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牽挂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第四、

  

  住于真實。最勝意樂。

  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這真自在、快樂。第五、

  不爲卑下。亦不驚怖。

  你的心神永遠是安穩的,沒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災變,你遇到也不驚不怖。爲什麼呢?能夠不爲外境所轉。這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那就能做到這一條了。第六、

  離諸惡道。墮落畏故。

  一般人怕墮惡道,少欲知足的人決定不墮惡道。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輪回,他也不墮叁惡道。凡是墮叁惡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貪、瞋、癡、慢太重了。沒有貪、瞋、癡的人怎麼會墮叁惡道啊!第七、

  無能映蔽。舍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沒有人能夠障礙他;“映蔽”是障礙他的意思。

  爲什麼不能障礙呢?

  因爲他沒有任何嗜好,沒有任何的貪著。世間人能夠操縱一個人,能夠控製一個人,必定有把柄在人手上。

  把柄是哪些呢?

  總不外乎名聞、利養啊!

  你有貪著,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這個控製你;你怕死,他用死來威脅你;你都不怕死,他對你無可奈何了。你貪財,他用財來控製你;我不要財了,那他也不能控製你。只要你有所貪愛,有所耽著,你就會被妖魔鬼怪控製,他就能障礙你。你能夠舍棄一切利養,妖魔鬼怪對你也無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礙你。

  衆魔境界。得解脫故。

  在魔境裏頭他不能障礙你,你在魔境裏面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諸佛之所稱贊。

  你的心行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得佛護念。這個“稱贊”就是護念的意思。

  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諸天善人對你愛護羨慕。

  于諸禅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雖然得禅定,但不染著禅定、不貪愛禅味,這才能生智慧。

  如果對禅定生染著,縱然得禅定不能開智慧。

  爲什麼呢?

  他住在禅定裏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是空、有兩邊都不住。凡夫住有,貪著利養,就住在利養裏頭;貪著禅定,就住在禅定裏。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住,這叫住邊際。“邊際”就是兩邊不住啊!

  其心質直。無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這一條很重要。他的心真誠;“質直”就是真誠,沒有谄曲。與大衆相處,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也能夠恭敬、謹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

  他並不隨便,他很恭敬、很謹慎。

  爲什麼呢?

  知道五欲、六塵的過失,所以他不貪著啊!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

  他能夠依著佛的教誨去做,能住聖種。前面講的四聖種——衣、食、臥具,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佛教他斷的,他很喜歡去斷,佛教他修的,他也很樂意去修,這就是住聖種。

  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這是跟他同伴的,與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歡他、非常贊歎他。佛在這裏總共說了十四種遠離利養的利益。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舍利養。以勝意樂住于少欲。爲斷貪愛而發起故。

  佛把利養的過失,爲我們說了二十二種。遠離利養過失的利益,佛又給我們說了十四種。這才告訴彌勒菩薩說;實在講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對于利養的過失和舍離利養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意樂、意願——喜歡啊!

  喜歡幹什麼呢?

  舍利養。

  舍利養,就是我們講的放下,你真的放得下。

  爲什麼能放下?

  看破啊!

  怎麼看破呢?

  知道利養的害處,知道舍利養的好處。你知道,是看破;你真的肯把它放下、舍掉,是你放下了。放下之後,你才“以勝意樂住于少欲”,你才會喜歡簡單的這種生活方式。簡單的生活方式,沒有累贅啊!真正得自在啊!不但個人修行要明了,我們大衆在一塊兒修學,也要懂得啊!

  我們講經說法叁十多年了,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很多同修知道,我講經說法二十年,才有這個圖書館,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會;都是自然成就的,我們沒有說我要去建一個道場。外國的道場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後,同修們一天比一天多了。

  有許多人來給我講:我們要找個地,建個廟,蓋大一點啦!

  我統統不贊成。爲什麼呢?

  貪著利養。這個廟蓋大了,財産多了,出家人也多了。

  他爲什麼出家?

  看到這個財産可以繼承,那個味道不一樣啊!

  我今天這個道場這麼一點點大,什麼都沒有,他來出家,大概是個好心,沒有惡意啊!

  所以這個道場大,他要來出家,我就會想到:你爲什麼到這兒來出家?是不是想到這兒來爭奪財産?

  爲什麼呢?

  利欲會增長人的貪心、會貪增長人的煩惱。那麼那個道場建起來,叫許多人來鬥爭,豈不是造阿鼻地獄的罪業嗎?因此,任何人到我面前來說要建道場,我一概拒絕,我絕對不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不是一個好事情。

  今天如果講:法師,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現代這個時代,不需要道場。

  現在需要什麼呢?

