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年歲大的人,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那就行了,這非常正確。所以現在不必浪費時間,一門深入,一句彌陀念到底。

  我昔作國王。爲求四句偈。妻子及財寶。悉皆能施與。

  這一首偈也是世尊敘說因地一段公案。

  在《賢愚經》裏面,有這麼一段經文:佛在因地作國王的時候,也是爲聞一首偈——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無因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爲聞這一首偈,舍妻子財寶。這一些都是說明佛法之可貴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聽懂了,真的體會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間任何財寶可以能夠比較的。這個事情我們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較量功德,財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開悟、能令你了脫生死、能令你契入如來的境界,這是世間再多的財寶都沒有辦法達到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佛法寶貴啊!他能夠爲法舍身。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聽法。

  哪有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于聽法啊!不能勤于聽法,喜歡到處去遊玩的人,愚癡啊!沒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對于聞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爭,不敢讓寶貴的光陰空過了。

  我嘗舍一切。非法之戲論。爲于百千劫。難得解脫故。

  佛這四句是勸我們,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曾經,“嘗”是曾經,“舍一切”,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舍啊!

  “非法之戲論”也舍了。

  目的在哪裏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爲于百千劫,難得解脫故。”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裏頭輪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麼時候能脫離呢!我們從來未曾覺悟。佛在行菩薩道修行的時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覺悟了。覺悟了,他就能舍,他肯舍這才能成就啊!

  汝等應欣樂。志求微妙法。

  我們要學佛啊!應該歡喜、愛好,志求微妙無上的佛法。這個微妙法在本經裏面末後指歸淨土啊!所以這個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實際上是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只有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叁界輪回。

  若樂于解脫。

  “樂”這個字念破音字,念(yao4),就是愛好的意思。你要是愛好解脫。

  最勝功德者。

  “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功德。這兩句通指大乘佛法,別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無比殊勝,你要是真的喜歡、真的明了。

  世間諸事業。皆所不應問。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脫了。這個“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煩惱系縛。“脫”,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真正覺悟的人,應當世間這些事業要放下了。所謂“世間事業”,是搞六道輪回的事業。

  衣食無勝利。亦不證涅槃。

  這是舉個例子。

  世間人忙什麼?

  忙衣食。衣食並不是殊勝的利益(勝利),所以衣食這個事情,足就夠了。

  特別是在臺灣,真正覺悟,那在臺灣是真有大福報。

  爲什麼呢?

  衣食容易,不難求啊!不要跟人家競爭啊!每一天吃得飽、穿得暖,這個條件在臺灣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講經,坐一部計程車,那司機給我訴苦:“賺錢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問他:“你何必要賺那麼多錢呢?難道你沒飯吃嗎?難道你沒衣服穿嗎?一件衣服穿個十年、八年都穿不壞啊!”

  他聽聽:“也有道理。”

  如果安于自己的生活,每個月工作五天就夠吃一個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說這個多自在呢!

  爲什麼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賽啊!人家今天穿著時髦衣服,明天不買一件覺得趕不上時代了,這個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臺灣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在外國很多其他地區不行,那個真是辛苦啊!一個月不做工,一個月就沒飯吃了,在臺灣不會的,做一個月的工,要省吃儉用的話,也許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說衣食不是殊勝的利益。“亦不證涅槃”。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證涅槃”是法,證涅槃這個念頭我們也舍棄、也不求,何況這些衣食呢!那“衣食無勝利”,就是何況非法。

  當稱歎最勝。

  應當稱歎最爲殊勝的。

  最殊勝的是什麼?

  是大乘佛法。

  金剛般若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說“叁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是空;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所執著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這就是說明萬法皆空啊!菩薩不說斷滅相,不說斷滅相就是因果不空。這是我們把全經簡簡單單做了一個總結論,這就是最勝。如果回歸到念佛法門,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最勝,是諸佛如來之所稱贊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間法,世間要舍掉啊!要舍得幹幹淨淨。

  善來諸比丘。應敷座令坐。互說諸法要。

  “善來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衆同學。我們常常有緣聚會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講世話,應當互說諸法要,交換修學的心得。討論佛在經論裏面重要的開示,對我們修學有關系的——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討論這些就對了。“法要”是法裏頭最精要的,像《金剛經》上兩句一偈,這是最重要的兩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重要啊!在淨宗法門裏面,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重要啊!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一句名號果然老實念,就能出叁界,就能夠成功。星期天,我們這兒念佛會,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說諸法要啊!你們每個人沒有雜心,沒有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互說諸法要,這真幹啊!

