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這個是什麼?
這叫修叁惡道啊!這不是修西方淨土。
九者。舍離正法。
正法是叁寶。叁學、六度這是正法,把這些東西忘掉,不認真的學習;對于叁毒、十惡,他很認真的在學,這就錯了。這都是愦鬧中過。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爲你有這些把柄在魔王手裏,魔就控製你。你只要被魔控製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來,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來障礙啊!
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習。
“不放逸”就是恭敬、謹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願很難生起來。
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懷染著。
輕慢、隨便、馬虎啊!這是不應該的,不應該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叁者。多諸覺觀。
“覺觀”在此叫雜念、妄想,都是妨害清淨心。佛門裏面常常用“覺觀”多少,來判斷定功的淺深。定功深的人,覺觀就少,定功淺的人,覺觀就多。覺觀就是他裏面有雜念,雜念過多那定功當然就淺,雜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講四禅八定,是用覺觀分淺深的。
十四者。損減多聞。
“多聞”是要勤學啊!喜歡愦鬧的人必定耽誤學業。
十五者。不得禅定。
喜歡熱鬧,于定于清淨心決定有妨礙。
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
這個是什麼?
他貪;現在人所講的求新、求變、求快,這是現代人所謂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裏面“速疾而得”這不是梵行、不是清淨行。縱然你得到時,你心不能清淨。
十八者。不愛于佛。十九者。不愛于法。二十者。不愛于僧。
這就是違背了叁寶。你看我們一入佛門,先受叁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丟得幹幹淨淨,去搞熱鬧去了。
彌勒。是爲菩薩觀于愦鬧二十種過。
這是世尊把染著愦鬧二十種過失,爲我們說出來了。
下面是重頌,佛再將這個意思重複,以偈頌再說一遍。這個偈頌裏面不但說愦鬧,而且也說到前面所講的利養。重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②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向下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頌,多半都是屬于重頌,也就是前面在長行裏面佛說過的,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重頌的目的有兩種,一個是佛門裏面講經說法,跟學校學生上課不一樣,學校學生上課人數是固定的,講經的場合則有先來後到,佛非常慈悲,對于後來的人,前面沒有聽到的,用偈頌再簡略的重複說一遍,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便利于記憶。佛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訓,如果不能常記在心上,就沒有辦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誨記住。偈頌便于記憶,所以會學的人,一定要把偈頌念熟,熟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觀照工夫,這個修持就得力了。
舍離諸貪瞋。不住于愦鬧。
偈頌因爲受到文字的限製,沒有長行說法那麼樣的痛快淋漓,因此這裏面的含義,我們要能體會。“舍離諸貪瞋”,這個煩惱只說了兩種,下面還有癡、慢、疑,那是因爲這個句子只有五個字,所以後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認爲省略就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意思還是圓滿的,我們要能夠體會。
若有專住彼。是過不應作。
這就是你心裏頭不能貪著愦鬧。如果常常想著這一些熱鬧的場合、境界,對它産生喜歡,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說這是過失,是不應該的。爲什麼呢?下面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說出來了。
憍慢及覺觀。
你看他爲什麼不用貪、瞋、癡呢?
前面說了貪、瞋,這裏是憍慢及覺觀,可見得這個貪、瞋裏面是有慢在裏頭的,貪、瞋、癡、慢都包括在裏面了。“覺觀”就是心裏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這一些都是由愦鬧生的。愦鬧是增上緣。
壞行無戒人。稱歎于愦鬧。
哪些人喜歡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認真修行的人。“壞行”就是破壞正當修行,以及不持戒的這些人,他才喜歡熱鬧、才贊歎熱鬧啊!這兩首說一樁事情。
愚人樂世論。退失第一義。
“第一義”就是前面長行文裏面講的“觀實義”,觀察諸法的實相。一個人喜歡世間的這些論議,必定把出世間的這一些道理、教誨忘失掉了,這“退失”啊!
