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是我们学校一样,密是研究所、是博士班。
我们什么程度呢?
小学程度都没有;他居然叫我们念博士班,博士学位给我们。这假的不是真的嘛!你欺骗别人可以,欺骗我,骗不了啊!
这一段就是说这些事情。今天这个社会,许许多多迷惑人的事情,有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佛吗?
说实在话,即身堕地狱啊!不是即身成佛。
要知道,密是什么?
密是《金刚经》上那个标准他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有资格学啊!这个可以不要断烦恼。
为什么不断烦恼?
烦恼没有嘛?
为什么不要呢?
菩提也没有嘛?
烦恼、菩提俱不可得,入这个境界。这哪里是我们凡夫境界!
所以,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确实统统断掉了,你才有资格学密。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显教里头的利益都得不到,那密就更不必说了。
密宗里常讲,不学密不能成佛。这一句话对不对?
对,一点没错。每一个人都要学密,你才能成佛。
什么时候学密呢?
八地菩萨。你将来证到八地了,佛就教给你这个法门了。那你现在是哪一地的菩萨呢?八地菩萨叫不动地,所以千万不要被人骗了。
我的老师好啊!章嘉大师啊!我跟他三年,他没有传我密,我不够资格啊!我才开始学。
他教我学什么呢?
教我在戒律上打基础。密法是建立在显教的基础上啊!显教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所以这是真正好老师,他教给我基础。现在无智之人,被蒙骗、迷惑的不晓得有多少?所以这段经文在此地,太好太好了。
弥勒菩萨这一提出来,你看下面世尊怎样教导我们。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佛反过来问弥勒菩萨,告诉他:“随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
这个佛法里确实有这个讲法,但是底下的话重要了。
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
佛这两句话问得很好!这两句话:
与利益相不相应?
与法相不相应?
相应的是佛说的,不相应的非佛所说。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
就是与利相应。“义利”是正当的利益。
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这个没错,这是法身大士啊!对他们来讲这是正说。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
像《地藏经》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行!我们听了这个话也发起大慈悲心,跟地藏菩萨一起入地狱。好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那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事情,不是凡夫有这种能力。
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
你看,佛说这种法,是对得法自在这种菩萨说的。如果于法还不自在的,佛决定不说这个法。
得法自在的是什么菩萨呢?
法身大士。也就是刚才讲了,入不二法门;这种人是最低限度,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佛对他们所讲的,跟对我们初学人讲的不一样,不是一个讲法。你看看他们——
所起烦恼。无有过失。
他们表现的烦恼,烦恼还没有过失;为什么?
他的心清净、心很自在啊!
换句话说,这一些法身大士是烦恼即菩提,他烦恼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甘露火王用瞋恚度众生。瞋恚是大烦恼啊!他有瞋恚之相,他心地清凉自在,一片慈悲。这话我们很难很难理解!你想一想,父母教训他的儿女,有的时候有打、有骂,也是一副很难看的面孔;为什么?爱护他啦!成就他啦!不是真的恨他。他对自己儿女用这个手段,对别人为什么不用这个手段呢?爱护。别人的儿女对自己不相干,所以笑脸常开啊!此地所说的,你跟《华严经》对照一下,很有趣味。所以他们“所起烦恼无有过失”。
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不是他们的境界,他们做不到啊!他们尚且做不到,我们凡夫怎么能做到呢!这个一定要知道。高级的佛法,我们应该知道、明了,但是决定不能学习,我们没到那个境界。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
这一段开示非常要紧!
我们今天如果听到有人来给我们说这些话,我们不能够随顺啊!你要是随顺的话,换一句话说,你是随顺做恶,你是随顺堕三途啊!如果是逼不得已,自己心里头要明白,要真正忏悔。善的我们要随顺,恶的决定不能随顺,你要随顺的时候,那就是“但为下劣善根因者”,“下劣”是三途恶道啊!一个真正佛弟子、真正修菩萨道的,宁舍身命也不能够随顺烦恼行。
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
这是讲法身大士,他们是示现的。这个“异菩萨”就是已经得清净心的菩萨,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真的得清净心、平等心,一切境缘当中觉而不迷,这个菩萨有智慧,他的般若智慧现前了。“于诸烦恼现有攀缘”,那是利益众生,他是用这个做手段,所以他没有过失啊!他能干啊,我们不能啊!
