修行还没有得定,在戒、定、慧三学,你还在第一个字上啊!你认真修学没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真正得清净心的菩萨了。这一阎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个真正修行得清净心成就的人,你也要亲近、供养、承事。
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
这是善事啊!什么叫善?这才是真善啊!佛喜欢。下面,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
这很明显的戒、定、慧三学啊!这是达到最高层的,因定开慧。智慧开了,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也就是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要遇到这样的菩萨,
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学,不管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总纲领是——戒、定、慧;总原则是——觉、正、净。你看一入佛门受三归,三归是什么?三归是老师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总纲领传授给你,叫三宝啊!这个三宝是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啊!自性佛就是觉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净而不染啊!三宝是觉、正、净。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这就是告诉你这才能出三界。智慧不成就,怎么能出三界呢?我们今天想在这一生智慧成就,说老实话,不可能啊!你心里面想,怎么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我们很佩服他,他见五祖是要作佛啊!
我们同修里头有没有敢说我要作佛呢?
纵然你也学会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样不一样呢?
惠能作佛,有条件作佛啊!人家在旁边念《金刚经》,他不认识字,听了几句,就大彻大悟了。我们有没有能力?我们《金刚经》念上几千遍都不开悟,还是糊里糊涂的,这就是说他作得了佛,我们作不了佛。我们要跟他一样,我作佛是作个糊涂佛,不是真的啊!那个样子学不得啊!学了就有过失。但是末法时期,真正发心想作佛的有一条路,世尊告诉我们——老实念佛。这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啊!我们念佛只求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成佛的捷径啊!这个法子我们有分啊!我们要不依靠这个法门,那都是些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真实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你要问:我们真正想修行,断恶修善,从哪里做起?
这一部经就是告诉你怎样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刚经》讲理论,教你看破、放下;这一部经完全讲的事相,教你怎么过日子。你怎样在社会上工作?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说得琐琐碎碎很详细。哪些与般若相应?哪些与烦恼相应?与烦恼相应,是生死轮回业;与般若相应,那就是佛菩萨的事业了。所以这部经要认真学习、要深入的去探讨。我们讲席的时间短,不能深讲、细讲,所以点到为止。意思在提醒诸位同修,你们回家去认真努力学习,要真做、肯做,你会发现这个字字句句里头含无量义。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那么真正发心行菩萨道,一定要以真实智慧为自己修学的目标。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懂得这个意思了。
(十)略说戏论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再看底下这一段,略说戏论的过失有二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
这几句话是总结世尊前面所讲的。末法时期初发心的菩萨喜欢这些,这些都是过失,无量的过失;这戏论的过失佛没说,所以此地要问:
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如果菩萨对于戏论的过失,他明白了,一定能够舍于戏论,安住在寂静无诤论处了。这个与道心、清净心就相应了。下面是世尊的开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戏论”,这两个字的含义很深、很广,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真实的意思。于出世间法,乃至于世间法都没有真实的利益,这一些言语、论说都称之为戏论。佛归纳为二十种过失。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为什么戏论会多诸苦恼?
中国的圣人也晓得这个事情啊!孔老夫子教学,四科里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啊!你才晓得言语的重要。言语不谨慎就变成戏论了,戏论带给你无边的苦恼。
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
这都是戏论的过失。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恼”是这些你所得罪的人,跟你有过节的这些人,他要来陷害你,叫你生烦恼。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佛菩萨看到不欢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欢喜。为什么呢?妖魔鬼怪就喜欢戏论,你跟他同一类了。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这个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一切善法都从它而生,这称之为“善根”。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世法善根有三种: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的善法都从这儿生的。出世间的善法——精进。诸位要记往: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这是生出世法的善根。我们看到现在也有人很勤奋、努力、勇猛,但他不是精进,他叫杂进。他乱七八糟的,什么都要学,乱进、杂进,那不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讲精进,是一门深入。纵然智慧开了,证得深位菩萨的果位,他表现的还是精进,这个诸位读《华严》就看到了。你看《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觉菩萨很多,他所表现的也都是“一门精进”。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就说他自己在无量法门当中,只选择一门来修学,其他的他说:我还不知道,你向别人请教去。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啊!表现的是精进,不是杂进、乱进。深位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学。
四弘誓愿里头讲的没错,只怕大家误会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看到这个,赶紧一切法门同时都去学,你认为你还是依教奉行,其实错了。
为什么呢?
前面还有两条你做到了没有?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你发了没有?
天天念这四句偈,有口无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萨面前发这个愿,但是看到这个众生,讨厌!那个众生,嫌弃!那你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还要加注解——这个我不度他,那个我不度他。你不是干这些吗?
“烦恼无尽誓愿断”,哪一条烦恼你断了?所以你要有真实的愿心,烦恼断尽才能学无量法门,那是第三个阶段啊!
烦恼没有断,学那么多的法门。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在《华严经疏钞》里头,有两句话说得好——“有解无行”。这就是你学得很多,没有修行,就是…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