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楞嚴經》裏面也說得很詳細。
余業未盡。
還有余罪;重罪報掉了、報完了,還有罪啊!于是就轉到比較輕一點的地獄。
複于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
“四十百千”就是四百萬;等活地獄裏頭再過四百萬年。“等活”是八大地獄之一,就是八熱地獄,八熱地獄第一個就是等活。
余業未盡。
這個余業還沒有完了。
複于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
等活下面就是“黑繩”,這個受罪比上面稍微輕一點點,還是屬于八大地獄。
複于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
“燒熱地獄”就是八大地獄的第六、第七,這些我都不詳細講,《佛學大辭典》、《地藏經》、《楞嚴經》、《法苑珠林》裏頭都有,參考的東西很多。以上在大大小小的地獄裏面受報,以人間的時間來算,總共是一千八百萬年。
這個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受苦這麼長,幾個人知道?
從彼殁已。還得爲人。
從地獄裏出來,就恢複人身了。
得人身怎麼樣呢?
五百世中。生盲無目。
就是生下來就瞎眼,五百世啊!這是余報啊!
以殘業故。
當然這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
在在所生。常多蒙鈍。
“鈍”是根性不利;“蒙”就是懵懵懂懂,沒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
這是他受的果報。過去生他這樣作弄別人,現在得人身處在下賤這種地位,也遭到別人誹謗、輕賤、戲弄、欺負。“常生邊地”,“邊地”就是文化非常落後的地區,用現在的話說,這裏面沒有教育,生在這個地方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爲衆人。尊重敬愛。
這是講五百世雖得人身,要過這樣艱苦的歲月。
從此殁已。于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于邊地。下劣家生。
這是說他再得人身的時候,就像我們現在這種末法時期。“末世五百年”就是末法時期最初的五百年,也是經中常說的五五百年的這個年代,還是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出生。因爲過去謗法,所以沒有機會聞佛法。
匮乏饑凍。爲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于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複還沒。
這是講業障深重,雖然智慧稍稍現前,立刻就又迷失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障礙,障緣很多啊!
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
這個現象,他真正這個覺悟能保持了,所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他的業障就消除了;消除之後再依教修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才能夠脫離叁界啊!才能夠了生死永脫輪回。
于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爲汝等。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
(二)時諸菩薩隨發十叁弘誓·佛贊印之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于。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余業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發弘誓願。
前面說過,這一些業障深重、愚癡的菩薩,有意無意之間造作種種的惡業,他造作惡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果報實在是太恐怖!經典裏面,類似這一些開導處處可以見到,何以學佛之人依舊不知道警惕,還是毀犯!這一樁事,佛在這部經上有詳細的爲我們說明,此地我們要細心去觀察——造作罪業似乎並不很嚴重,爲什麼果報會有這麼重?這個地方的事、理要不能透徹明了,就不能叫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這一些菩薩聽佛說了之後“舉身毛豎”。我們常講聽了以後“寒毛直豎”;我們今天聽了有沒有這個情形呢?沒有感覺到。沒感覺到那叫麻木不仁,這個罪業我們還照幹不誤。由此可知,這六十位菩薩他們的業障雖然說重,那比我們輕得太多了,他聽了有這樣的感觸,我們聽了沒有感觸,他們有救,我們沒有救了。
“結罪”,前面佛說得很清楚,不是對一個人結罪。因爲造作罪業的人,由于嫉妒、瞋恚,所以才惡意的誹謗,造謠生事,破壞道場、破壞大衆的信心。佛門常說:“殺人生命這個罪輕。”你殺人,殺一個人,殺一百人,乃至于殺一萬人,一千萬人,那個罪業都不重。
斷一個人的法身慧命,這個罪就重了。
爲什麼?
這一個人如果遇到機會,今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作佛作菩薩了。他作佛作菩薩,你要曉得他在虛空法界裏頭,要度多少衆生,不只千萬、億萬啊!所以你障礙一個人的法身慧命,比你殺一千人、一萬人那個罪不曉得重多少。這是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的,細細去觀察思惟,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法師縱然有過失,他是凡夫不是聖人;何況法師的過失是真的過失,還是他有意示現的,我們也不曉得,我們凡夫看不出來。
過去天臺智者大師說得很好,他曾經講:“做法師的人、講經說法的人,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
他能說;說了怎麼樣?
他自己做不到。
叫大家斷貪、瞋、癡,他貪、瞋、癡沒斷,這個人我們要不要尊敬他呢?
