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號,憶佛、念佛這是我們的正念。貪心重的人,早把佛號丟得幹幹淨淨了——生瞋恚故。第叁、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就剛才說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這個地方計較,愚癡啊!你看這前面叁句,貪、瞋、癡啊!你要不舍利養,你的貪、瞋、癡叁毒煩惱會天天增長。第四、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這貪、瞋、癡底下就是慢,傲慢啊!第五、
當觀利養。于親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
爲了貪圖利養,于親友、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個心常常牽挂著他們。
爲什麼呢?
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你心裏充滿了貪、瞋、癡,你把這個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念誰呢?
念那些有錢、有勢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錢念到我這兒來。他念這個了。
怎麼個念法呢?
到最後就不擇手段,用種種方法欺騙他、迷惑他,這就造了重的罪業了。果報就是叁途。第六、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谄曲故。
這個“愛”是貪愛、貪戀,沒有辦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啊!麻煩大了。心是“谄曲”的,歪歪曲曲,這心不正直。第七、
當觀利養。舍四聖種。無慚愧故。
什麼叫四聖種?
佛當年在世教導出家弟子,要知足常樂、要修少欲,這是說在物質生活,我們盡量的簡單。物質生活裏面,那最重要的飲食、臥具、衣服,這個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們這叁樣東西,用什麼樣心態來求呢?
隨所得。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所以托缽,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貪心啊!“衣服”是所謂的糞掃衣,“臥具”是我們今天講的鋪蓋,非常簡單。這叁衣一缽,要隨所得。
目的在哪裏?
治貪,對治貪念。這是叁個。第四條,喜歡修、喜歡斷,就是此地講的,哪些應該修的、哪些應該斷的,他們對佛的教誨非常歡喜,依教奉行。這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怠,這個四法叫四聖種。貪著利養的人,這四樣都忘得幹幹淨淨的,沒有慚愧心。第八、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這利養之害。利養是一切諸佛都不許可的,一切諸佛都不會贊成的。換句話說,貪著利養就是違背一切諸佛的教誨。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啊!這裏面的毛病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第九、
當觀利養。于勝福田。起于輕慢。爲魔黨故。
這是利養的大害。“勝”是殊勝;最殊勝的福田,他輕慢了、輕視了。
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叁界,成佛作祖啊!一生當中可以做到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貪著利養的人不求往生,他沒有這個念頭。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圖世間的富貴,這就是成了魔,跟魔一黨了。第十、
當觀利養。衆惡根本。諸善壞故。
那當然了,叁善根沒有了嘛。叁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他是貪、瞋、癡天天增長,所以善根斷掉了。善根斷了之後,所生出來的是衆惡,無量無邊的惡行,造作惡業。第十一、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舍利養,一定是多所貪著。第十二、
當觀利養。于親友家。瞻候顔色。生憂惱故。
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顔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第十叁、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心裏面就憂慮,就生煩惱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當觀利養。于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幹幹淨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當觀利養。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他都退轉了。
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他論”是外道啊!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第十六、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遇到,爲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衆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第十七、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這是爭名奪利。爲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産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舍,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啊!第十八、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這是彼此的鬥爭,鬥爭最初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第十九、
當觀利養。爲于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安樂”是學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輕安、自在,身心沒有憂惱啊!這是正常的享受。這種享受他沒有了,他爲了生活,“營諸世業”,“營”是經營;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啊!所造的都是世間營利的事業。諸位要細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明白了。“計度思惟”,“計”是天天在計畫、衡量——怎樣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淨。輕安、自在、安樂他沒有了,這種享受他得不到啊!第二十、
當觀利養。乃至禅定。解脫。叁昧。叁摩缽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這是講修學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脫。“禅定、解脫”在此地是廣義的,並不專門指參禅的。我們念佛人,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說你不能得定。“解脫”是對煩惱說的,你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叁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裏面沒有煩惱。貪著利養的人充滿了貪、瞋、癡、慢,所以這個享受跟凡夫沒有兩樣。“叁摩缽底”也是梵語,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實際上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叁摩缽底的意思。你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下面佛說了個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學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第二十一、
當觀利養。舍離智斷。墮于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這一條是從果報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因爲你造作這一些業障,將來必定墮叁惡道。換一句話說,因爲不舍利養,你眼前所貪得的非常有限,縱然你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幾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歲,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獄罪報的時間多長,我們在前面看過啊!前面看過造作這個惡業,佛說墮地獄,以人間的年數來算要一千八百萬年啊!真正是得不償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肯幹這一些惡事?至此,你才曉得利養之害,如果不是佛這樣給我們分析,我們怎麼會曉得。貪圖不得啊!太可怕了!第二十二、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于法住。墮惡道故。
“與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一個人。世尊當年在世,這個人是專門跟釋迦牟尼佛作對,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養,最後是墮阿鼻地獄。“烏陀洛迦”是惡鬼名,他所作惡所受的果報,跟提婆達多是同類的。如果我們不舍利養,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達多、烏陀洛迦是同于法住,你們同一類的,將來也是墮阿鼻地獄的。
⒊遠離利養之利益
下面佛從反面爲我們說明,如果把利養舍掉,你得多少種利益呢?我們也要明了。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于少欲。不生熱惱。
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像佛前面所講的,一樁一樁的過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夠舍利養。自然就能夠喜歡少欲,不生煩惱啊!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于一切過。皆悉不生。
這以下是別說。佛給我們說了十四句,十四種利益,這是第一種。“少欲菩薩”,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生活簡單清苦的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簡單愈好啊!現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過失悉皆不生,他沒有過失啊!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過失。才知道所有一切過失從哪裏生的?從貪欲生的。他把貪、瞋、癡斷掉了。第二個利益是:
堪爲諸佛。清淨法器。
這個意思是說,他是一切諸佛教誨的對象,他能夠接受佛法,諸佛菩薩都喜歡教他。爲什麼呢?他能接受。他心清淨,清淨心能夠接受大法。第叁、
而不系屬。在家出家。
于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淨,都不染著啊!
所以今天有許多同修來問:學佛要不要出家?
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樣成佛作祖啊!
那爲什麼你要出家呢?
我在世間這許許多多行業當中,我喜歡這個行業嘛!這是正確的理由。
所以出家是一個行業;是什麼行業呢?
犧牲、奉獻的行業。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統統舍棄了,弘法利生是沒有條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講代價的。我講一座經,你們對我要恭敬供養多少,那就變成生意買賣了,那就有條件的了。無條件的犧牲、奉獻,這個很快樂啊!我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就一個人,吃飽、穿暖了就夠了,什麼都不要了。
我現在跟諸位同修說,我修到什麼程度呢?
錢對我沒有用了。
我這一次在外國住了一年多,一塊錢都沒有花過,沒有用錢的地方。銀行給我四、五張金卡,沒用過,從來沒有開過張,所以錢對我已經沒用了。這個很自在、很快樂啊!你們是爲沒有錢煩惱,我現在人家送給我錢,我生煩惱。送來幹什麼呢?是做什麼用呢?所以這是確確實實不系于心。不…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