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第一条。“亦不举人罪”,这是第二条。“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在末法时期,这四条最重要了,一定要遵守、要做到。佛说了这四法,又说另四法,就是第七段讲的,“当舍于懈怠”,这是第一。“远离诸愦闹”,“愦闹”是热闹,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寂静常知足”,要守住这四法,“是人当解脱”。这是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修行,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就是八种法,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达到修学的目标。
第八段,“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这二十利,是两种二十利,共四十种利益,要以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才能得到。
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恶业,完全是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以及修行人的状况,读了之后,真的是毛骨悚然啦!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三千年前就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看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所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第十段,说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这个“慧行菩萨”,我们要明了,学不得,决定不能学他。
什么是“慧行”呢?
开了智慧的,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我们大乘法里面常常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也就是常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才是慧行菩萨。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因为慧行菩萨所做、所为、所表现的很特殊,我们不能学;要学他,人家是上天堂,我们还是要堕地狱,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十一段,是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初业”是初学的菩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晓得利养的过失,只要沾着利养,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学佛,没成佛,反而堕到阿鼻地狱,这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一段经文很长,说明了利养的过失。
第十二段,是“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世语过有二十”。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睡眠过有二十,众务过有二十。”这个“众务”,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现在很普遍哪!
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师曾经说过:“佛门以无事为兴旺”啊!
道场什么叫兴旺?
没事叫兴旺啊!
事情太多了,香火鼎盛,信徒很多,那是佛门衰相,不是盛相。
为什么呢?
没有一个人成就!人虽然很多,没有一个开悟的,没有一个证果的,甚至于是没有一个能往生的。它盛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第十三段,佛说“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这个形式上出家,实在讲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
第十四段,说明戏论的过失有二十。
正宗分的最后,说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一部经也是最后导归极乐,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那么这一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了。
末了第十六段是流通分,蕅益大师《阅藏知津》里面只讲到十五段,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以上是本经大意简单跟诸位做一个说明。
伍、简释经文
一、序分
(一)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
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我想我们可以省略,这个“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到印度朝圣,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就在这个地方。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
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这是六种成就的众成就,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
(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具足不善之行·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第二段是别序,就是本经的发起。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
这就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由此可知,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故意做这个示现,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他们所犯那些过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他们来表演,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啊!
那么有哪些过失呢?
业障深重。诸根暗钝。
这一句是总说,总而言之一句话,业障重啊!
业是什么呢?
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造作。这一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业障。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啊!“诸根暗钝”,“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聪明,眼虽然能见,往往把事情看错了;耳虽然能听,真正意思没听出来,这是指这根性不利。下面别说有十二句,这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第一、
善法微少。
什么是善根?
世法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我们贪、瞋、痴都具足,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啊!他们还有善根,善根少就是了。我们没善根啊!这怎么得了呢!菩萨善根是精进,而我们每一天懈怠、懒散。
好于愦闹。
这个“愦”是昏愦,我们一般讲糊涂啊!“愦闹”就是现在讲胡闹啊!
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
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娱乐的场所就是。唱歌、跳舞那是胡闹啊!他们是喜欢搞这些。
谈说世事。
这是第三。“世事”的范围包括太广了,世事里面有邪,还有正。哪些是正呢?
孔子、孟子所讲的是正,都是世事啊!
世事不好吗?
世事不能出三界。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能帮助我们得人身,甚至于帮助我们生天,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
“世事”什么呢?
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喜欢谈论这些东西。今天外国人讲科学、技术也是世事;讲到外太空,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世事里头有正、有邪,邪的就是堕三恶道了,正是三善道啊!第四、喜欢睡眠,贪睡啊!第五、
多诸戏论。
“戏论”的范围也非常广泛,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都叫戏论。
广营众务。
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里太多太多。“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啊!刚才说过了,百丈禅师讲“佛门以无事为兴旺”啊!那怎么可以多事。
哪些是多事呢?
我们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法会就是多事,何况其余啊!这些地方,向下世尊广说,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
佛法修学的是什么?
《无量寿经》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这个事情搞得太多了,心怎么能得清净呢?应酬太多了,不能“清净”啊!事务太多了,哪里能“平等”呢!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怎么可能有“觉悟”呢!这一些都是广营众务的过失。第七句是——
种种贪着。
这个范围太大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啦!第八、
为所不应。
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都是佛不许可的,他偏偏去造作。第九、
妄失正念。
妄是虚妄,成天干虚妄的,把正念失掉了。第十、
修习邪慧。
“邪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啊!第十一、
下劣精勤。
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乐乎!
忙的什么呢?
忙的是三途事业。这个“下”就是三恶道,不是三善道啊!
“下劣”是什么呢?
搞贪、瞋、痴的,争名夺利;搞这些事情,他勇猛精进,在那里干。末后一句:
行迷惑行。
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啊!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们仔细反省,要有这些毛病,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西方世界是净土,不是秽土啊!所以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呢?迷惑,不清净啊!与净土不相应。诵经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跟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
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啊!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很深,为什么没去得了呢?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所以念佛不能往生。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一部经,这个因缘稀有,想一想看,如果还犯这些过失,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了,如果能够认真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
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
“具足”,前面所讲的十二条他统统都犯了,全都有。弥勒看这些菩萨,他有这么多的过失啊!
作是念言。
他心里面这样想着:
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
古人常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初发心”都是发的善心、好心啊!由于业障深重,诸根暗钝,所以很容易退转、很容易迷惑,特别是名闻、利养。这个初发心出家的人,没有人供养他,生活很清苦,道心很坚定。修行几年了,稍稍有一点成就了,名闻、利养来了,这一来就堕落了。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他怎么不堕落呢!所以于无上菩提退了。弥勒菩萨看了起慈悲心:
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
弥勒菩萨来帮忙啊!帮忙这一些愚痴菩萨。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什么叫做大慈大悲?
什么叫做救济贫苦?
修行人没有道,那是贫啊!
修行人依旧还犯过失,那是真苦啊!
弥勒菩萨在此地行慈悲救济啊!你看看他是怎样救济这一些迷惑颠倒的菩萨们——叫他“觉悟开晓”,就是破迷开悟啊!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大慈悲,这是真正的救济。
作是念已。
弥勒菩萨动了这个念头。
即于晡时。从禅定起。
“晡时”是午后;中午用过斋之后,他从禅定起来。
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
弥勒菩萨的确很有智慧。我们今天讲,高度的智慧啊!他并不责备他们,…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