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说过在末法时代,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有这十一种法里面的一、二种,你的修学就不能成就,何况是具足这十一种,那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一定要把这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正过来,我们所求才能够满愿。此地举的例子是求开智慧。“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这一句就是求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希望自己能开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烦恼,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所以把烦恼化做菩提,这是智慧的力量。想开智慧,弥勒菩萨替我们启请,哪些法应舍、哪些法应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们放下的这些法,我们有没有放下。佛教我们修学的那些法,我们有没有修学。

  这十一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利养,“不舍利养”。第二个是“不修少欲”。名闻、利养,佛在此地屡次的宣示,由此可知这是病根,决定不能够沾染的。可是在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在台湾与东南亚一带,利养之丰富可以说是世界之冠。我们常常听说,其他国家地区都到台湾来了。

  到台湾来目的何在?

  台湾的利养丰富;而不知道利养的害处。

  为什么呢?

  增长贪心,增长悭吝。烦恼里面,佛给我们说,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归纳就是贪、瞋、痴三毒;三毒再要归纳就是一个贪,所以“贪”是所有一切烦恼最原始的根本。利养就是增长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这么重。只要这一条不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会成就。不但不成就,学的是佛法,到最后都变成妖魔鬼怪了。怎么会变成的?因为贪、悭贪而变成的。学佛到最后变成魔了。所以佛在这个经上第一句话,就教我们要舍利养。舍利养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啊!

  黄念老在大陆上,他说,我是没听到,他的学生告诉我,他没到台湾来过,他说:“台湾没有出家人,台湾没有佛法,台湾的佛法是假的。”

  他为什么这样说?

  实在讲我们读了这一部经,对他的说法多少可以明白一点——台湾出家人谁把利养舍掉呢?谁肯修苦行呢?所以他说今天的佛法在中国大陆。大陆上这些修行人,我也没有去访问过,但是听说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领一个很大的团体,有七、八十人到大陆去参访,专门访问佛教,大概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内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们对于佛法的恭敬,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深受感动。经书都是顶在头顶上的,这样恭敬!他们的经书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们这边太多了,得到太容易。他们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补了再补,吃的东西自己种的,非常辛苦。他们的团去的时候,想送他们钱,人家不收;想送他们衣服,也不收,他们说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而外面人看来是苦不堪言。

  问他们要什么呢?

  要经书、要录音带。录影带他们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电视,不能看。这些东西送给他们,他们当宝贝看待啊!所以新加坡他们这个团体回去之后,非常惭愧,本来认为自己修得很不错了,跟他们一比,天壤之别!这恭敬心才真正生起来。他们所做到的,就是能够舍利养,能够修苦行,对于物质生活绝没有贪求的意念,他们的道场也不希望别人去参观,对外也不开放,真正清修。

  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说“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啊!你想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啊!有一点智慧,想能够不退转,也没这个道理。

  

  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你居住修学的环境要安静,我们是凡夫,凡夫一定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因此道场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选择。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想选择太难了,人口太多了,到处都是闹区,到哪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不到了。台湾这个岛这么小,人口这么多,所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可是这一点很重要,总要懂得闹中取静,离开愦闹的场所。对自己清净心有妨碍的那些热闹场所,要知道离开。第五、

  不舍世话。不观实义。

  你要想开智慧,也没有这个道理。“世话”,世间的言论;我们不能没有,因为一天到晚要与大众相处,要与大众接触,总不能不说话啊!这一些言论,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说的,统统都不要说。为什么呢?妨害清净心,这个要舍,尽可能的去舍。世话前面说过,含义很广。除舍这个,还要修什么呢?要“观实义”。“实义”就是我们常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会观,你就念《金刚经》,《金刚经》念不懂,你就听讲解,我们有很详细的《金刚经》讲解的录音带,你仔细去听,听懂了,你就会观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对于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夜后夜。耽着睡眠。曾不觉悟。