  人身甚難得。隨分行白法。讀誦及禅定。汝應如是問。

  尋師、訪友、問道,問一些什麼呢?

  一定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說者”就是白法。這一句意思是教導我們“如說修行”,常常讀誦大乘經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讀了以後要真幹啊!“禅定”是表真幹。“汝應如是問”,這個問是正確的,是佛所贊歎的。

  如來入涅槃。遺法當滅壞。比丘多放逸。樂衆棄閑靜。爲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

  這六句是說末法時期,學佛的現象。現在離佛滅度已經叁千年了,我們現前這個狀況,佛說的一點沒錯啊!第一句是講佛滅度之後,佛法逐漸逐漸的變質了,佛法也會滅壞。在末法這個時代,“比丘多放逸”,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誡了,喜歡大衆在一起聚會。“樂衆”就是喜歡大衆在一塊聚會,不喜歡閑靜。悠閑清淨他不喜歡,爲了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這一首偈,的的確確把我們現在學佛的狀況都說出來了。

  愚人于夢中。驚怖而漂溺。自知多毀犯。當墮叁惡道。

  “愚”是愚癡,沒有智慧,迷惑顛倒。“夢中”就是形容現在的生活,這人生如夢。“夢”的意思,你在生活裏面沒有覺悟,不清醒,迷惑顛倒;時時刻刻有恐怖,不能離開恐怖,漂溺在叁途六道。偶而短暫的覺悟了,就發現自己多毀犯,世尊的教誨、教誡,我們沒有遵從,不但犯戒而且毀戒,這還得了嗎!下面這一句是說果報,當墮叁惡道。佛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沒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覺得恐怖,那麼怎麼辦?後面佛教給我們:

  應生歡喜心。獨處于閑寂。若在阿蘭若。志求無上道。

  這是佛教我們回頭是岸,對于過去迷惑造作種種惡業,不要常常去想。

  許多同修常常來告訴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從前造的惡業,驚心動魄,連佛號都念不下去,問我怎麼辦?

  怎麼辦呢?

  佛在此地講,不要想了,過去的就過去了;從今天起歡歡喜喜的想佛、念佛,你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你的業障才能消除啊!

  諸位必須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還怕惡業造的不夠多啊!

  造業是身、口、意,你雖然身、口沒有造,你那個念頭想一遍等于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麼樣消業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終止了,止住了,從今而後想佛,想佛在經上種種的教誨,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樣才能夠消業障。這樣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遠離一切憂怖、妄想,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聞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歡喜心。

  “獨處于閑寂”,要把心靜下來、定下來。“若在阿蘭若”,“阿蘭若”是居住環境非常幽靜。環境清淨對于自己修行有幫助。“志求無上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道。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樣消業障,怎樣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確定自己修學的方向目標,下手之處還是佛教導我們的

  

  不應見人過。

  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第一個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不求他過。不應見人過啊!

  自謂最尊勝。

  看到別人都有過失,自己自尊自大,認爲自己沒有過失;殊不知見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決定見不到別人過失。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這是放逸之本,我們要戒除的。

  莫輕下劣人。彼于遺法中。漸次而解脫。

  對于下劣的人不要輕慢他,乃至于畜生,都不可以輕慢它。你看它這一生是畜生,說不定它畜生的業報報滿了,來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們還在六道打滾。這個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許那個人一轉生,他的成就超過我們。“彼于遺法中”,“遺法”就是佛的遺教;很可能他漸次而解脫,他修行證果了。

  

  比丘雖破戒。深信于叁寶。是則解脫因。不應見其過。

  這是又給我們說明,爲什麼不應見人過?

  這有道理的。

  《戒經》裏常說,破戒佛有辦法救他,破見佛就沒法子救了。

  這個人雖破戒,但他沒破見。

  爲什麼呢?

  深信于叁寶,他就有救啊!

  最明顯的例子,《淨土聖賢錄》裏面記載的,宋朝的瑩珂…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