放逸多覺觀。是過不應作。
這也是修行人的過失。不應該去作的,不應該去染著世論。
比丘舍多聞。言論不如理。損減諸禅定。常思惟世間。
佛在此地舉一個例子——出家比丘舍多聞。這一句話是個雙關語。如果是說世尊的講經說法你也不聽了、你也舍棄掉了,那就錯了。這個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說,出家人要求多聞,多聞佛法啦!可是雖說多聞佛法,也有先後次第,四弘誓願裏面跟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廣學多聞。但是你一定要先斷煩惱,如果煩惱無盡你沒有斷,你就不能多聞,那就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幫助你得定、幫助你舍覺觀,智慧開了以後,這才廣學多聞,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學的。因此,這個地方的意思,我們要通達、要明了。如果“舍多聞”,就是不常聞佛法,言論當然就有過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說的真理。佛給我們講的一切法,都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現在人講真理啊!你要不能廣學多聞,那麼你的言論一定不是事實真相。“損減諸禅定”,這裏我們特別注意的“諸”,這個意思就是無量叁昧,叁昧就是禅定。禅定怎麼會有那麼多呢?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無論你用什麼工夫、用什麼方法修禅定,要是喜歡世論都是枉然,包括我們念佛也妨礙。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們初學的人,舍棄世論,連報紙、雜志,甚至于電視、廣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才能定啊!
我們在講席當中,有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可是幾個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換句話說,必定受環境的影響。早年,說這個話總是二、叁十年前了,政府剛剛提倡文化複興運動,我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裏,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兩位官員也來看方老師,就這個問題提出來向方老師請教說:“文化複興運動,我們要從哪裏做起?”方先生沈默了好幾分鍾,然後說:“臺灣的報紙、雜志一律停刊;電視、廣播統統關閉。”
那教育部官員聽了搖頭:“老師,這個做不到啊!”
“這個做不到,談什麼複興中國文化?中華文化都被這些東西破壞幹淨了。”
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啊!連複興固有文化都受這個世論的障礙,何況修道。
修道,道是什麼?
道是清淨心、道是正知正見、道是真正的覺悟啊!所以這個東西不離開,當然退失第一義,第一義就是道。“損減諸禅定”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沒有成就。“常思惟世間”,你每一天的念頭還都是念著這個世間法。
耽著思惟者。何得于寂靜。
“耽著思惟”就是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他的心怎麼定得下來呢?怎麼能靜得下來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亂的、是放逸的。
永離于正觀。
諸佛如來的正觀,“正觀”就是正知正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遠得不到啊!我們修行天天希望能夠證得,爲什麼不能證得呢?現在知道了,不能證得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差錯出在哪裏?佛在這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現代人沒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修定。無論什麼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變,這種心理對于修道是很大的妨礙,這不是“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學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薩六度裏面“忍辱波羅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喧雜無儀檢。
“儀”是威儀,“檢”是謹慎、檢點。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愛佛。及愛于聖衆。棄舍離欲法。耽著非法言。
到這裏是一段。“不愛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不愛正覺啊!不愛正覺就是天天迷惑顛倒。“不愛聖衆”,聖衆就是指的清淨。叁寶裏面僧寶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不愛清淨。聖衆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愛六和。“棄舍離欲法”,“法”是正。所以這叁句——覺、淨、正——是叁寶。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歸依叁寶,今天所作所爲違背了叁寶。
爲什麼會違背了叁寶呢?
貪著世間的言論,喜歡世話。可見得這個過失實在是很嚴重。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頭目。爲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這四句是說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作個榜樣,舍身求法,人家對法這樣重視。《涅槃經》上說,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爲求半偈而舍全身。我想這個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夠道得。因爲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釋天看到了,就故意變成一個羅刹來告訴他兩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後頭他就不說了。這個求法的人聽到這兩句話,歡喜得不得了,就問他:“下面呢?”
他說:“下面我沒力氣,我說不出來了。”
“爲什麼呢?”
“我肚子餓了,沒東西吃。”
他說:“你要吃什麼?”
“我要吃人啊!”
菩薩就發心:“那我舍身,我這個身給你吃,請你把底下兩句說出來可不可以呢?”爲法舍身。
這個羅刹看到他這麼樣的誠心,後面兩句說出來之後,他真的舍命來供養他。後面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于是他示現帝釋天身,對他恭敬、禮拜、供養。
這個事情佛在因地裏面爲求佛法,不惜身命;爲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那想一想我們聞法,有沒有他這樣的熱誠呢?稍稍有一點障礙都不想了,這聞法的意願就打掉了。想想佛給我們作的是什麼榜樣?
是諸非法人。少聞便厭舍。
得少爲足。聽一點點佛法,他就滿足了,不求多聞。
我們聽了經上這樣說,有很多年歲大的人,記憶力也不好,聽到就很難過啊!沒有能力多聞啊!
要不要多聞呢?
不須要了。
這事情是年輕人的事情。年輕人要多聞,發願弘法利生的人,當然要多聞,你不多聞,你怎麼能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