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去安慰他们──和言善语的安慰他们啊!让他们生欢喜心,对菩萨有好感,这样才能够接受他的诱导。
因告之曰。诸仁者。
“诸仁者”是对他们的尊称。
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这个问得好啊!不责备他犯过失、不责备他退转,反过来问:你们对无上菩提圆满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长,而不要退呢?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平常对人、对事、对物怎样说话。真正帮助人觉悟,帮助人改过自新,不用责备的口吻,用关怀、爱护的口吻,用诱导、启发的方法,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弥勒菩萨高明之处,所以这些人听到的时候都很欢喜,喜欢跟他谈话。
你看!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
这些人都说老实话:我们对无上道没有增长,天天在倒退啊!
何以故。
为什么我们天天在退转呢?
我心常为疑惑所覆。
贪、瞋、痴、慢、疑,“疑”是菩萨重大的烦恼,是修学严重的障碍啊!他们有疑、有惑,惑是迷惑。
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
这是讲到他业障重,虽然常常听世尊讲经说法,听了不能够了解,不但不能了解,往往把佛所讲的话听谬了,错解了意思。我们开经偈上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了,这都是业障深重的相。底下他说得好。
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
这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他们常常怀疑:我们学佛好?还是不学佛好呢?作佛好?还是不作佛好呢?常常有这个问题在,这是对于善法的怀疑。
于堕落法。亦不能了。
三途六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一定要受恶报。佛也讲得很清楚啊!他对这个也疑惑。
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
我们会不会堕落呢?
真的堕落?还是假的堕落呢?
这些疑问常常现前。
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当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众生,不可能没有一个善念,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的,看看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就是了,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他们善念生,但是有怀疑;怀疑的时候,善就不能成就了,于是很容易退转。这一些菩萨都很老实、很难得,我们今天所谓他还有自知之明,还算不错啊!虽然犯了过失,还有救,所以弥勒菩萨来救他们。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这也是弥勒菩萨高明之处。
弥勒菩萨能不能跟他讲经说法呢?
当然能。
弥勒菩萨为什么不说呢?
因为他是菩萨的地位,这些人对他讲经说法未必能相信啊!所以弥勒菩萨介绍:“我们去见佛。”大家听到佛,当然就没有话说了。我们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如来、应供、正遍知。”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种,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解释了。“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谓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自在是圆满的,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以方便力”教诲众生契机、契理。前面讲“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这是理,佛说法“契理”啊!又说“善知一切众生所行”,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因、所受的果报,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就“契机”啊!他们去见佛,佛一定随其根性种种说法,这是契机、契理。
经文的三分,发起序应当到此,这是个大段落。下面是本经正宗分的开始,应当要单起一行,这部经当时我是叫悟广师从频伽藏里面抄出来,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大正藏里面分的段落跟标点问题很多,但是这个经文诸位一看就晓得,你仔细看它,四个字一句,所以不难读诵
二、正宗分
(一)有六十人随劝诣佛·投地悲泪·佛慰令起·并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多受众苦·后亦当生极乐世界
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当时在会菩萨有五百人,五百人当中只有六十个人,听了弥勒菩萨的话,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释迦牟尼佛。这些菩萨刚才说过了,大权示现。那么弥勒菩萨把这些人带到世尊面前,行礼完毕之后就坐下了。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
弥勒菩萨致敬之后是坐在一边,这六十个菩萨跪在地上没起来,这忏悔,很难过啊!所以佛看到这个样子,也安慰他们,叫他们不必悲伤、也不必烦恼。
在这个地方,有一点常识,顺便跟诸位说说。如果正宗分要从“尔时,佛告诸菩萨言……”,这个地方开始,这个经题可以加上“佛说”,就是《佛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就是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通常经题上加“佛说”。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就不加“佛说”;所以如果正宗分从“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这个地方开始,就不加“佛说”了。这是一点常识,以后诸位看经典,有些经是佛说,有些经不加佛说。那不加“佛说”,难道就不是佛说的吗?还是佛说的。加佛说,不加佛说,关系在这个地方——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不是佛说的。
我们看下面佛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了,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
汝于往昔。造作恶业。
这一句是总说:你过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恶业。
哪些恶业呢?
于诸众生。以畅悦心。
这“畅悦心”是很痛快、很舒服啊!干些什么事情呢?
瞋骂毁辱。障恼损害。
八桩事情。对待这一些众生,他骂人,骂得自己好痛快。造这个恶业啊!
随自分别。
随着自己的知见分别,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不讲理啊!
不能了知。业报差别。
造作这些业的时候,这个业因有果报;他不知道啊!
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
你们今天虽然听佛讲经说法,不解如来真实义啊!这是业障缠覆。
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而于恶法很容易去造作,善法很难修行,这个都是业障深重的状况啊!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这一段所说的,非常难得而稀有啊!肯改过、肯自新,这样的人就有救了。有惭、有愧,求佛详细说明,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和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障难,知道这些罪,他就能够改过自新,像《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洒心易行”,从今以后不敢再造了。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
这就是给这六十个菩萨讲。
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佛。如来法中。出家为道。
这个时间太久了。“俱留孙佛”是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时间很久了。俱留孙佛那个时代,他们出家、修行。“俱留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所应断,烦恼是所应断的,无明是所应断的,所应断的他统统都断尽了,这个名号的意思在此地。
自恃多闻。修持净戒。
可见这一些人很聪明、也很有智慧,听的经很多;他们仗着自己闻经多,又自己以为戒律很清净。这个倒也不错,修得也蛮好,那业障在哪里呢?底下讲:
常怀憍慢。傲逸之心。
这毛病出来了,对人表现得骄傲;现在的时髦话——值得骄傲啊!这些菩萨的毛病就在此地。你看,他多闻,多闻本来是很好啊,值得骄傲!戒律清净,也很好啊!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完了。
你们今天自己有一点长处,别人不如你的,你还值不值得骄傲呢?
如果你也值得骄傲了,那你好好念念这一段经,看你再骄傲不骄傲。“慢”是傲慢,“逸”是放逸,就是很随便。
又行头陀。少欲知足。
这个更难得了!“头陀”是苦行,这些人修行的时候,曾经修苦行;“少欲知足”,非常难得啦!
于是功德。复生执着。
他毛病出来了,着相啊!这个着相也是值得骄傲——别人的修行都不如他,他得到这些在家信徒们恭敬供养。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诸位要很冷静、很仔细的去体会,这些文字不能够含糊笼统放过。下面佛把造作罪业的具体事相说出来了。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
有两个出家人,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的,讲经说法当然听众多,供养也多。
多诸亲友。名闻利养。
这是说法的法师一定会得到,一定会有这个现象啊!
汝于是人。以悭嫉心。
你们这些菩萨看到这个法师讲经说法了,你嫉妒他。
妄言诽谤。
你要破坏、嫉妒他。破坏他,怎么诽谤呢?造谣生事,说这些比丘
行淫欲事。
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这是把听众对法师讲经说法的信心破坏了,使大众对这个法师不能够相信了。
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
要晓得,在一切法里面,闻法的功德是没有一样能够跟它相比的;闻法能生智慧啊!特别是恭敬心。佛在经上说,古大德也常说,印光大师说得更好,“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啦!
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坏了,那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了。这个叫什么?
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
他造的是这个罪业——造谣生事,破坏道场。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
就由于造这种恶业,你们已经
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
“六十百千岁”就是六百万;造这个罪业,你们已经在阿鼻地狱里面度过六百万年了。这个六百万年是指人间的岁月,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你看造罪太容易啊!已经在阿鼻地狱过了六百万年了。这个阿鼻地狱,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详细解…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