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說過在末法時代,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有這十一種法裏面的一、二種,你的修學就不能成就,何況是具足這十一種,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把這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正過來,我們所求才能夠滿願。此地舉的例子是求開智慧。“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這一句就是求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希望自己能開智慧;因爲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轉煩惱爲菩提。所以把煩惱化做菩提,這是智慧的力量。想開智慧,彌勒菩薩替我們啓請,哪些法應舍、哪些法應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們放下的這些法,我們有沒有放下。佛教我們修學的那些法,我們有沒有修學。

  這十一法裏面第一個就是利養,“不舍利養”。第二個是“不修少欲”。名聞、利養,佛在此地屢次的宣示,由此可知這是病根,決定不能夠沾染的。可是在現代的社會,特別是在臺灣與東南亞一帶,利養之豐富可以說是世界之冠。我們常常聽說,其他國家地區都到臺灣來了。

  到臺灣來目的何在?

  臺灣的利養豐富;而不知道利養的害處。

  爲什麼呢?

  增長貪心,增長悭吝。煩惱裏面,佛給我們說,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就是貪、瞋、癡叁毒;叁毒再要歸納就是一個貪,所以“貪”是所有一切煩惱最原始的根本。利養就是增長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這麼重。只要這一條不斷,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會成就。不但不成就,學的是佛法,到最後都變成妖魔鬼怪了。怎麼會變成的?因爲貪、悭貪而變成的。學佛到最後變成魔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第一句話,就教我們要舍利養。舍利養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啊!

  黃念老在大陸上,他說,我是沒聽到,他的學生告訴我,他沒到臺灣來過,他說:“臺灣沒有出家人,臺灣沒有佛法,臺灣的佛法是假的。”

  他爲什麼這樣說?

  實在講我們讀了這一部經,對他的說法多少可以明白一點——臺灣出家人誰把利養舍掉呢?誰肯修苦行呢?所以他說今天的佛法在中國大陸。大陸上這些修行人,我也沒有去訪問過,但是聽說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領一個很大的團體,有七、八十人到大陸去參訪,專門訪問佛教,大概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內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們對于佛法的恭敬,令人歎爲觀止,所以深受感動。經書都是頂在頭頂上的,這樣恭敬!他們的經書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們這邊太多了,得到太容易。他們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補了再補,吃的東西自己種的,非常辛苦。他們的團去的時候,想送他們錢,人家不收;想送他們衣服,也不收,他們說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好,而外面人看來是苦不堪言。

  問他們要什麼呢?

  要經書、要錄音帶。錄影帶他們不要,因爲他們沒有電視,不能看。這些東西送給他們,他們當寶貝看待啊!所以新加坡他們這個團體回去之後,非常慚愧,本來認爲自己修得很不錯了,跟他們一比,天壤之別!這恭敬心才真正生起來。他們所做到的,就是能夠舍利養,能夠修苦行,對于物質生活絕沒有貪求的意念,他們的道場也不希望別人去參觀,對外也不開放,真正清修。

  如果“不舍利養,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說“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啊!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啊!有一點智慧,想能夠不退轉,也沒這個道理。

  

  不舍愦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你居住修學的環境要安靜,我們是凡夫,凡夫一定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因此道場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選擇。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想選擇太難了,人口太多了,到處都是鬧區,到哪裏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找不到了。臺灣這個島這麼小,人口這麼多,所以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可是這一點很重要,總要懂得鬧中取靜,離開愦鬧的場所。對自己清淨心有妨礙的那些熱鬧場所,要知道離開。第五、

  不舍世話。不觀實義。

  你要想開智慧,也沒有這個道理。“世話”,世間的言論;我們不能沒有,因爲一天到晚要與大衆相處,要與大衆接觸,總不能不說話啊!這一些言論,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說的,統統都不要說。爲什麼呢?妨害清淨心,這個要舍,盡可能的去舍。世話前面說過,含義很廣。除舍這個,還要修什麼呢?要“觀實義”。“實義”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會觀,你就念《金剛經》,《金剛經》念不懂,你就聽講解,我們有很詳細的《金剛經》講解的錄音帶,你仔細去聽,聽懂了,你就會觀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對于你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這一個煩惱習氣,我們總得要把它改過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標准,教我們睡眠是四小時——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點到十點鍾,大概不會睡了。後夜呢?後夜是清晨二點到六點,正好睡的時候,佛說這個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夠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點鍾睡覺,二點鍾就要起床了。實在不行;不行就是煩惱太重啊!睡眠不夠就沒有精神啊!盡可能把睡眠的時間縮短,這個一般世間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體好啊!所以晚上十點鍾睡,如果二點鍾不能起來,四點鍾起來,也算不錯了。這已經是打了折扣了,所以要認真去學習,克服我們的煩惱習氣。睡眠是昏沈、是不覺悟。第八、

