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恭敬法宝·开智慧眼
居心诚敬·入道要门
免费赠阅
目 录
壹、讲经缘起
贰、宝积——众宝之集积
参、译者·菩提流志简介
肆、本经简介
伍、简释经文
一、序分
(一)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
(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具足不善之行·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二、正宗分
(一)有六十人随劝诣佛·投地悲泪·佛慰令喜·并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多受众苦·后亦当生极乐世界
(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佛赞印之
(三)弥勒菩萨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安稳得脱
(四)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
⒈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⒉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五)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
(六)末世种种过恶
⒈贪求利养
⒉佛不言说十五种邪法
⒊末法众生·诽谤·污辱·厌离具师承·持正法之菩萨
⒋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⒌有四辩才(世智辩聪)·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七)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
(八)初业菩萨当观利养·愦闹·世话·睡眠·众务之过失
⒈十一种严重的障道法
⒉初业菩萨当观利养过失
⒊远离利养之利益)
⒋初业菩萨当观愦闹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②重颂
⒌初业菩萨当观世话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②重颂
⒍初业菩萨当观睡眠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②重颂
⒎初业菩萨当观众务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②重颂
(九)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
(十)略说戏论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②重颂
(十一)发十种心能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流通分
(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亦名:弥勒菩萨所问
壹、讲经缘起
诸位大德同修,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都是在上午举行,仪式完毕之后,照例是上供。今天我们的仪式,放在此刻举行,意义不比寻常,正是与本经关系非常的密切。世尊为我们说这一部经,要以现代人的话来说,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预知现代——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出家在家,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乃至于净土,皆不能成就。
这个原因究竟在哪里?
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代我们启请,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一部经的教诲,细心的去体会、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如此,所修、所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这是我们这一次讲经的因缘。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所以这一次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介绍,能够看得懂的,乃至于一些名词、术语,讲堂里面常讲的,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
贰、宝积——法宝之集积
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一部经做个简单的介绍。这一部经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会,所以先将《大宝积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蕅益大师说:“始从华严,终大涅槃。”这一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所以“方等”范围非常之广,“方”是方便。佛门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方便法,真实法说不出的。讲到真实,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等”是平等,跟《无量寿经》经题上“平等”觉的意思相同。所以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可是古来祖师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方等”是属于第三时,那么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了。
“今更就大乘中,别取独被大机者,名华严部。”所以《华严经》它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华严》的当机。而“融通空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说这些法就叫般若部。这是真实智慧,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开权显实”,这叫法华。“垂灭谈常,名涅槃部。”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示现入般涅槃,最后的遗教,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哪里下手,这些教诲都归在涅槃部,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
“其余若显若密,或对小明大”,对小乘叫大乘。“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行”是修行,“位”是所证的果位。譬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属于位。“智断”,智是智慧,断是断烦恼、断无明。说到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定功只能够伏烦恼,不能断烦恼。“皆此方等部收”,由此可知,方等内容非常广泛。“非同流俗讹传,唯谓八年中所说也。”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这个意思非常的狭窄。此地讲“方等”,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这个“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因为《大宝积经》是属于方等部,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绍一下。
“《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每一会就是一部经,由此可知,这部大宝积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它里面内容很丰富。这部经翻译的人不是一个,是许多人翻译的,所以说前后诸师有人翻译一会,也有人翻译二会、三会的。在唐朝之前,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所以是单部流通。我们净宗的《无量寿经》也在《宝积经》之中,这是唐朝时候翻译的,就是《宝积经》的第五会,无量寿会。菩提流志,他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他看到《宝积经》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但是不完整。于是他就重新把其他注释没有翻译的全部把它翻出来,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三十九卷,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二十三会八十一卷),统统合计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宝积经》,总共是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现在我们在《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台湾好像也有单行本流通,这是《大宝积经》的全本。
什么叫“宝积”呢?
底下有个解释:“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这一部大经里面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所以比喻做“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所以称它做“积”,聚集的意思。“宝积经论一曰”,“一”是一卷;《宝积经论》是这部经的注解,但是不完全,它只有四卷,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失传了。但是这个论文收在《大藏经》里面,它对于经题有个简单解释。他说:“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故名宝积。”从这一句,我们对于这个经题的意思,能够知道一个大概。这是简单将方等,方等部《宝积经》介绍出来了。
叁、译者·菩提流志简介
刚才讲这部经翻译的人很多,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梵语音译,“此云觉爱”,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菩提”是觉,“流志”是爱。“南天竺人”,那时候印度称为天竺,就是南印度人。“唐武后时来”,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译三藏经”,他是翻经的法师。“开元释教录九曰”,《释教录》是佛教经典的目录,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说“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达磨”是法,“流支”是希(稀)有的意思,所以他的本名是法希有。“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天后”是武则天,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改成觉爱。“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可以看《高僧传》;《宋高僧传》是《高僧传》的第三集,里面有他的传记。
肆、本经简介
下面是讲本经的内容,也略微做个介绍。
“此经乃《大宝积经》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所以这个经文有上、下两卷,在《大宝积经》里面上卷是九十一卷,下卷是九十二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这个“诏”是武则天的圣旨,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阅藏知津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阅藏知津》是蕅益大师作的,蕅益大师将这一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
第一段,“佛在鹿苑”,就是鹿野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前面括弧“序分”跟“正宗分”,是《阅藏知津》里头没有的,这是我们因为讲这部经,为了便利起见,我们加上去的,就是把这部经开三分。第一段跟第二段是属于序分;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第二段、“有诸菩萨业障深重,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所以这一开端就晓得,这部经为什么说的,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的确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啦!大家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虽受了菩萨戒,还是很愚痴啊!这就是本经所说的。
第三段,这是本经的正宗分。“有六十人随劝诣佛”,随着弥勒菩萨的劝告,这六十个人就跟着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了;见到之后也很惭愧,善根发现——“投地悲泪”。佛安慰他们,叫他们起来,说他们往昔诽谤法师的恶业,多生多劫受苦,将来这个业报尽了,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都念过阿弥陀佛,只是业障太重了,不能往生,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
第四段,“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佛赞印之。”这六十位菩萨,这是稀有的,人数不多。他们听了佛的开导,真正忏悔,回头改过自新,发十三弘誓。佛听了之后,对他们也很赞叹。
第五段,“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安稳得脱。”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安安稳稳脱离六道轮回、脱离生死苦海。
第六段,“佛答以二种四法。”这个二种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第一种四法是“不求他过失”,…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