  國際網路啊!我們這個東西在此地講了,一上網路,全世界每一家電腦一打開,他都看到、都聽到。這多自在啊!所以要道場幹什麼?我們現在圖書館已經嫌太大了。這個國際網路做得非常之好,我們的錄音帶、錄影帶、經書已經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進步,要利用科技的傳播,將佛法帶到每一個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後,每一個人隨身都有電腦啊!無論在哪個地方,一按紐,我們的畫面就出來了,你還要建道場幹什麼!即使做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誰願意做,誰拿去做,我這東西沒有版權,誰喜歡做都可以。

  還有人做的時候要來問問我同不同意?

  我同意個什麼?盡來找麻煩的。你們喜歡做就做,不要再來問我。給你講了,沒有版權,你還來找我幹什麼?還要征求我同意幹什麼?這不叫故意找麻煩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煩,就是文字看不懂啊!

  對于貪著利養,遠離利養的過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歡少欲,喜歡簡單的生活;因爲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少煩惱啊!“爲斷貪愛而發起故”,這個“發起”是菩薩殊勝志樂,他一定發起這個。

  ⒋初業菩薩當觀愦鬧過失有二十大類

  ①長行

  底下這一段是彌勒菩薩爲我們啓請,觀察愦鬧的過失,有二十類。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愦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此地的“觀察”就是徹底的明了,知道愦鬧當中的過失。“愦”是昏愦;我們一般人講糊裏糊塗啊!熱鬧的環境裏面糊裏糊塗,這叫愦鬧。對于修行産生很大的障礙,他讓你迷惑顛倒,不能幫助你覺悟。前面的利養是增長貪、瞋、癡的煩惱,這個愦鬧是增長無明,都是麻煩事情。菩薩明白之後,他就能夠獨處閑靜。許多同修到外國去住了幾天就發現了;

  發現什麼呢?

  太寂寞了、太無聊了;就住不住了,趕緊要回臺灣來。臺灣熱鬧啊!臺灣的親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張家長,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講廢話,他以這個爲樂啊!以此爲人生樂趣。到外國去了,沒人跟他講話了,鄰居外國人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自己兒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個人坐在家裏,你就覺得很無聊了,這就是這一條所說的,你不能夠安于閑靜。如果你明白這一條,喜歡過一個很安靜的修學生活,實在講國外的環境比我們國內好。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愦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不生熱惱就是不生煩惱啊!諸位要知道這個話的意思,不生煩惱就生智慧,這一定的道理。

  彌勒。雲何名爲樂于愦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叁者。不護意業。

  你看這一開端,身、語、意叁業犯過失了。而《無量壽經》上,佛教我們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叁個總綱領也是叁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護語業,那就是天天講人家的是非長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不護身業,律儀全廢了;“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能護意業,換句話說,你的煩惱汙染天天增長啊!這是愦鬧對我們的傷害,對道業上的障礙啊!這叁條擺在前面。

  四者。多饒貪欲。

  他能夠助長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

  與大衆接觸,一切言談都是六道輪回的業障啊!世俗的言論,範圍很廣,凡是不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的思想、言論都是屬于“世話”。所以世話裏頭有正論、有邪論。邪論是墮叁惡道,正論是叁善道啊!儒家的教學是正論,但是他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所以它是世話,它不是佛話。

  七者。離出世語。

  “出世語”是佛教我們了生死、出叁界的。今天我們所修學的,是佛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他把這些話,這些佛的教訓舍離了。“離”的意思也很深,我們大家天天都念佛、誦經、想求生淨土,其實我們是“耽著世話,離出世語”。因爲我們沒有真幹,雖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幾點鍾的佛,說幾點鍾的廢話,這兩個一比較,一天念兩個鍾點佛,說二十個鍾點的廢話,你想一想你的果報在哪裏,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這個離的意思就很深長啊!

  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習。

  你天天在修、也在學,你學的是些什麼東西呢?

  學的是非法。

  這非法指的是什麼呢?

  增長叁毒,增長世務,你天天幹的是這個啊!增長貪、瞋、癡啊!貪、瞋、癡的念頭沒有減少,身增長殺、盜、淫,口增長的是妄語、惡口、兩舌、绮語。你對這些法很尊重啊!很認真的在學習啊!你有這個意思,外面環境也如此。你看看哪個地方沒有這些誘惑呢?電影、電視不必說了,連報章、雜志上,所有一切廣告上都是這些誘惑——貪、瞋、癡,十惡業的誘惑。裏面有煩惱,外頭有誘惑,你還得了啊!你就尊重修習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