诸位在历史上,也许在现在的电视剧,你们看济公传;济公喜欢喝酒,他有没有因酒误事?有没有喝醉过呢?没有啊!近代的,我们晓得有一位金山活佛,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邋里邋遢的。他的饮食、生活起居非常随便,没有一点拘束,这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学的。你看他吃饭,吃二、三十碗没事,几天不吃饭也没事。在台湾有一位法师跟他很熟,跟他在一起住过——乐观法师,他写了一本金山活佛的传记。有一天他拉到乐观法师吃饭,一碗一碗给他装,乐观法师不知不觉的吃了十碗,那是他加持的。
乐观法师曾经问他:“吃这么多难道不胀吗?”
他说:“你没有听说佛法里面不增不减嘛!”
人家有不增不减的本事啊!这是我们不能学的,我们像他那样一定会生病啊!他能够到不增不减——吃再多都不增,不吃他又不减;他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普通人不能学的啊!下面一句说:
有异菩萨。无智力故。
没有智慧,没有这种神通道力,也就是说这一类的菩萨,他有妄想、分别、执着。
于诸烦恼。增上执着。
你要这样学的时候,那个烦恼更增加了。这一段开示太重要了,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见到这些现象,自己一定要明白、要了解。
(七)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
再看底下这一段,说明法身大士与初学的菩萨不一样啊!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
这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一些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的。
乐欲离诸业障缠缚。
底下讲了五桩事情,第一个就是“希望”。这个“乐”是爱好,是希望。我们希望离开业障缠缚。第二、
自无损害而得解脱。
能够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没有损害而能够得解除烦恼,脱离生死轮回。
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
如果你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是非常纯正的。第一个目标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消业障啊!我说消业障,大家都懂,这一句话就是“乐欲离诸业障缠缚”。第二句就是了脱生死轮回。如果你要是学佛了,以这个为目标,下面菩萨就说出,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这一部经所讲的就是菩萨行,你对于这一部经上所讲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了啊!而世尊在这一部经上第一句话教给我们的“不求他过,不举人罪”,摆在第一条啊!弥勒菩萨在这里也重复:
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你说学佛从哪里学起呢?
从这里学起。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过失,不要说别人的过失,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想想这一句话,他的意思太深了。因为现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说人家过失,张家长,李家短,不碰头就罢了,一碰头总是说别人过失,都没有说自己过失。你说佛所以把这个列在第一条,这治你这个重病,你这一条病治不好,其他的病没救了。
所以你们今天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学起啊?
不要说人家过失,从这里学起。这个毛病习气太重了,天天注意看人家的过失,你是什么心啊?你的心怎么会清净?心不清净,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这一条是大病啊?我们都疏忽了,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今天读这部经,仔细想一想,这才有道理啊!再想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跟佛在此地讲的完全相应。
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我们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就是求如来真实功德。
如来是谁呢?
真如本性。《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是讲“如来”都是从自性上说的,讲“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所以不说志求“诸佛”真实功德。如果说“诸佛”是从外表,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心性,自性的真实功德啊!这个开示就重要了。
佛言如是如是。
弥勒菩萨这个说法,世尊给他印证,印证就是佛说的。佛讲弥勒菩萨所讲的完全正确。
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佛给他做证,也特别强调一下,就是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弥勒说了,后面世尊又说,让我们断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慧行”就是法身大士。佛对他们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对别人说的。他们方便之行是太深了,这个意思太深了,不是声闻、缘觉、凡夫所能够理解的。我们看起来,这经上常讲不可思议,他们的行径不可思议。
弥勒。譬如…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