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障太重了,改不过来,老毛病时时犯,这还得了!
全经里面我们看到,众务过失佛说得多。这一段经文还是讲这一桩事情,才知道这个事情要紧,不能不知道啊!
佛叫着弥勒菩萨:“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这三句是说修行的成绩,三种成就。第一种“智断”,“断”是断烦恼,这是工夫浅的,总算他有成就了。
诸位要晓得智从哪里来?
智是从清净心来的。你心不清净,哪里有智慧?心不清净说有智慧,这个经上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啊!因为你的智慧、辩才是从烦恼里生的,这个烦恼就是从你的分别、执着里生的。真正智慧是离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生起来,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断烦恼——“智断行者”。在宗门里面这样的工夫,叫“观照”的工夫得力了。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这个工夫叫工夫成片,我们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门工夫达到这个阶段,不能算成就。
为什么?
出不了三界。他的工夫不是真的断,是伏断,不是灭断。伏断烦恼工夫浅,譬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六道里面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这个阶段,他能把烦恼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门,有这样的工夫就决定得生;净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这种工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门有这个工夫就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就决定得生。
工夫更增一层,就是“智出生者”。“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来了,这就是“照住”。前面是观照,这是照住。净宗里面称为——事一心不乱,这是三昧现前。念佛法门里就称之为念佛三昧啊!“智成就者”这是“照见”,是高段的工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乱。“智出生”,见思烦恼断了,那不是伏是断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经上所讲,他的地位就是阿罗汉。“智成就”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修学三种成就浅深不同,总算是有工夫了。这种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业,营众务者”,他们不会做。即使是去做,那是示现的,是利益众生的,不是自己喜欢去做。凡夫是喜欢干这些事情啊!经营这一些世间的事业。所谓世间事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间事业。
“我说是人,住如来教。”“住如来教”,心安住在如来教诲之中。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如教修行。佛怎么样教,我们就怎么做。如教修行的菩萨,这是诸佛所护念的、所赞叹的。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
“乐”是爱好;喜欢作世间的事业,经营许许多多的事务。“众”是众多;“务”是事务。他喜欢作这些,而这些都是如来所禁止的。
为所不应。
佛说这是不应该做的。
为什么不应该?
前面长行讲了二十种过失,佛接着又说了二十种偈颂,重颂这些事情,不应当做,他还是喜欢去做。
我说是人。住于生死。
“住于生死”,依旧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三界啊!
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这个“菩萨”是讲初业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不应该去亲近他、去效法他。换句话说,不能跟他学啊!
下面一段佛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们再要听不懂,那就没法子了。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
这都是初业菩萨——喜欢经营许许多多世俗的事务。
哪些是世俗的事务呢?
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你们仔细想一想他这个例子。
造七宝塔。
你说“造七宝塔”,这是佛事还是世间事呢?造多少个七宝塔呢?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这个造得多啊!谚语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救人一命,那个功德比造一座宝塔还要殊胜。这个地方造七宝塔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造这么多。佛说:
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这是佛亲口说的。做这些事情佛并不喜欢,佛也不认为这是对他恭敬、供养啊!
由此,我们就联想到,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跟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夸耀他的功德,给达摩祖师说:我在佛门做了这么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度僧十几万人,我的功德大不大?这话要现在讲是值得骄傲啊!哪里晓得达摩祖师说的话,跟佛讲的没两样——并无功德。
为什么没有功德?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间的众务啊!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点三界有漏的福报。
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无量寿经》上的世饶王,人家高明。世饶王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听佛讲经说法,觉悟、明白了,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啊!他的愿心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修成证果之后,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最好的修学环境,以这个环境提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愿成佛的众生,都欢迎他到这个地方来修学。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庙怎么能跟他相比呢?度僧十几万人,不能跟阿弥陀佛比啊!你说弥陀度众生度多少啊!诸佛如来合起来也算不清楚。一个是喜欢世间这些事务,夸耀自己的功德,其实并无功德。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这不是恭敬、供养如来啊!这就是在造业,造生死之业。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
佛这个说法,我们在大乘经上读得太多了。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无过于《金刚经》,不但学佛的人一定读过,不学佛的人,这个世间念书人也喜欢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这一句话重复了十几遍。重复这么多遍,这一句话就是非常要紧的话。佛怕你一遍、二遍记不住,一再重复让你印象深刻,这个要紧啊!它的前题是“于波罗蜜相应之法”。
世尊《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说了些什么呢?
能不能用一句话将它说出来呢?
这不用我们去说,佛自己说出来了,《般若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说能空;“无得”是讲所空——能、所皆空。《金刚经》上讲得透彻:“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是无智。这个心的作用是智;万法皆空,因缘所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是无所得——能、所皆空。能所皆空,你的心干净,真正才到一尘不染啊!才是真正的没事了。《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破四见,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圆满的境界。起心动念,还有我、人,你没空;没有空就是于波罗蜜法不相应。所以大家常常怀疑,为什么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超过人家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没有想到佛说受持四句偈,前面有个大前题在,必须是事实真相完全看清楚、通达明了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这个境界,这时候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是无量无边,他称性。“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这个“读诵修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正是菩萨道,自行化他啊!这个人这样去做是真正供养佛、真正礼赞佛,佛接受啊!
下面佛为我们说出所以然的道理来——为什么?
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这个话说得够明白、够清楚了。“多闻”,诸位要记住——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这个多闻不是“广学多闻”,是一四句偈不断去“重复的多闻”,我们在这里要看清楚,他讲的是受持一四句偈。我们今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千遍、几万遍,这叫多闻啊!
为什么要念这么多遍呢?
实在讲还没懂啊!一天念几千遍、几万遍,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不懂。
“读诵” ——念了,有没有修行呢?
没有修行。所以这个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应,心里面还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应。
怎样这一句佛号念得相应呢?
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样的?
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是不是一样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弥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样的?
身、语、意果然与阿弥陀佛相应,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啊!
阿弥陀佛存的是什么心?发的是什么愿?都在《无量寿经》上,你去读诵,读了要明了、要解义;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一个人啊!无量无边啊!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怎么能生到极乐世界?身、语、意三业像阿弥陀佛,这才行、才可以啊!所以从多闻,不从众务啊!这个“众务”里面说到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搞六道轮回,依旧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说得太清楚、太明显了。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
“勤”是很勤奋;“营”是经营。很勤奋的经营这一些世法的事务。建道场、造七宝塔都是世务。
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
有一个这样的菩萨,喜欢干这些事情,他有福报、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萨可能是他的学生、徒子、徒孙,或者是依止于他的,这一些有读诵、修行、演说的小菩萨,他也教这一些人营于众务。
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这个人是有威德的,喜欢经营世务的菩萨,乃至于读诵、演说的、依止的,都随着他一同去经营事务了,这一些人统统都是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佛这一句说得是重了一些,这个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没有。如果是世间法的福利,他有一点。出世间的那个大福报、大利益,他是一点都没有。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
“三种福业”就是读诵、修行、演说。这三种福业,
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换句话说,不从多营众务而生啊!这一桩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细,要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你才能体会到佛的慈悲、佛的真实教诲。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看了还不以为然。
现代这个社会上,大家眼睛里所看的是什么?
慈善、救济、福利的事业,高过一切啊!为举世人所赞叹、恭敬。你要是读诵、修行、演说没人理你,谁瞧得起你啊!认为你是自了汉。
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觉呢?
这理太深,事太微细了,不是一般肉眼…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