  

  系念思惟。不舍衆務。

  “系念思惟”,心裏面牽挂、憂慮的事情太多了。

  你牽挂什麼事情呢?

  憂慮什麼事情呢?

  衆務啊!這個世間事情太多太多了,這一些事情都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換句話說,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的這一些事情,都叫“衆務”。“衆”是衆多的事業,要舍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要去找事啊!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生事、找事就是攀緣,這個對于我們修學決定有妨礙。第九、

  好諸戲論。

  “戲論”的範圍也非常之廣。第十、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輪回,你不能夠修習。末後一句:

  于諸衆生。不生慈念。

  你對待衆生沒有慈悲心。也許你聽了很不解:我們對衆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長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難,我都去救濟,怎麼不慈悲呢?

  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沒有慈悲心。

  什麼叫慈悲呢?

  幫助那個衆生脫離叁界、脫離六道輪回,那才叫慈悲。搞來搞去,他還在搞六道輪回,你慈悲在哪裏啊?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脫生死、不能出離輪回就不慈悲。佛法修學目標在此地。那麼你犯了有這麼多的過失,是: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這十一條,犯一條,你的煩惱不會斷,你的智慧不會開,你想出離叁界不可能啊!何況這十一條統統都有,這怎麼得了!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業障、習氣,一定要把它改過來。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沒開智慧,想開智慧。

  應舍諸法。當須舍離。

  佛在前面講,你應該舍的那些,你應當必須要舍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教你哪些要修的——少欲要修、寂靜要修、觀實義要修……,教我們要修的,認真去學習啊!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智慧雖然是本性與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煩惱、業障蓋覆著,如果不修學,沒有這個緣,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會現前的,這就是經論裏頭常講的“佛法因緣生”,離不開因緣。“因”,沒有問題,我們都有,現在重要的就是“緣”,“緣”就是斷惡修善。佛教給我們哪些要斷的,我們認真去斷;哪些要修的,認真要修,這是緣。這一段把這個重要的綱領總提出來了,下面經文給我們一樁一樁分析它的過失,這才曉得佛爲什麼教我們要舍、要離。請看經文:

  ⒉初業菩薩當觀利養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利養中過。

  彌勒菩薩代我們啓請。

  佛教我們要舍利養;利養過失到底有哪些?嚴重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啊!

  不知道,佛教我們舍,有時候我們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這個利害得失爲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明了之後了,想一想這是應該要舍了,才舍得心甘情願。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于少欲。不生熱惱。

  “觀察”就是明白了,對于利養的過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薩就能舍,才喜歡“少欲”,喜歡過一個清苦的生活。

  世間人以爲清苦,在他並不以爲清苦,他的日子的確過得很自在;爲什麼呢?

  他裏頭沒有煩惱。

  什麼是煩惱呢?

  貪、瞋、癡是煩惱,他生活裏頭不生貪、瞋、癡。

  不生貪、瞋、癡,那生什麼呢?

  生智慧啊!

  什麼時候你在生活當中不生煩惱了,決定生智慧,這智慧就開了。所以他這個不生熱惱的反面就是生智慧,這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啓請的。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

  第一條,利養生貪欲,利養增長貪心。只要貪煩惱增長,那個癡、慢、疑什麼煩惱都起來了。這是根啊!

  像一棵樹,這個利養是什麼呢?

  是灌溉。在樹根上天天灌溉,那棵樹就會長得很茂盛啊!

  這是什麼樹?

  煩惱樹、生死樹。如此麻煩可大了。你怎麼可以用這個東西去灌溉它!第二、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

  貪著利養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別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這個大煩惱就生起來了,當然正念沒有了。

  什麼是正念?

  我們也舉例說明,我們大家都是修淨土的,修淨土的人正念就是…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