  这一个烦恼习气,我们总得要把它改过来。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标准,教我们睡眠是四小时——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钟,大概不会睡了。后夜呢?后夜是清晨二点到六点,正好睡的时候,佛说这个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够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点钟睡觉,二点钟就要起床了。实在不行;不行就是烦恼太重啊!睡眠不够就没有精神啊!尽可能把睡眠的时间缩短,这个一般世间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啊!所以晚上十点钟睡,如果二点钟不能起来,四点钟起来,也算不错了。这已经是打了折扣了,所以要认真去学习,克服我们的烦恼习气。睡眠是昏沉、是不觉悟。第八、

  

  系念思惟。不舍众务。

  “系念思惟”,心里面牵挂、忧虑的事情太多了。

  你牵挂什么事情呢?

  忧虑什么事情呢?

  众务啊!这个世间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一些事情都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的这一些事情,都叫“众务”。“众”是众多的事业,要舍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不要去找事啊!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生事、找事就是攀缘,这个对于我们修学决定有妨碍。第九、

  好诸戏论。

  “戏论”的范围也非常之广。第十、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你不能够修习。末后一句:

  于诸众生。不生慈念。

  你对待众生没有慈悲心。也许你听了很不解:我们对众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长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难,我都去救济,怎么不慈悲呢?

  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没有慈悲心。

  什么叫慈悲呢?

  帮助那个众生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那才叫慈悲。搞来搞去,他还在搞六道轮回,你慈悲在哪里啊?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脱生死、不能出离轮回就不慈悲。佛法修学目标在此地。那么你犯了有这么多的过失,是: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这十一条,犯一条,你的烦恼不会断,你的智慧不会开,你想出离三界不可能啊!何况这十一条统统都有,这怎么得了!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业障、习气,一定要把它改过来。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没开智慧,想开智慧。

  应舍诸法。当须舍离。

  佛在前面讲,你应该舍的那些,你应当必须要舍离。

  

  应修诸法。当须修习。

  佛教你哪些要修的——少欲要修、寂静要修、观实义要修……,教我们要修的,认真去学习啊!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智慧虽然是本性与本来具足的,可是现在烦恼、业障盖覆着,如果不修学,没有这个缘,自性的智慧、德能不会现前的,这就是经论里头常讲的“佛法因缘生”,离不开因缘。“因”,没有问题,我们都有,现在重要的就是“缘”,“缘”就是断恶修善。佛教给我们哪些要断的,我们认真去断;哪些要修的,认真要修,这是缘。这一段把这个重要的纲领总提出来了,下面经文给我们一桩一桩分析它的过失,这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要舍、要离。请看经文:

  ⒉初业菩萨当观利养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

  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

  佛教我们要舍利养;利养过失到底有哪些?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啊!

  不知道,佛教我们舍,有时候我们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这个利害得失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明了之后了,想一想这是应该要舍了,才舍得心甘情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观察”就是明白了,对于利养的过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萨就能舍,才喜欢“少欲”,喜欢过一个清苦的生活。

  世间人以为清苦,在他并不以为清苦,他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自在;为什么呢?

  他里头没有烦恼。

  什么是烦恼呢?

  贪、瞋、痴是烦恼,他生活里头不生贪、瞋、痴。

  不生贪、瞋、痴,那生什么呢?

  生智慧啊!

  什么时候你在生活当中不生烦恼了,决定生智慧,这智慧就开了。所以他这个不生热恼的反面就是生智慧,这是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的。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第一条,利养生贪欲,利养增长贪心。只要贪烦恼增长,那个痴、慢、疑什么烦恼都起来了。这是根啊!

  像一棵树,这个利养是什么呢?

  是灌溉。在树根上天天灌溉,那棵树就会长得很茂盛啊!

  这是什么树?

  烦恼树、生死树。如此麻烦可大了。你怎么可以用这个东西去灌溉它!第二、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瞋恚故。

  贪着利养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别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这个大烦恼就生起来了,当然正念没有了。

  什么是正念?

  我们也举例说明,我们大家都是修净土的,修净土的人正念就是…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