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陀洹人示凡夫行。
這是佛舉個例子,舉一個修行證果最低的位次(須陀洹),跟我們就不一樣;須陀洹示現凡夫,假裝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
那真的凡夫跟須陀洹比,差別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
這個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貪、瞋、癡、慢;學佛也是貪、瞋、癡、慢,甚至于出家還搞貪、瞋、癡、慢,講經說法也是貪、瞋、癡、慢。前面不是說了,供養、恭敬多了,講的聲音就大了;供養少了,就不想講了,就趕快要走了。都是搞貪、瞋、癡、慢啊!將來到哪裏去呢?墮諸惡道啊!這是凡夫啊!
而須陀洹于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叁惡道耳。
你怎麼能比得上人家!小乘初果,他貪、瞋、癡沒斷,所以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小乘須陀洹已經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沒有斷,他貪、瞋、癡都有;雖然貪、瞋、癡都有,他了達啦,他明了、通達了,所以雖起貪、瞋、癡這個念頭,他也不墮叁惡道。人家的本事在此地。我們對于貪、瞋、癡、慢迷而不覺,他們對于貪、瞋、癡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墮叁惡道,這是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須陀洹,何況慧行菩薩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彌勒。慧行菩薩亦複如是。于貪瞋癡習氣未斷。
慧行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貪、瞋、癡斷了,確實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斷了;雖然斷了,他還有點“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習氣”很不好懂,古人有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譬如酒瓶——酒倒得幹幹淨淨一滴都沒有了,裏面也擦得幹幹淨淨,確實沒有了,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實際上他真的斷掉了,他確實沒有了,但他還有點習氣。
彼亦別余初業菩薩。
他也跟那些初業菩薩不一樣。
何以故。其心不爲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
慧行菩薩,他們是習氣不斷,而煩惱真的斷幹淨了,確實沒有了。他跟初業菩薩不一樣,這個“別”就是差別,不相同。爲什麼呢?“其心不爲煩惱所覆”。“覆”就是障礙。煩惱再不會對他産生任何障礙了,所以他不同初業菩薩。
“鈍行菩薩”,這個鈍行菩薩就是鈍根的菩薩,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沒有智慧的菩薩。初學的菩薩和沒有智慧的菩薩跟凡夫一樣。“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不能出離六道、不能脫離叁界。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
這個“重罪”是習氣裏面所現的。像《華嚴經》上五十叁參,我們看到的這些慧行菩薩——勝熱婆羅門的愚癡、甘露火王的瞋恚、蜜蘇筏多女的貪愛,這叁個人是代表貪、瞋、癡叁毒煩惱啊!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于惡道。
這個智慧力是他們觀行離相,所以表現是這些造作惡業的樣子,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對一切衆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這個手段來教化衆生而已,所以他們不墮惡道啊!他們常住一真法界,不但是不在六道裏面,他也不在十法界裏。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了,不要在這個地方産生誤會,那就錯了。曉得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能力,我們對這些人只有敬仰,絕不能夠學習,學習就壞了。
彌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是佛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人燒著一盆火,不斷的在加柴火,于是這個火愈燒愈猛、愈盛,那個火光愈來愈明亮了,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薪、是柴火,投在火裏面使這個光明更熾盛,是這個意思。
彌勒。慧行菩薩亦複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火光代表智慧。這個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煩惱,煩惱投進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煩惱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啊!他們的境界太高了,他們所證的太深了,所以煩惱對他是增長智慧的。煩惱對我們是幫助我們墮叁途,要感苦報的,完全不相同。
(八)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愦鬧·世話·睡眠·衆務之過失
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底下這一段,佛特別教誨我們,初學的菩薩要明了名聞、利養的過失。因爲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出家、在家發心行菩薩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聞、利養可以說很快的就現前。你要不知道這個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啊!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警告。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他問的正是我們心裏面所希求的。“初業菩薩”就是初學的菩薩,既然出家了;這個出家的意思是廣義的,並不是剃了頭,穿上寬袍大袖這就是出家人了,這未必是出家。此地這個出家,是心裏面確確實實把煩惱、貪愛舍掉了,這叫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
六道輪回是家,超越六道輪回那就出家了。
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回,你還是在家啊!
六道輪回怎麼造成的呢?
煩惱造成的。
所以心裏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癡、慢,你就沒有出家。如果心裏面舍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貪、瞋、癡、慢,你就出家了。這初出家的人,智慧沒開,希望開智慧。那就是“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我們應當舍哪些?應當修哪些?使我們能夠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沒有生的智慧能夠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掉。彌勒菩薩問的這個,正是我們所希求的。
那麼底下佛的開示,我們就要注意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于利養知其過失。應須舍離。
這是菩薩問的當舍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要舍名聞、利養。舍名聞、利養,先要曉得名聞、利養的過失。你知道它的過失,你自自然然就會舍離了。
若好愦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衆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後頭特別加一句
是故應舍利養。
你看,佛在這一句話裏頭,把利養重複兩次,這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本在利養。如果不貪利養,其他的過失很容易舍掉。貪著利養,其他的這些過失也不容易舍掉。此地所講的這些過失,這一卷(卷下)專門說這問題。“愦鬧”就是熱鬧,毫無利益的熱鬧場所。“世俗言話”,言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言論,這一些言論都不能幫人了生死、出叁界,所以世俗言論的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論。因爲你沒有離開叁界,沒有離開六道啊!“耽著睡眠”,貪睡啊!“廣營衆務”,“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廣”是多啊!一天到晚去經營。“衆”也是多啊!經營許許多多都是與道業不相幹的這些事業。“樂諸戲論”,喜歡戲論。這些都是過失,重大的過失!佛在此地教我們,“皆應遠離”,不能夠貪著啊!要遠遠的避開。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利養,“是故應舍利養”,這是講你當舍何法,這些東西要舍離。
下面是當修的;該修什麼呢?所修的給諸位說,跟這個相反的,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于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少欲。
“欲”是欲望;欲望要減少啊!“少”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一天叁餐飯吃得飽,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辦道啊!也就是說你才能夠得清淨心。不要去看別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門開什麼高級轎車,不要去看這些,不要跟人家比賽這個。那些是什麼呢?你不要看那個車很漂亮啊!往哪裏開啊?往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開啊!你這看清楚的時候,不對勁啊!別看我們沒有車,走路啊!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走,不一樣啊!方向目標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們天天在搞貪、瞋、癡,煩惱增長;我們是智慧增長,心一天比一天清淨。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舍諸愦鬧。
這是熱鬧的場所要離開。
樂于寂靜。
他心是定的,他能夠在很安靜的環境裏面住得很自在。現在人的話就是“甘于寂寞”,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熱鬧,他不熱鬧的日子過不下去,他要煩惱啊!
舍諸世話。觀于實義。
“實義”是什麼?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麼?
《金剛經》上說的,叁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那是實義啊!那是諸法的真相啊!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這是佛勸我們,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時,就是晚上十點鍾到兩點鍾,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陰浪費掉了,應當把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來念佛啊!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
“觀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裏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隨行修習”,“行”是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當中去修、去學習。
舍于衆務。及諸戲論。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這個不是消極,人人無事,天下太平啊!每個人都安居樂業。
世界爲什麼這麼亂哪?
好人太多了。
什麼是好人呢?
好人好(hao4)事啊!好(hao4)事的好人太多了。無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衆生。
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而且能夠慈悲一切衆生;就是盡心盡力勸導一切衆生修持念佛法門,這就是慈念衆生了。唯獨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叁界。
⒈十一種嚴重的障道法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舍。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一段佛給我們說出十一種是嚴重的障道法。前面…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