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陀洹人示凡夫行。
这是佛举个例子,举一个修行证果最低的位次(须陀洹),跟我们就不一样;须陀洹示现凡夫,假装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
那真的凡夫跟须陀洹比,差别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贪瞋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
这个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贪、瞋、痴、慢;学佛也是贪、瞋、痴、慢,甚至于出家还搞贪、瞋、痴、慢,讲经说法也是贪、瞋、痴、慢。前面不是说了,供养、恭敬多了,讲的声音就大了;供养少了,就不想讲了,就赶快要走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啊!将来到哪里去呢?堕诸恶道啊!这是凡夫啊!
而须陀洹于贪瞋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你怎么能比得上人家!小乘初果,他贪、瞋、痴没断,所以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没有断,他贪、瞋、痴都有;虽然贪、瞋、痴都有,他了达啦,他明了、通达了,所以虽起贪、瞋、痴这个念头,他也不堕三恶道。人家的本事在此地。我们对于贪、瞋、痴、慢迷而不觉,他们对于贪、瞋、痴是觉而不迷,觉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堕三恶道,这是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须陀洹,何况慧行菩萨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瞋痴习气未断。
慧行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贪、瞋、痴断了,确实没有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断了;虽然断了,他还有点“习气”没断。这个不碍事。“习气”很不好懂,古人有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譬如酒瓶——酒倒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了,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了,闻一闻还有味道,那叫习气。实际上他真的断掉了,他确实没有了,但他还有点习气。
彼亦别余初业菩萨。
他也跟那些初业菩萨不一样。
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
慧行菩萨,他们是习气不断,而烦恼真的断干净了,确实没有了。他跟初业菩萨不一样,这个“别”就是差别,不相同。为什么呢?“其心不为烦恼所覆”。“覆”就是障碍。烦恼再不会对他产生任何障碍了,所以他不同初业菩萨。
“钝行菩萨”,这个钝行菩萨就是钝根的菩萨,就是这个经上讲的没有智慧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和没有智慧的菩萨跟凡夫一样。“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不能出离六道、不能脱离三界。
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
这个“重罪”是习气里面所现的。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我们看到的这些慧行菩萨——胜热婆罗门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蜜苏筏多女的贪爱,这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啊!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这个智慧力是他们观行离相,所以表现是这些造作恶业的样子,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一切众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这个手段来教化众生而已,所以他们不堕恶道啊!他们常住一真法界,不但是不在六道里面,他也不在十法界里。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不要在这个地方产生误会,那就错了。晓得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能力,我们对这些人只有敬仰,绝不能够学习,学习就坏了。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是佛举一个比喻。譬如有人烧着一盆火,不断的在加柴火,于是这个火愈烧愈猛、愈盛,那个火光愈来愈明亮了,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薪、是柴火,投在火里面使这个光明更炽盛,是这个意思。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火光代表智慧。这个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烦恼,烦恼投进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烦恼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啊!他们的境界太高了,他们所证的太深了,所以烦恼对他是增长智慧的。烦恼对我们是帮助我们堕三途,要感苦报的,完全不相同。
(八)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愦闹·世话·睡眠·众务之过失
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底下这一段,佛特别教诲我们,初学的菩萨要明了名闻、利养的过失。因为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出家、在家发心行菩萨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闻、利养可以说很快的就现前。你要不知道这个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啊!所以佛在此地特别提出警告。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他问的正是我们心里面所希求的。“初业菩萨”就是初学的菩萨,既然出家了;这个出家的意思是广义的,并不是剃了头,穿上宽袍大袖这就是出家人了,这未必是出家。此地这个出家,是心里面确确实实把烦恼、贪爱舍掉了,这叫出家——出烦恼家、出生死家。
六道轮回是家,超越六道轮回那就出家了。
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你还是在家啊!
六道轮回怎么造成的呢?
烦恼造成的。
所以心里面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你就没有出家。如果心里面舍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贪、瞋、痴、慢,你就出家了。这初出家的人,智慧没开,希望开智慧。那就是“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我们应当舍哪些?应当修哪些?使我们能够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没有生的智慧能够生起来,已经生的智慧会增长,不会退掉。弥勒菩萨问的这个,正是我们所希求的。
那么底下佛的开示,我们就要注意了。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这是菩萨问的当舍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要舍名闻、利养。舍名闻、利养,先要晓得名闻、利养的过失。你知道它的过失,你自自然然就会舍离了。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着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
后头特别加一句
是故应舍利养。
你看,佛在这一句话里头,把利养重复两次,这就知道这个过失的根本在利养。如果不贪利养,其他的过失很容易舍掉。贪着利养,其他的这些过失也不容易舍掉。此地所讲的这些过失,这一卷(卷下)专门说这问题。“愦闹”就是热闹,毫无利益的热闹场所。“世俗言话”,言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言论,这一些言论都不能帮人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俗言论的范围非常之广,可以说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论。因为你没有离开三界,没有离开六道啊!“耽着睡眠”,贪睡啊!“广营众务”,“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啊!一天到晚去经营。“众”也是多啊!经营许许多多都是与道业不相干的这些事业。“乐诸戏论”,喜欢戏论。这些都是过失,重大的过失!佛在此地教我们,“皆应远离”,不能够贪着啊!要远远的避开。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利养,“是故应舍利养”,这是讲你当舍何法,这些东西要舍离。
下面是当修的;该修什么呢?所修的给诸位说,跟这个相反的,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于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少欲。
“欲”是欲望;欲望要减少啊!“少”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一天三餐饭吃得饱,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办道啊!也就是说你才能够得清净心。不要去看别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门开什么高级轿车,不要去看这些,不要跟人家比赛这个。那些是什么呢?你不要看那个车很漂亮啊!往哪里开啊?往地狱、饿鬼、畜生道在开啊!你这看清楚的时候,不对劲啊!别看我们没有车,走路啊!我们往西方极乐世界走,不一样啊!方向目标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们天天在搞贪、瞋、痴,烦恼增长;我们是智慧增长,心一天比一天清净。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舍诸愦闹。
这是热闹的场所要离开。
乐于寂静。
他心是定的,他能够在很安静的环境里面住得很自在。现在人的话就是“甘于寂寞”,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热闹,他不热闹的日子过不下去,他要烦恼啊!
舍诸世话。观于实义。
“实义”是什么?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么?
《金刚经》上说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皆空,那是实义啊!那是诸法的真相啊!
初夜后夜。远离睡眠。
这是佛劝我们,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时,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阴浪费掉了,应当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来念佛啊!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
“观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随行修习”,“行”是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当中去修、去学习。
舍于众务。及诸戏论。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这个不是消极,人人无事,天下太平啊!每个人都安居乐业。
世界为什么这么乱哪?
好人太多了。
什么是好人呢?
好人好(hao4)事啊!好(hao4)事的好人太多了。无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而且能够慈悲一切众生;就是尽心尽力劝导一切众生修持念佛法门,这就是慈念众生了。唯独这个法门,能帮助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
⒈十一种严重的障道法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这一段佛给我们说出十一种是严重的障道法。前面…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