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号,忆佛、念佛这是我们的正念。贪心重的人,早把佛号丢得干干净净了——生瞋恚故。第三、
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就刚才说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计较,愚痴啊!你看这前面三句,贪、瞋、痴啊!你要不舍利养,你的贪、瞋、痴三毒烦恼会天天增长。第四、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这贪、瞋、痴底下就是慢,傲慢啊!第五、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着。生诳惑故。
为了贪图利养,于亲友、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个心常常牵挂着他们。
为什么呢?
贪图他的恭敬、供养。你把清净心忘掉了,你心里充满了贪、瞋、痴,你把这个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念谁呢?
念那些有钱、有势力的信徒,常常想着他、念着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钱念到我这儿来。他念这个了。
怎么个念法呢?
到最后就不择手段,用种种方法欺骗他、迷惑他,这就造了重的罪业了。果报就是三途。第六、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这个“爱”是贪爱、贪恋,没有办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啊!麻烦大了。心是“谄曲”的,歪歪曲曲,这心不正直。第七、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什么叫四圣种?
佛当年在世教导出家弟子,要知足常乐、要修少欲,这是说在物质生活,我们尽量的简单。物质生活里面,那最重要的饮食、卧具、衣服,这个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们这三样东西,用什么样心态来求呢?
随所得。也就是随缘而不攀缘;所以托钵,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贪心啊!“衣服”是所谓的粪扫衣,“卧具”是我们今天讲的铺盖,非常简单。这三衣一钵,要随所得。
目的在哪里?
治贪,对治贪念。这是三个。第四条,喜欢修、喜欢断,就是此地讲的,哪些应该修的、哪些应该断的,他们对佛的教诲非常欢喜,依教奉行。这是对治放逸、对治懈怠,这个四法叫四圣种。贪着利养的人,这四样都忘得干干净净的,没有惭愧心。第八、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这利养之害。利养是一切诸佛都不许可的,一切诸佛都不会赞成的。换句话说,贪着利养就是违背一切诸佛的教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啊!这里面的毛病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第九、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这是利养的大害。“胜”是殊胜;最殊胜的福田,他轻慢了、轻视了。
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啊!一生当中可以做到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贪着利养的人不求往生,他没有这个念头。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图世间的富贵,这就是成了魔,跟魔一党了。第十、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那当然了,三善根没有了嘛。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他是贪、瞋、痴天天增长,所以善根断掉了。善根断了之后,所生出来的是众恶,无量无边的恶行,造作恶业。第十一、
当观利养。多所贪着。犹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舍利养,一定是多所贪着。第十二、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这是贪图利养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讲察颜观色,看人家脸色,怎么样巴结人、讨好人。第十三、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贪着利养的人,他喜欢的那些东西损坏了,他心里面就忧虑,就生烦恼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处”是佛教人修学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处”是讲正确的、智慧的观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四念处是修慧。贪着利养的人,把佛这些教训忘得干干净净。“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学的科目,他都退转了。
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他论”是外道啊!与外道相处,你抵不过别人。第十六、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这在现前我们也常常遇到,为了贪图利养,诈现异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开悟了。这个“智慧”就是一般讲开悟了。他开悟了、他有神通了。这一些言行,完全是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生故”。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众生的恭敬、供养,这个造作罪业就重了,这是犯大妄语。没有得而说得到。第十七、
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
这是争名夺利。为了争名夺利,当然就产生许多的怨憎。这些怨憎要不舍,祸害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啊!第十八、
当观利养。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这是彼此的斗争,斗争最初从言语上互相说过失。“多觉观”,“觉观”就是杂念、妄想;粗念叫“觉”,细念叫“观”。此地的意思,觉就是杂念,观就是妄想。第十九、
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
“安乐”是学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轻安、自在,身心没有忧恼啊!这是正常的享受。这种享受他没有了,他为了生活,“营诸世业”,“营”是经营;跟世间人没有两样啊!所造的都是世间营利的事业。诸位要细细的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了。“计度思惟”,“计”是天天在计画、衡量——怎样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净。轻安、自在、安乐他没有了,这种享受他得不到啊!第二十、
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这是讲修学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个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脱。“禅定、解脱”在此地是广义的,并不专门指参禅的。我们念佛人,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说你不能得定。“解脱”是对烦恼说的,你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里面没有烦恼。贪着利养的人充满了贪、瞋、痴、慢,所以这个享受跟凡夫没有两样。“三摩钵底”也是梵语,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实际上我们《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就是三摩钵底的意思。你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下面佛说了个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学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第二十一、
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
这一条是从果报上说的。果报太可怕了,因为你造作这一些业障,将来必定堕三恶道。换一句话说,因为不舍利养,你眼前所贪得的非常有限,纵然你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几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岁,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狱罪报的时间多长,我们在前面看过啊!前面看过造作这个恶业,佛说堕地狱,以人间的年数来算要一千八百万年啊!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肯干这一些恶事?至此,你才晓得利养之害,如果不是佛这样给我们分析,我们怎么会晓得。贪图不得啊!太可怕了!第二十二、
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一个人。世尊当年在世,这个人是专门跟释迦牟尼佛作对,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养,最后是堕阿鼻地狱。“乌陀洛迦”是恶鬼名,他所作恶所受的果报,跟提婆达多是同类的。如果我们不舍利养,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达多、乌陀洛迦是同于法住,你们同一类的,将来也是堕阿鼻地狱的。
⒊远离利养之利益
下面佛从反面为我们说明,如果把利养舍掉,你得多少种利益呢?我们也要明了。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这一句是总说。“如是观察”,像佛前面所讲的,一桩一桩的过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够舍利养。自然就能够喜欢少欲,不生烦恼啊!
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
这以下是别说。佛给我们说了十四句,十四种利益,这是第一种。“少欲菩萨”,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生活简单清苦的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简单愈好啊!现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过失悉皆不生,他没有过失啊!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过失。才知道所有一切过失从哪里生的?从贪欲生的。他把贪、瞋、痴断掉了。第二个利益是:
堪为诸佛。清净法器。
这个意思是说,他是一切诸佛教诲的对象,他能够接受佛法,诸佛菩萨都喜欢教他。为什么呢?他能接受。他心清净,清净心能够接受大法。第三、
而不系属。在家出家。
于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净,都不染着啊!
所以今天有许多同修来问:学佛要不要出家?
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样成佛作祖啊!
那为什么你要出家呢?
我在世间这许许多多行业当中,我喜欢这个行业嘛!这是正确的理由。
所以出家是一个行业;是什么行业呢?
牺牲、奉献的行业。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统统舍弃了,弘法利生是没有条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讲代价的。我讲一座经,你们对我要恭敬供养多少,那就变成生意买卖了,那就有条件的了。无条件的牺牲、奉献,这个很快乐啊!我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就一个人,吃饱、穿暖了就够了,什么都不要了。
我现在跟诸位同修说,我修到什么程度呢?
钱对我没有用了。
我这一次在外国住了一年多,一块钱都没有花过,没有用钱的地方。银行给我四、五张金卡,没用过,从来没有开过张,所以钱对我已经没用了。这个很自在、很快乐啊!你们是为没有钱烦恼,我现在人家送给我钱,我生烦恼。送来干什么呢?是做什么用呢?所以这是确确实实不系于心。不…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