要尊敬他。“國之師也”,他是國師,我們一國人的老師,因爲他教的是正法,教的沒錯,不是邪法。所教的我們如果能夠肯學,決定得利益。所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的成就往往超過老師之上的。只要他說的不是邪法,這是“國之師”也。
“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國寶少,國師多,所以都要尊重,不能看到他有一點瑕疵,就把他所說的法整個否定掉了。這是斷衆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才遭這樣殘酷的果報。經上說他墮地獄,從阿鼻地獄、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而實際上他在地獄裏頭受苦所感受的,那真的叫無量劫,這就是我們諺語常說的“度日如年”,所以他在地獄裏感受的時間,比這個時間不曉得要長多少倍。“時”法不是定法,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有的人感覺一年好像沒幾天,很快就過去了;有一些人在苦難當中,這一年好長好長。佛告訴我們“時”不是一個定法,全憑個人的業感。這一些菩薩善根還算是深厚的,聽了佛說過去這個因果報應,舉身毛豎。
“深生憂悔”,這就是生慚愧之心。
“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抆淚”,從前多半是衣袖擦眼淚。他們在佛前發露忏悔。“露”是過去、現在所造的罪業毫無隱瞞都能夠說出來。忏悔最要緊的是從今之後,再不做同樣的錯事了,真正徹底改過自新,這種忏悔才有用處。決定不是做錯事情,在佛面前禱告忏悔,明天照做,做了再忏悔,那個一點用都沒有,那個罪就更重。等于是天天欺騙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所以忏悔最要緊的是“後不再造”。他們是真幹了,我們聽他所說的。
“我等常于菩薩乘人”,“菩薩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這裏面有出家菩薩,有在家菩薩。無論是出家、在家,弘揚正法的就叫菩薩乘人,我們也講是大乘菩薩。
“輕慢嫉恚,及余業障。”“輕”是瞧不起他,輕視他;“慢”是怠慢他;“嫉”是嫉妒;“恚”是瞋恚。嫉跟恚是心裏面,輕慢是表現在外面;內有嫉恚,外表示輕慢。以及其他的業障。
“今于佛前,如罪忏悔。”過去所造的罪業今天在佛前發露忏悔。
怎麼忏悔法呢?
改過自新。
下面他們發的十叁條大願,就是具體的改過。請看經文,這些地方是我們要認真去學習的。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至未來際”,這一句話很要緊,因爲經是大乘經,是菩薩法;小乘法裏面是“盡形壽” ——我這一生盡形壽,大乘法裏不能講盡形壽,盡形壽範圍太小了。“盡未來際”,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不是這一生。這才是真實的忏悔,徹底的悔改。
若于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
這是從前幹的事情,看見這些弘法利生的菩薩,不管是在家、出家,他犯了戒,他做錯事情了;“舉露其過”,就是把他的過失揭露出來,向大衆宣布,讓大家遠離這個大乘菩薩,不要去聽受他說法,不要去跟他學習。從前是有這種嫉妒障礙,現在從今之後再不做這個錯事了。如果還有這個,那
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再幹這個事情,我們就是欺騙世尊。這一條擺在第一,正是前面世尊所說的舉例——造業舉的例子,這一條是最重了。再看第二句。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十叁大願,每一條前面都是“從今日,至未來際”。
若于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
這個句子好懂的我們就少說幾句。“恐懼”,就是我們所講的威脅、嚇唬他。
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都是過去常常犯的毛病,或是有意,或是無意。
無意怎麼會犯呢?
無意是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自己不能控製,常常犯這些過失。第叁句: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于彼。伺求其過。
這一條也很難得,“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世間人所講的娛樂。他見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薩,也去享受世間五欲、六塵之樂;在過去他看到這個情形,在裏面找麻煩,找他的毛病,找他的過失,就是找他的把柄來誹謗他、蹧蹋他;從今而後悔改了,不但不再像往昔這樣造罪業,反過頭來
常生信敬。起教師想。
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我們還是相信他,還是尊敬他,還是以他爲師跟他學習,這就是具體改過的樣子。
若不爾者。
若不如是。
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在這一條裏面特別提出在家、出家,這裏面在家菩薩示現享受五欲遊戲的娛樂多,出家比較少。在一般世間這種歡樂場所,出家人少去,但是在家的菩薩會去,所以特別提出在家、出家。我們學佛,常常在經論上看到,一切衆生根性不相同,諸佛菩薩度衆生…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